中华戏曲选本的当代呈现

2022-07-05 03:53谢柏梁
艺术广角 2022年3期
关键词:京剧戏曲

公元1917年是中国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课程的元年。自从吴梅先生于该年在北京大学教授词曲课程以来,中国戏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了。

戏曲文学剧本的收集和整理,是古典戏曲保存、学习和研究的主要途径,也是改编、整理和演出的一剧之本,更是传统文化遗产学习和领会的几代戏剧文学经典的汇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戏曲选本可以分为20世纪下半叶、跨世纪和新时代的戏曲选本三个历史阶段,并以《中华戏曲剧本集萃》的编纂作为第四个阶段,予以总体的回望、基本的描述、大致的定位以及现实的勾勒。

人生苦短,岁月更迭,而文化汇遗产,经典永留存。近千年的戏曲剧本浩如烟海,在历史的长河古道中流逝者不少,湮灭者甚多。因此有明以来以迄于今,关于中华戏曲选本的荟萃,到了当代社会之后的持续保存与精妙阐释、有效继承与序列铺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20世纪下半叶的戏曲选本

元代杂剧原本数量众多,所谓词山曲海,当以千数计之。然而人们总是不够珍视身边事、眼前景和当朝文化,于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无情,大浪淘沙,潮去之后,恨不得连痕迹也被抹平。所幸有明代荆州府学教授、国子监博士臧懋循(1550—1620)编选的《元曲选》,内容包括了在湖广麻城锦衣卫官员刘承禧家中得见、从内宫秘戏监流播出来的数百种元杂剧,其中一些杂剧甚至还曾经过汤显祖的认定。从借阅到抄写,从精选到出版,其“元人百种曲”在三百余年来体现出元人杂剧的大体面貌,开辟了元杂剧选本集萃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末,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隋树森(1906—1989)根据《元刊杂剧三十种》、明刊《古名家杂剧》以及也是园旧藏明脉望馆钞校本《元明杂剧》等新发现的材料,新收入62种杂剧,编纂成为《元曲选外编》[1]。他还编纂了《全元散曲》[2],对前贤的事业予以了延伸、发展、丰富和集萃。

京剧作为国剧,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约两个多世纪以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京沪京剧院团、梨园界著名表演艺术家、前辈艺人家属和一些剧本收藏家,响应北京市文化局的号召,捐献了诸多自清代以来的珍藏秘本和演出本。这些剧本捐赠者一共有78人,按照姓氏笔画排列如下:

于连泉 马丽云 马连良 毛世来 王介林

王庆太 王连平 白玉春 产保福 伍月华

刘文魁 刘砚芳 刘盛通 刘菊禅 孙甫亭

孙盛文 孙盛武 孙景泉 孙毓坤 安适元

安舒元 毕谷云 邢威明 邢盛明 严月秋

何时希 余胜荪 应宝昌 张春彦 张笑侠

李万春 李丹林 李介林 李玉茹 李洪春

李卿云 李燕生 杨小譜 杨宝森 苏连汉

陈小霖 陈少云 陈少林 陈少武 周信芳

孟小如 尚小云 尚维贞 范叔年 金世禾

侯喜瑞 荀慧生 赵君玉 赵荣鹏 赵桐珊

赵绮霞 赵鸿林 赵景琛 赵德钰 赵德普

赵燕侠 郝寿臣 郝效莲 奚啸伯 徐碧云

顾森伯 梅兰芳 阎庆林 阎岚秋 程玉菁

程砚秋 瑞德安 虞仲衡 雷喜福 臧岚光

裴世玉 谭富英 潘侠风

本书的口述、勘校者16人按姓氏笔画排列如下:

于连泉 马福禄 白玉春 刘砚芳 孙甫亭

何时希 苏连汉 陈少武 侯喜瑞 荀慧生

郝效莲 郭风池 钱鸣业 顾森柏 商四亮

臧岚光

1956年参与京剧汇编前期资料整理的人还有张笑侠、孙齐东、宁凌(女)、李红(还珠楼主)等人[3]。

这批剧本被冠名为《京剧汇编》,采用32开平装形式分109集,由北京出版社从1957年至1964年,出版了第1至106集;1983年至1985年,出版了第107至109集。

《京剧汇编》(1—94集)由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肖甲、荀慧生、曾伯融、杨毓珉等编;《京剧汇编》(95—106集)由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编(1966年前);《京剧汇编》(107—109集)由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曾伯融等人编(1976年后)。

这是关于京剧剧目汇编最为庞大的团队,最为艰难的事业,最为热心的人们,他们古道热肠,不计个人得失,不惮风云变迁,像蚂蚁搬家一样将自己的毕生所藏贡献给政府的京剧汇编事业。这在中国出版史和世界戏剧史上,也堪称是辉煌壮丽的史诗。

由中国戏曲学院主编,钮骠等教授主事的《京剧选编》(1—10),从1980年开始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分册出版。该书的特点是提供教学上、舞台上常教常演、有所整理的教科书版规范性剧本,例如《碧波潭》和该院田汉校长的《白蛇传》等。

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的《少数民族戏曲剧本选》[4]值得称道,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特有剧种的抢救性剧本整理和出版,从而丰富了大国戏剧的色彩,增添了不可忽视的动人华章。

20世纪下半叶最为浩大的国家级剧本荟萃工程,还得数郑振铎先生主持的《古本戏曲丛刊》的编纂出版。

《初集》的序言里提到了這部《丛刊》编辑的宗旨和设想,他说:“初集收《西厢记》及元、明两代戏文、传奇100种;二集收明代传奇100种;三集收明、清之际传奇100种。此皆拟目已定。四、五集以下,则收清人传奇,或更将继之以六、七、八集,收元、明、清三代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曲话等有关著作。若有余力,当更搜集若干重要的地方古剧,编成一、二集印出。期之三四年,当可有1000种以上的古代戏曲,供给我们作为研究之资,或更可作为‘推陈出新的一助。”[5]

作为文学史家和俗文学家,郑振铎自己从1954年至1958年,一口气编纂完成了前四集,由商务印书馆代印出版。

初集收录三个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和元、明时期戏文传奇100种。其中,第一种书《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为海内外孤本。E2ADF7A5-5173-465C-B91C-ED8D4ACCF0C7

《二集》于1955年出版,收明代传奇100种。《三集》于1955年10月付印,1957年2月出书,收明清易代之际剧作100种。吴炳、李玉、朱佐朝等人的作品都有过刻本,此外的诸多剧本都是借阅刻印的梨园传抄本。

《四集》于1957年10月付印,1958年12月出书。此集专收元、明二代杂剧。除传本较多的《元曲选》未列入外,计收《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杂剧集 8种。

郑振铎于1958年空难逝世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进行《五集》之后选拟目录的同时,先选印《鼎峙春秋》《劝善金科》等宫廷大戏为第九集,于1964年1月出版。

据《光明日报》记者陈雪报道,1986年,《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之后,因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编纂困难,项目又被迫搁浅,第六集遥遥无期,更有学者称之为“烂尾工程”。

二、跨世纪的戏曲选本

20世纪末叶和21世纪初叶,一批跨世纪的戏曲选本鱼贯而出,好评如潮。

继臧懋循和隋树森的元曲编选事业之后,1985年,吴梅先生的嫡传弟子王季思先生,以“薪尽火传光不绝,长留双眼看春星”的传承精神,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戏曲选》(上中下)三册,供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师生们学习中国戏曲史课程选用。但因篇幅所限,这套教材大多数是戏曲作品中某些精彩部分的节选,未得完整呈现,也是沧海遗珠般的遗憾。

1982年开始,由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包括元朝的《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明朝的《精忠旗》《娇红记》,清朝的《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其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包括了元代的《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明代的《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和清代的《风筝误》,先后在上海文艺出版社、齐鲁书社等多家出版社以不同版本出版,甚至还包括戏曲故事和戏曲连环画等不同形式的衍生出版物。

这两套书编纂的主体阵营,是受教育部委托的中山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戏曲师资高级培训班,李悔吾、宁希元、萧善因等一大批教授云集在中山大学,在王季思先生指导下,以西方悲剧、喜剧美学的指导思想来与中国悲喜剧的实际情况相互发明,因此也就具备了学术性、探索性和中西文化融汇的总体格局和博大胸怀。这套悲喜剧集,以其精美的装帧、古雅的插画、具备传统规范的题解和评点,不但在中国学者的书架上比比皆是,而且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优秀戏曲选集。

1999年,王季思先生主编的《全元戏曲》(13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不少学者认为,该书体现了全新的选收视野,从前的元曲选本多数只收元杂剧,而该书选编了杂剧和南戏两大部分,并且填补了以往元曲整理的空白,纠正了不少讹误。其择定善本、广为参校的基本方法为复杂的元曲版本问题提供了开创性的思路,在古籍整理上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全元戏曲》的出版被学者们称颂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朽盛事”,自元代至今700余年,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曲终于有了和它的地位相称的文学总集[6]。

明末曲家毛晋编辑的戏曲总集《六十种曲》,不仅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传奇总集,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收录较多的戏曲总集。该书收录并集萃了元明两代《琵琶记》《荆钗记》《幽闺记》《精忠记》《鸣凤记》《玉簪记》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卓有成就的优秀剧本。版本学家一般认为这部集子中有20多种戏曲剧本,属于现存剧本的最早或最全的版本。

由黄竹三和冯俊杰二位教授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十种曲评注》[7]把毛晋先生的原作予以加花变奏、详尽注评。该书集中了国内一大批戏曲研究家,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注本、更加详实的体悟。

著名的文史与戏曲研究大家蒋星煜先生对该书予以了高度评价:

由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黄竹三、冯俊杰教授主编,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大型古籍整理图书《六十种曲》,凭借其宏伟的规模、丰富的内容、完备的体例、精美的装帧,以及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较好结合,不仅获得了2002年度的中國图书奖,而且填补了戏曲古籍整理的一段空白,对今后的中国戏曲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8]

由朱恒夫主编的《后六十种曲》2013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系承接明代毛晋《六十种曲》而作,从明末之后的昆剧、花部以及近代、现当代地方戏上万种剧作中,遴选出《燕子笺》《占花魁》《风筝误》《长生殿》《桃花扇》《玉堂春》《易胆大》等六十种戏曲作品,剧前冠以千字提要,简述剧作家生平,剧作版本,剧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戏曲史地位及其舞台演出情况。所收剧作按曲律要求给予断句标点,唱词、说白各部则通过不同字体加以区分。繁体横排,十卷精装,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内容丰富、编选精良的戏曲选本。

《京剧选编》(11—20),2003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包括了《鱼藻宫》《姚期》《金雁桥》《贵妃醉酒》《战金山》 等具备经典意义的常规教演剧目。

《古本戏曲丛刊》的持续编印有若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为着继续郑先生的事业,为着全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我们有责任把《古本戏曲丛刊》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集陆续编印出来。”1982年,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重提续编《丛刊》一事,并指出这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吴晓铃、邓绍基、刘世德诸先生带领吕薇芬、么书仪两位老师接下编纂任务,重建《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继续展开该书的搜集整理、汇编和辑印工作。[9]

三、新时代的戏曲选本

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由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编纂、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京剧传统剧本汇编》[10],在之前所述《京剧汇编》的蓝本基础上,共收录京剧传统剧本499部,这是迄今为止收录京剧传统剧本最为完备的剧本集。E2ADF7A5-5173-465C-B91C-ED8D4ACCF0C7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经典舞台剧目的快速流失,以及老一代表演艺术家的相继凋零和新一代学生代减其半的衰落性传承,《京剧汇编》中的大部分剧目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已经逐步绝迹于京剧艺术舞台。所以本套书作为重要的京剧艺术文献,既为京剧的创作者和演出者提供了丰富的剧目文本和不可或缺的经验启示,也为京剧的研究者继承历史遗产、了解京剧沿革史、探索振兴京剧之路储备了第一手资料,更为有朝一日京剧舞台艺术的复兴,提供了不能磨灭的历史记忆和可堪再造的舞台呈现。即便这一汇编还有诸多的缺失和遗憾之处,但是以此作为基础蓝本,还可以随着新的手抄本的出现,得到增益、补充和丰富。相比起古希腊戏剧剧目的较多流失、南戏与元杂剧的至多十分之一的剧目流传状况,京剧剧目的抢救性匮集与面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文的自信、剧种的优越、艺术的骄傲、文化的自觉以及中华文明的巍巍高度。

该书依照各自所反映的剧情朝代由远及近排序,形成了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1个篇章,剧情朝代不详的剧本集中列入第12篇章。

在全人类的戏剧史上,也只有类似京剧这样的古老剧种或称国剧,才有可能将整个民族的文明进化史、朝代更迭史、英雄豪杰谱和才子佳人篇,以编年史一般的历史刻度,以时代先后为经纬的鱼贯排列。看戏可以感知历史,臧否人物,缅怀古人,拥抱文明,中国京剧剧目的文字表达和舞台演出,就可以海纳百川地匮集于一体。放眼全球,类似这样的戏剧与历史紧密交汇、相互印证的文化艺术与文明大观,毕竟少有。

古老的昆曲剧本选粹的各种影印本和曲本,也有不少值得收藏的版本。至于秦腔、川剧和汉剧、莆仙戏和梨园戏,甚至相对晚出的豫剧的剧本集萃,在所并有。但是要与京剧剧目集萃和昆曲文献大观相提并论,还有较大的差距亟待追赶。

2021年7月,随着《古本戏曲丛刊》第十集正式面世,延续67年的戏曲古籍编纂工作告竣,《古本戏曲丛刊》全十集,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戏曲作品总集。初集第一种是元代王实甫的《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2卷),十集最后一种是清代无名氏撰《三义节》(1卷)。《丛刊》共收录元明清杂剧传奇1193种,汇聚中国戏曲文化遗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

《百部优秀剧作典藏》(十卷本)[11],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组织整理的献礼书,选取建党百年百部优秀剧作汇集而成,分非戏曲类和戏曲类两大部分,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多种戏剧艺术门类。从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开始,到民族歌剧《红船》收尾,尽管也有诸多遗珠之憾,但却具备较为权威的判定。

由此出发,华东师范大学戏曲史研究、古籍版本专家程华平、谭帆、吴平等人主编的《明代杂剧全编》[12]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前人不断积累、发掘的基础上将现今留存的明杂剧古籍按照作者及作品出现的时间先后,汇编影印出版,是有明一代杂剧的总集。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是:剧本收集力求详尽;剧本选用力求精当;杂剧作者和作品所属时代力求精确辨析和确定;杂剧提要的精要撰写。

在中山大学,在《全元戏曲》之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明戏曲》由首席专家黄天骥教授领衔,黄仕忠教授主持,康保成、欧阳光、郑尚宪、董上德、宋俊华、黎国韬、戚世隽等知名专家共同参与。该书分为《全明杂剧》和《全明传奇》两大部分,总字数为5000万字左右。这部体制庞大的明代戏剧总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和出版过程中。

全清戏曲(精装全1000册)由中国语言大学著名戏曲文献研究和整理专家吴书荫教授在担纲编辑《清代古典戏曲总目》的同时,约请国内外戏曲研究的有关专家学者,以国内各大公藏机构及私家密藏为依托,组成《全清戏曲》编委会,对清代一代的古典戏曲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原样影印出版,以提供出一套清代存世古典戏曲的完整资料总集。该书在厚积薄发的匱集过程中艰难孵化,一直等待着好风凭借力,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由朱万曙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清戏曲》,收录自1644年清朝建立至1911年清朝灭亡333年间创作的所有留存于世的古典形态(传奇、杂剧)的戏曲作品。与已经整理出版的戏曲文献相比,该项目突出的特点首先在于“全”,是清代戲曲剧本文献的总汇;其次是按照作家年代进行编排,而非按照杂剧、传奇两种文体编排,其长处在于体现出任何一位戏曲家整体的创作面貌。再次,将序跋、批点文字予以保留,将为研究者提供诸多的文献信息,信息整合度高,学术价值更高。该项目分为五编,共计约186卷。该书也力争十年内出齐。

四、《中华戏曲剧本集萃》

历史的车轮不停前行。戏曲课程进高校100周年后,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教师与学生们编纂的《中华戏曲剧本集萃》(12卷本)[13],又将以全剧展现、西洋与现代剧本的格式,面貌一新地呈现在戏曲文学系师生和其他对戏曲感兴趣的读者面前。我作为王起先生的博士,也为戏曲教程的薪火传承尽了一份心力。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自从1980年成立伊始,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唯一从事戏曲创作、评论和研究的系科,该系在基本教材建设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序列。

在戏曲编剧概论与技法方面,该系不仅先后出版了谢柏梁、颜全毅、郝荫柏、胡叠、韩萌、陈云升等人的戏曲剧本集,还先后出版了周传家等编撰的《戏曲编剧概论》(中国美术出版社,1991)、贯涌等编撰的《戏曲剧作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郝荫柏编撰的《戏曲编剧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在戏曲史论方面,该系教师出版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教育部颁国家级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明代戏曲部分由谢柏梁撰写)、《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谢柏梁),还集合了戏曲史论教研室的教师们,一起编写了《中国古代戏曲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此外,本系还出版了颜全毅的《清代京剧文学史》(北京出版社,2005)、吴新苗的《文本、舞台与戏曲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E2ADF7A5-5173-465C-B91C-ED8D4ACCF0C7

有感于戏曲文学系同学阅读戏曲剧本的实际需要,配合戏曲史教学和戏曲写作类课程,我们又集合了戏曲史教研室和2016级同学们的较大阵营,共同编撰了《中华戏曲剧本集萃》(四卷12册)。

本丛书将宋元以来到20世纪末叶为止产生的、大家一致公认较为经典的或者优秀的戏曲剧本收录进来,能夠体现出中国戏曲文学走向的整体成果,也从一个方面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径予以归纳与支撑。

《中华戏曲剧本集萃》丛书,拟分为四卷12册:

第一卷:宋元南戏卷(1册,刘小梅、蔺文锐、徐龙飞、高潇倩编选)

第二卷:元杂剧卷(5册,陈建平、刘志梅编选)

第三卷:明清传奇卷(5册,谢柏梁与研究生编选)

第四卷:近当代京剧卷(1册,颜全毅、谢柏梁编选)

之所以把京剧作为一个特殊版块,在近现代戏曲的百花园中专门分出来予以选编,是因为中国戏曲学院是京剧教育与研究的大本营,而京剧又借鉴了昆曲、汉剧和徽剧等各地剧种的长处,研究京剧经典,学好京剧写作,对于把握中国戏曲文学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至于近现代戏曲中的地方戏卷,将另外申报项目,再行编写出版。因为近现代地方戏的剧本,在本院相对比较好找,所以这套剧本丛书主要的特点是厚古薄今,所选剧本的特色是具备经典意义和传播价值。随着《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第三版的出版,配套的地方戏教材也将会提上议事日程。

《中华戏曲剧本集萃》是一部汇集中华戏曲剧本之精粹的丛书。该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弥补了中国戏曲教育史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囊括全部中华戏曲剧本之精粹全本的剧本选集的空白,而且还为戏曲文学系师生提供了便于教学的系列教材,为社会上爱好戏曲文学的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文学发展序列,更为将中国戏曲优秀剧本翻译介绍到全世界,拉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为了便于现代读者的剧本阅读,也为了向全世界翻译和介绍中国戏曲剧本的需要,本套丛书首次在古典剧本的出版历史上,采用了现代剧本体例的新式排印方法。传统剧本基本上是以角色行当为重,曲白科介都融为一个整体,根据曲牌、唱腔划分不同的段落。本套丛书将曲白分开,每位人物的说白与唱段都与人物姓名对位起来。

这一新的排版编印尝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据老辈学者说,20世纪上半叶,有的学者曾经尝试过将古典戏曲剧本曲白不分,以及以行当代替人物的体例,参照西方剧本和现代话剧的办法,重新排印,当成大学的教材。但是这一工作虽有创意,却没有实施下去,流传下来。

作为中国唯一的戏曲高等学府和戏曲文学系,我们集整个戏曲史教研室十数人之力,再加上本系2016级的64位同学、17位研究生,大家群策群力,历时四年之久,对古典剧本做了大量的认知、分解、重排和对位工作。当然,由于剧本太多,参与人数也太多,尽管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在努力,还是难免会有错讹之处,拜请各位方家及时指出,以便我们及时改正。

衣钵相传,薪火相承,文章事业,原本需要传承和发展,经典文本,更需要新时代的点校和解读。《中华戏曲剧本集萃》的剧本整理、人物表编制与校点者,便成为教学相长中不可或缺的方阵,不可遗忘的劳动,值得珍视的成果,还有文责自负的对应。

戏文系参与校对的本科生主要是由2016级的50名同学和2019级和2020级的两届研究生。目前还可以找到的有名有姓的同学是:

周辰浩 石 瑞 杨万奇 焦翔宇 郭泽莹

潘玥洁 侯振翔 王仡琪 常洁妮 李文凯

邱美瑶 商笑宇 水光生 允 昂 李佳祺

邱鸿亮 谢昕恬 侯蔺珂 郭浩宇 王翰琳

陈雪晴 郭田聪 朱梓莹 蒋国婷 王 盈

刘宇慧 孙泽月 李 敏 尹鑫鑫 曹蕴祺

屈相宜 王 晴 郭旭呈 姚 雪 胡韵涵

乐恩汝 王韦岩 孙丹阳 邓黎乔生

王 俣 王铎霖 张 旭 苏 萌 何雨琦

张 乐 张舒睿 王子建 张 强 唐 宏

李代鹏 李碧萱 辛晨曦 韩雨晴 张潇潇

柳彦青 庄富蓉 杨 茗

还有好多付出了艰辛劳动、却忘了在剧末署名的同学,希望将来继续认领其成果。因为任何劳动必须尊重,任何过往必有铭记,因此期盼参与本项目的无名氏同学,有朝一日能够有尊姓大名的齐整集结。

总的来看,戏曲文学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艺术细胞更加活跃一些,他们青春勃发,动感十足,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是要他们静下心来整理剧本、校勘错误、过录文字,也许就艰难一些。大部分毕业于艺术院校的同学们,没有受到过中文系关于语言文字较为严格规范而敏感的训练,但这也不是全部理由,但凡万事认真,总能或多或少做出成绩来。

同学们校点过录的好坏优劣,也确实与成绩息息相关。我们讲中国戏曲史课程的时候,也将剧本校点、过录和整理当成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依据。成绩与同学们的发展有关,与个人的荣誉和家长的希望有关,更与将来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品第乃至奖学金获得的多少有关,于是大家也就不得不勉力为之,不敢懈怠。举凡错讹之处,肯定会有,但是我们的追求是尽量减少错讹的发生。

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能够培养同学们严谨认真负责的专业态度和治学精神,出书与育人融为一体,这是作为师长最为成功的设计,富于成果的表达。

本书的题解和导读,都是戏曲史论教研室的诸位老师的心血。我们的要求是简练、明确、清晰而具备学术的权威和公认的常识。个人的看法即便有独创性但是没有形成学界之公论,就不适宜于在教材中以题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戏曲剧本,既是表演艺术赖以成立的一剧之本,又是中国文学和文学研究不可或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整个中国戏剧发展和中国文学艺术的进程背景下,去学习、研究和整体把握,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戏曲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之一,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彩华章之一,作为世界戏剧史和人类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戏曲宝藏之一,值得后人倍加珍视和持续审美。E2ADF7A5-5173-465C-B91C-ED8D4ACCF0C7

对于同学乃至读者诸君而言,手捧这样一部《中华戏曲剧本集萃》,仿佛就是面对面地倾听古今才人们的心声。在有些时候,这些诉诸笔端的个人化审美体验,也许比在观众席上面对面地观看,更加细致、更加深刻、也更加完整一些,这种从容不迫的阅读体验,也许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激荡人生的情感,直达人们的心底,从而产生对中国戏曲、中国文化乃至华夏文明的满怀敬意和无边的眷恋。

每一部戲曲剧本,其实都是每一位作家或是每一群才子们的情感抒发和精神诉求。因此,中华戏曲的剧本集萃,实际上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们的集体审美的传达,美好情感的书写、爱国情怀的演绎和精神诉求的高扬。通过这样一部剧本集成,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一千多年来戏曲艺术的流变发展和中国人精神情感世界的次第展开,更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肩负责任、勇毅前行的群体形象和广大民间艺术家们追求真、善、美的质朴、执着与持之以恒的美好愿望。哪怕理想与现实还有那么大的距离,也还要在戏曲文本和舞台呈现上,给人们以安慰、激励和持续不断的鼓舞。

我想,在中华民族再度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在民族自信、文化自觉、艺术自豪的过程中,这样一部戏曲剧本集萃的出版,使得中国戏曲文化的弦歌之声,始终伴随着文化崛起、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其高等院校教科书的性质、社会上戏曲艺术读本的功能,文化传播上作为译介出版之底本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华戏曲剧本集萃》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史论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之下,在几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与之下,历经四年得以编成,终于能够在专业的中国戏剧出版社付梓印行,由于遴选剧本的整体性和代表性要突出、校点功力的水平有高低、从竖排到横排的重新录入过程之繁杂,这其中也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历程。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戏曲剧本集萃》丛书,就是将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戏剧文学领域所创造出的杰出作品,以现代的方式进行一次全新的呈现。

《中华戏曲剧本集萃》丛书由中国戏曲学院编写,主编为戏曲文学系的谢柏梁教授。全体编写团队,除了主编谢柏梁教授外,还包括副主编颜全毅、陈建平、刘志梅、刘小梅、蔺文锐,参编教师高潇倩、徐龙飞、赵锡淮、吴新苗以及参与剧本整理的研究生、本科生等多达九十余人。这九十余人的编写团队历时四年终于将一套四卷12册的《中华戏曲剧本集萃》奉献给了广大读者。

按照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的看法,本次出版的《中华戏曲剧本集萃》丛书,有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具备编辑学上的两大特色:

其一,是首次将中国古代的剧本用现代剧本的格式进行了全新的排版。由于本套丛书包含的完整古代剧本数量较多,仅是收集整理古代剧本这项工作就已经十分繁琐,还需要再对每一个剧本进行逐一的行当拆分、人物姓名比对、唱念分解标注等大量的工作。因此要将这些剧本全部收集整理完毕再用现代剧本的格式进行排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正是因为这项工程十分艰巨,因此才使得近百人的编写团队经过四年的辛勤劳动才最终得以完成。经过重新排版的古代剧本不仅版式看起来舒朗明快,而且阅读起来也更加明白晓畅。这使当代的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这些曾经看起来艰涩遥远的古代剧本,更加清晰地聆听那些相隔千百年的古代剧作家们的肺腑心声。

其二,是首次出版了“通史”类的中国古代剧本集。在以往的出版物中,有元曲剧本集、传奇剧本集、京剧剧本集等众多剧本集,但都是以“断代”形式出版的不同时代的剧本集。而本次出版的《中华戏曲剧本集萃》包括宋元南戏卷(1册)、元杂剧卷(5册)、明清传奇卷(5册)、近当代卷(1册),囊括了从中国最早的剧本宋代的《张协状元》到当代的优秀剧本《曹操与杨修》在内的各个朝代的优秀戏曲剧本,这在国内的出版物中尚属首次。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剧本向我们展现了从宋代以来一千多年中国社会的不同风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本套丛书就像是读一部“故事里的中国史”。读者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一千多年来中国的生产力、语言、社会制度、民族融合、疆域划分等种种的沧桑变迁。这一切将使读者在回望千年中尽览中华文明的壮美与博大。

在北京市高精尖项目的支持下,本套丛书得以与师生和社会各界爱好戏曲的人士所分享,这正是莲花十二朵,碧叶相映红;天水茫茫处,感恩云雾中。

《中华戏曲剧本集萃》的付梓问世,也使得该系的戏曲教材开始蔚为序列。这其中,有作为教育部部颁教材的袁行霈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我在该套教材中,与复旦大学的黄霖等先生一起撰述诗文小说和戏曲部分,我承担的是戏曲部分。

由我主编、戏曲史论教研室老师们一起撰写的《中国戏曲文学史》,是本系的基本史论教材。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成为本系和外校使用较多的教材之一。这其中所提到的诸多剧作,在12册戏曲剧本集萃中都有整本体现。

我所撰写的《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早年经上海交通大学申报,成为教育部优秀研究生教材。该书先后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过第一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过2004年版和2022年丰富增益版。《中华戏曲剧本集萃》中从宋元南戏和杂剧一直收录到当代京剧卷,这就可以与作品集互为发明,相得益彰。

因缘际会、慧根巧果,但有善念,每多福音,本套新编戏曲剧本丛书,成为众手相扶的又一道文化景观,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方便阅读和欣赏的教材,也成为社会上爱好古典文学和戏曲较为方便的一套参考书。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吾云,有书供大家读,不亦乐乎。

【作者简介】谢柏梁:上海交通大学访问特聘教授,中国戏曲学院二级教授,北京市戏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监事长。

注释:

[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2]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3]曾鼐:《京剧汇编沉浮录》,http://www.xijucn.com/html/jingju/20100121/14070_2.html。

[4]《少数民族戏曲剧本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

[5]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6]古籍书屋:《全元戏曲》,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8b428e0102z2w3.html。

[7]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蒋星煜:《〈六十种曲评注〉之重大贡献》,《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9]陈雪:《迄今为止最大戏曲作品总集〈古本戏曲丛刊〉全十集正式编纂完成》,《光明日报》2021年7月28日。

[10]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京剧传统剧本汇编》,北京出版社,2021年版。

[11]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百部优秀剧作典藏》,作家出版社,2021年版。

[12]程华平、谭帆、吴平:《明代杂剧全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20年版。

[13]谢柏梁:《中华戏曲剧本集萃》,中国戏剧出版社,2020年版。E2ADF7A5-5173-465C-B91C-ED8D4ACCF0C7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
京剧《锁麟囊》的故事
《戏曲研究》稿约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寿椿园》戏曲案”及其所蕴含的戏曲史价值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