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研究

2022-07-05 00:25曾孟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14期
关键词:手机移动互联网学习效率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从原来的单一通信工具,逐渐演变为通信、娱乐、学习、交友、获取资讯的媒介和途径,这一变化大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使得课堂及平时学习效率降低。改变上述现状,使大学生从被手机绑架的状态转变为合理运用手机,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是教育界应广泛思考的问题。文章以信息类专业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知识点拆分分级、学习资源整合和学习过程引导、考核方式及内容变化方面,研究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手机;移动互联网;学习效率;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4-0155-0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大大改善,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络的载体,已经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必备物品。从以前的单一通讯功能,手机的功能已经拓展到社交、娱乐、个人事务管理、导航、学习等领域。手机上海量的信息、大量五花八门功能各异的App,吸引着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手机,课堂上的“低头族”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教师的授课热情,也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若仅仅只是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也许暂时能起到维持课堂秩序的作用,但这种方式终究治标不治本。堵不如疏,本研究的出发点即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上的教学资源,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保证学习效果的目的。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关于在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如梁洁研究了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元认知作用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提升学习效果的机制[1]。张婷婷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负面影响,提出引导学生健康科学使用手机的对策[2]。李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和混合学习理论,以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方式为研究对象,探索建立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混合式学习框架,并详细阐述了框架各部分的构建思路和功能[3]。吴莉菲在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特征与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特点的基础之上,探讨移动互联时代的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4]。何涛等阐述了移动互联环境下自主协同学习的定义、特点,并对目前移动学习模式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移动互联环境下自主协同学习模式的构建,并提出了移动互联环境下自主协作学习系统设计研究方案[5]。大量移动互联网络情境下的关于学习方面的探究,要么局限于某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对策,要么缺乏实际应用环境的检验,并且鲜少有研究者将关注点放在资源整合和学生引导两个层次上,而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是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实施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构建开发、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改革研究和大学生学习机制研究几方面展开,具体实施途径如图1所示。

1)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构建、开发

本层面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施:(1)分析本年龄层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他们愿意接受什么形式的教学资源(如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试题、游戏闯关等),以本校信息类专业学生为切入点,本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2) 梳理信息类专业课程特点,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对于不同课程根据知识点对其进行分类,分类的层级可以是识记、理解、掌握等几个递进的层级,确定不同层级的知识点的资源表达方式;(3)通过对大型在线学习平台(如超星)上的教学资源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得出一些有启发性的数据为在做决策时提供参考,如视频文件的内容以什么形式组织学生点击率更高(单纯的录屏或者上课实况视频),视频文件的时长在多长时间最合适,学生们最喜欢在哪个时间段在线学习,在线学习的时长一般在多长,连续学习时学生是愿意一直看视频还是一直做题目或者看一段时间视频再做一些题目等;(4)移动互联网络上学习资源的利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所以以“碎片化时间”合理利用为导向,根据对数据挖掘得出的结论,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特点制定出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方案。

2)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改革研究

关于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改革的研究,本项目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课堂授课中讲解内容和在线教学资源的内容如何搭配贯通;(2)课堂什么时间适合采用移动互联网上的资源,什么时间适合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3)移动互联网络上的资源以什么方式呈现最好,在课堂的什么环节适合使用,时间方面应该如何控制;(4)如何使用移动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3)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习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学习机制,从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两方面展开。(1)课内学习。寻找或开发适合信息类专业课程并方便学生上课使用的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授课工具。利用这些工具以案例形式在某些信息类课程中使用,主要考虑在授课环境中采用智能手机提问并提交答案、课堂小游戏、课堂抽签完成任务等形式进行。(2)课外学习。主要考虑学生“碎片化学习时间”的利用,智能手机这个载体提供给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性,但目前的在线学习资源往往需要有线网络环境,虽然目前本校校园范围基本覆盖Wi-Fi信号,但是在无网络环境下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也是在进行在线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总体说来,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数据量大,占用网络资源多,可以设置为在线观看或播放,而像各种文字材料可以采用离线下载的方式供学生使用。而各种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可以编制成短小精干的试题库,以选择、判断等题型设计,学生可以根据当前的碎片时间时长自主选择题型、题量进行随时训练,也可以将错误的题目记入“错题本”,在其他时间再次巩固训练。

本文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构建开发、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改革研究和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机制研究等几个方面,从学生特点、专业课程特点、学习规律等方面寻找联系,规劃课程资源设置方案,给出有可操作性的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路径。

3 实施效果及结果分析

本项目以项目申请人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课堂内教学内容改革、环节设计和具体课堂实践的试验,在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及实施路径总结后,可将教学设计方案向其他同类型课程推广。若试验结果没有预期效果好,再根据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形成新的修订设计方案。反复多次,探索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实施路径。

本课程在经过上述方案设计后,按以下步骤进行课程改革:(1)拆分课程知识点,确定知识点掌握层级;(2)识记型知识点以客观题(选择、填空)形式整理题目,放在网络上供学生随时随地练习;(3)掌握应用型知识点以简答、编程形式放在程序设计学习的公有平台上,目前本课程使用的是由浙江大学建设的PTA平台,即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该平台可实时返回学生编程题的结果,对编程过程进行反馈,可帮助学生养成程序设计的良好习惯;(4)对于授课教师的讲授,强调编程语言的工具特性,突出编程思想和逻辑思维模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建立使用程序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5)考试题型设计更新,配合第4点讲授模式的改变,考试题型从更多的语法技巧方面的考察过渡为考查学生能否将知识点转变为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题型及分值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分值分布和考查学生的能力上试题都做出了相应变化。目前上述出题方式的改革已从2017级着手,到2020级逐步调整使用了4轮次,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分从原来的不足60分提升到将近70分,补考人数从原来的每班大概1/3学生需要参加补考下降到1/6~1/5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学科竞赛,目前程序设计类省级竞赛从原来的无人获奖到2020年有所突破,获得省级竞赛三等奖4人次。

4 总结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是高校教师致力于研究和改变的热点。本文从学生学情入手,结合信息类专业课程知识点特征,建立信息类专业知识点分级资源库,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途径,也为任课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准备提供数据支持。在传授知识环节从注重语法讲授过渡为强调思维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为后续教学活动和学科任務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洁,傅志铭.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职“跨文化交际”课程在线教学新方法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21,37(5):34-37.

[2] 张婷婷.智能经济时代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1(20):189-190.

[3] 李颖.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式学习框架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7(12):79-81.

[4] 吴莉菲.移动互联时代成人高等教育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探讨[J].当代继续教育,2016,34(1):39-42.

[5] 何涛,李华忠,魏勇,等.移动互联环境下软件类专业自主协同学习模式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1):68-73.

收稿日期:2021-10-12

基金信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1060066);湖州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JGYB1806Q);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9QZZX10)

作者简介:曾孟佳(1980—),女,湖北荆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猜你喜欢
手机移动互联网学习效率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