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2-07-05 22:09陈艳玲祁立伟常丽坤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陈艳玲 祁立伟 常丽坤

摘    要:跨文化能力是学生外语学习的核心能力。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蕴涵着重要的“课程思政”育人要素。文章拟从课程思政的内涵、思政教育融入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着手,剖析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课程思政元素缺位的现象及原因,以价值观培养为导向,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能力培养、双向跨文化意识及能力培养和跨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探讨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思政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能力;核心能力培养;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7-0048-02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当前我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语专业人才,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呈现出日趋迫切的态势[1]。

一、课程思政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外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外语教学的人文性密切相关,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高工程实施纲要》,“课程思政”理念就此诞生, 2020年 6月8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强调,要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2021年11月24—26日,在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的首场报告中,吴岩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行了政策解读,他强调大学的第一职能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教师的第一角色和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

(二)跨文化能力概念界定

国外学者阿吉拉尔(Aguilar) 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人们基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运用,以自身语言为工具与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身份的人进行沟通的能力;拜勒姆(Byram)提出的跨文化能力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知识、技能、态度和思辨”;国内学者王守仁教授则从认知层面、功能层面和行为层面阐释了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内涵;孙有中教授提出的 “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准确地阐释了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及教学原则,为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2]。

(三)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外语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集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是外语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与价值导向功能的高度统一,为高校外语教学育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对各国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强权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使人们自我文化意识逐渐淡化,甚至摈弃了自己的民族身份。面对当前国际形势,重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就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力量,以应对西方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的重要举措。

(四)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跨文化能力是外语学科的核心能力素养。外语学习中的双向跨文化交际活动情境必然会关涉到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播中华价值观的主题,这种跨文化探究的过程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者的文化觉醒,增强其爱国意识,提升其中华文化认同,使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也使得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课程思政”成为可能。

二、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课程思政元素的缺位

长期以来受交际教学法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中目标语文化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在目标语文化能力提升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文化自信的建设,其家国情怀与责任感的有待加强。

(一)跨文化教学缺乏科学规划及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学缺乏宏观、科学的规划和理论指导。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跨文化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落实,致使外语课程的设置、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评价体系的设定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外语教学指导性文件中对文化教学标准、内容、方法和测试评价方面的规定还不够具体。

(二)跨文化教学受语言工具观的消极影响

一般认为,语言文化教学是一种通过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语语篇的不同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模式,这种跨文化教学工具观容易使人误认为跨文化教学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引入,长此以往,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加扬弃,致使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丧失,这是目前工具观跨文化教学的一个极其严重的缺陷[3]。

(三)學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

在外语教学中,部分从教者和受教者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有待提高。他们由于缺乏对东、西方文明历史根源的系统学习,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有低人一等或底气不足的现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客观认识语言的文化差异,正确理解目标语文化。建立平等交流的跨文化意识是实施交际教学的前提,也是必须要遵守的交际原则。

(四)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民族文化自信的弱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对自己民族理想及信念的敬仰。外语教师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学生民族认同的提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部分高校在以往的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缺少对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

(五)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跨文化教学效果

部分高校教学存在功利化倾向,越来越多的课程开设以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就业为导向,致使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教育相对薄弱,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外语考试中文化内涵的缺失,致使当前各级各类外语考试依然是以考查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为主,对文化知识鲜有涉猎,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EA98CD88-AC7D-4F78-B8A5-43AD3BCB0B54

三、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一)坚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能力培养

文化认同反映了人类对文化的共识性和相互性的认可,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认同,即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对他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建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始终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导向,引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遵循相互认同、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及共同发展的基本准则,积极主动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才能实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等性。

(二)坚定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培养

作为当代社会生力军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对其文化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高校外语教学为我国“一带一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外语人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应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扎实自身的外语专业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从容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充分运用自身外语语言文化知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养学生成为兼具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的跨文化外语人才。

(三)坚持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

新时代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时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平等交流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熟悉跨文化现象、正视文化差异,形成具有对多元文化包容性的跨文化人格及文化思辨能力,以担负起未来祖国建设的重任,外语教育应从单向目标语文化能力的提高转化为注重母语及目标语双向文化教育。

(四)加强跨文化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课程育人目标上坚持聚焦家国情怀、社会发展,专业精神及三观塑造,坚持知识价值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理念[4]。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多倾向于选择中华文化方面的素材整合多种课程资源[5],形成协同效应。教学方法上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搭建多种育人平台,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主题情境、营造文化氛围,如与外国朋友一同用餐情境和旅游情境等,课下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外语节、外语演讲、戏剧表演大赛等形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自信、自尊、乐观的性格以及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全方位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提升学生双向跨文化能力[6]。

外语人才肩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好声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7]。培养跨文化人才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外语跨文化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厚积薄发,要摈弃“硬融入”和为思政而思政的“两张皮”式教学模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先生”,把学生培養成国家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使之成为真正的跨文化沟通的使者,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守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2]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

[3]张津海.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18(11).

[4]彭兵转,林紫荆.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

[5]沈乐敏.外语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

[6]李琎.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3).

[7]王小会,侯爱萍.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思维审视[J].社科纵横,2018(3).

收稿日期:2022-01-17

作者简介:陈艳玲(1971—),女,黑龙江嫩江人,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及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WY2019063-C)EA98CD88-AC7D-4F78-B8A5-43AD3BCB0B54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