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传统文化 提升写作能力

2022-07-04 20:21:27李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箬竹三鲜节气

李卉

低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表达习惯,为中高年级閱读和写作学习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尽管很多学生平时阅读量不少,但他们在表达时常常会语言匮乏,思维局限。笔者发现,传统文化贴近儿童的生活,在读说教学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笔者广泛研读课内外阅读材料,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分类,再结合教学资源和低年级儿童读说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实践,力求让儿童的心灵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升读说能力。

一、唤醒文化自信,提高儿童读说的感知力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情境营造、任务驱动等方式,帮助儿童更为有效、深入地体验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唤醒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儿童对生活的感知力和敏锐度。

1.情境营造,体验传统文化之美。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一课时,笔者选择元宵节作为教学重点,提前布置教室环境,营造元宵节的节日情境。笔者就“元宵节”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现场猜灯谜、做花灯,午餐时间吃元宵。

每一个活动和情境的营造,都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兴趣,更是为了给予儿童读说的内容,激发儿童读说的欲望。在猜灯谜这一环节,带着灯谜上台的学生和猜的学生都要仪态大方,声音响亮,用上一定的句式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吃完元宵,笔者再让学生仿照一年级学过的《端午粽》一课的句式,来说一说元宵的滋味。

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对节日习俗产生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唤醒了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儿童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中华民族生活中独特的中国味。

2.任务驱动,汲取传统文化之营养。语文课堂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将文化教育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带着任务感受文化、训练表达,在亲身体验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教学《端午粽》一课时,笔者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利用假期寻找“青青的箬竹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上课时,有学生把箬竹叶和芦苇叶都带到了班级,讲述了自己寻找箬竹叶和包粽子的过程。这样一来,儿童对箬竹叶这样陌生的事物的了解不是听教师讲授而得来的,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用自己的鼻子闻出的,是投身自然的收获。正因如此,儿童交流的欲望更加强烈,对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更有共鸣。

二、文本迁移,催化儿童读说的想象力

笔者精心挑选写法和结构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作品,用补白、模仿等形式帮助儿童贴近作者,使其在规范的语言范式下发挥想象力,练习语用,实现读说融合。

1.巧用留白,培养表达丰富性。留白,是指创作书画作品时,作者有意留出的空白,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在文本中,读者也常常能发现留白之处,有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留白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儿童大胆想象,合理“补白”。

在教授课外儿童诗《立夏》时,笔者通过阅读教学,让儿童感受立夏的习俗和美好。笔者引导儿童抓结尾补白,对夏天的形象进行想象——

师:夏天正式来到我们身边。你看到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我觉得夏天可能是个穿着花裙子、戴着蝴蝶结和遮阳帽的小姑娘。

生2:他是个套着游泳圈、光着脚丫的小伙子,正在水里扑腾呢!

生3:夏天是大大的冰激凌的样子,让我觉得很凉爽!

生4:夏天是一个热得满脸通红的中年人,也可能是摇着蒲扇躺在摇椅上睡觉的大爷。

摆在儿童面前的文本,正如一个尚未拼完的拼图,吸引着儿童参与建构。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儿童对夏天已有的经验被唤醒,并且能从阅读材料中获得丰富想象力的内容,找到思考的正确方向。从儿童的补白中,笔者也能看出他们对节气和季节的喜爱,对感受自然、享受夏天的憧憬和期待,实现了对文本的再创造。

2.仿说迁移,培养思维开放性。笔者在开展“立夏”主题课程时,精心挑选了一本儿童绘本、一首儿童诗和一首古诗。在设计说话训练时,笔者力求将仿内容和仿形式相结合。

通过绘本的学习,儿童了解到了立夏尝三鲜和挂蛋等习俗。笔者重点对践春宴要吃的树三鲜、地三鲜、水三鲜进行了词串教学,渗透三鲜的概念,继而引导学生说一说:夏天刚到的时候,还会有什么好吃的?你能把它们概括为“()三鲜”呢?

这个环节既是一次词串仿说,也为下面的儿童诗仿说埋下伏笔,为学生接下来的仿说提供素材。儿童诗《夏天怎样来》的第二段结构简单,易于仿说,但每一个短句又略有变化,逻辑严密,是极佳的仿说素材。

同桌讨论:夏天到了,还有谁会来呢?

出示句式:青蛙说,()来了吗?()说,()!

此时,就有很多学生联想到此前绘本中的词串,说出了这样的句子:“青蛙说,樱桃来了吗?樱桃说,我在践春宴上等着你呢!”

还有的学生联想到课文《动物儿歌》中的“蚯蚓土里造宫殿”,说出了极为生动的句子:“青蛙说,蚯蚓来了吗?蚯蚓说,我在地下宫殿里迷路啦!”

以范文引路,指导儿童从阅读迁移到仿说,是读说融合的一种常见而有效的形式,也为写话和写作打好基础。无论是对内容还是形式的模仿,都是为了给予儿童抓手,让儿童在语言范式中开拓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打破壁垒,培养儿童读说的创造力

1.包容鼓励,打破心理壁垒。很多学生看似在课堂上学习不积极,实则心理活动丰富,只是有想法不敢说,怕说错。低年级儿童对课堂敬畏感较强,更是如此。但只要抓住突破口,教师往往只需一两次激励,儿童的表达自信大多能得到显著增强。

在教学绘本《立秋》时,学生对书中涉及的“摸秋”和“啃秋”这两个习俗十分感兴趣。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们读绘本找答案,而是先请学生们看词猜,看图验。

王同学平时很少举手发言,但筆者相信他一定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于是鼓动全班学生给他加油打气,请他发表看法。

王同学:秋天怎么摸、怎么啃呢?难道是用手触摸秋天的风吗?凉凉的,应该很舒服。

师:多么有诗意的语言,凉凉的秋风正是秋天的代表作!你很有当诗人的潜质!想一想,秋天还有什么代表作呢?

王同学:嗯......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师:(出示插图)是啊,同学们为他鼓掌,小王真是个会思考的同学!看看插图,验证一下你的想法。

王同学:(笑了,声音也响亮了不少)摸秋就是去摸丰收的果实!

师:是啊,晚上去地里摸秋,摸到瓜果,吃喝不愁;啃上一口,解暑降火,还能啃出丰收的喜悦!

天马行空的发问或设想,都是儿童内在创造潜力的发挥,都应以包容和鼓励为主,并给予耐心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突破心理障碍,畅意表达。2.搭建桥梁,打破知识壁垒。除了在课堂

上带着儿童对阅读材料进行学习,笔者还会让儿童自己去书店挑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读物自主阅读,定期在班级进行好书分享。学生们每次分享都认真准备,先阅读,再构思发言,最后展示,这也是读说训练的过程。

小李同学带来的好书是《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她从书中选择了几首耳熟能详的古诗,简单讲述了相关节气的风俗以及自然现象。小李每分享一首古诗,学生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教室里书声琅琅,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当时正值清明,窗外飘着小雨,小李分享《清明》这首古诗时,笔者借机结合窗外的景象,引导学生继续在生活中观察,在诗文中找寻节气的踪影。果然,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逢新的节气到来,总有学生带着古诗和在自然中拍下的照片,在班级中分享。

低年级儿童沿着教师搭建的桥梁向前迈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感受真实的节气,阅读真实的诗文,打破了生活与文字的壁垒。儿童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在某个瞬间发生了关联,产生了新的、美好的想法,这,就是儿童的创造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内涵丰富,对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格和精神影响深远。笔者借传统节气助力儿童读说学习,既是在启智阶段引导儿童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也是对低年级儿童语文素养提升的实践,增强了儿童的表达自信和思维能力,让儿童的每个日子都自信阳光,充溢着中国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箬竹三鲜节气
陕菜中的“三鲜”
美文(2023年13期)2023-07-10 01:50:56
国家植物园(北园)6种箬竹属竹鞭生长调查
振兴浙西南遂昌县箬竹叶产业的对策
不同品种箬竹叶生化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分析
初夏养生吃三鲜,忌三满,多出汗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ICP-MS法分析10种箬竹属竹叶中矿质元素质量分数1)
“三鲜豆腐”醉康熙
故事大王(2012年8期)2012-09-22 10:12:48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