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个性。那些被后世传诵的经典篇章,或奔放激昂,或哀伤忧思,或悲凉慷慨,或缠绵惆怅,凡此种种,无不是真情实录和生命的歌唱。真实地记写自己的心灵感受,即使稚嫩,也有价值;如果一味虚伪矫饰,是不可能拥有读者的。写作是精神活动,是心灵的对话,如果一个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或是隐瞒真情实感,岂不是自欺欺人?
作文也一样,内容和情感的“真”,比文采更重要。写作是自我心灵的对话,拿起笔,对着自己的心,怎么可以说假话?一些同学受利益驱动,受时风影响,为文造情,无病呻吟,过于矫饰;有时虽然会被一些事物感动,但表达时只会说空话 ;这些,都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常言说“作文如做人”,是说文章体现人的修养,写作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做假。思想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抒发的情感,应当发自肺腑,发表的看法,应当出自真实的认识,否则没有价值。如果读者因为相信作者的虚情假意和不负责的观点而受了蒙蔽,客观上就形成了欺骗;如果引起读者怀疑或反感,那你作文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说真话未必有危险,说假话则肯定害人害己。文风问题虽然未必是品德问题,但它影响人的思维品质。
真诚地表达自我,并不难。人们为什么喜爱儿童?常常因为他们的率真,他们不会矫情,不会夸饰,也不会做假;他开心,就笑,他不舒服,会哭,他不装,也不会装。当人逐渐长大后,各种诱惑出现,内心可能不再那么纯粹。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能体现人的秉性,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能有什么样的表达,不必装,也不瞻前顾后。自由地写,习惯了真诚地表达,然后才能谈表达技巧。曾有老师表扬一位同学在食堂用餐很节约,粒米不剩,说他“有公德心,珍惜粮食”。这位学生作文中这样解释:“有时饭菜并不可口,可是,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爸爸妈妈用血汗挣来的,我不敢对不起他们。”——你看,这才是实话,他如果去讲一番“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的大道理,读者或许会觉得乏味。
生活中亲历的、耳闻目睹的各种人和事,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无数真实感人的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每个人去发现——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会有发现,才会发现感动。张中行写往事,有过一篇《凌大嫂》。凌大嫂是旧时代乡村妇女,和凌先生相濡以沫,过了大半辈子。作者亲耳听了他们老年时的一次闲聊。凌大嫂问凌先生:我们第一次见面时,谁先说话的?凌先生说记不得了。凌大嫂说,是我先说的。人们听了不免感到奇怪:旧时相亲,女子和男方相见,怎么会先开口说话呢?凌大嫂说,我们家乡的传说:谁先说话谁先死。张中行闻之大为惊讶:“世上竟有这样的人,坚守传统的礼,刚见一面就准备为人舍生。”后来凌大嫂去世,“她真就先死了,留下什么呢?只有罕见的德,也只能存于少数人的记忆里”(张中行《凌大嫂》)。——听过这件事的人,有些会比较漠然,但张中行是既有丰厚旧学功底,也有新文化思想的学者,他所说的“也只能存于少数人的记忆里”,意味深长。但凡个人自己亲历的事情,写到作文中往往有特别感人之处。经常阅读这样的文章并思考,留心生活,有可能发现一些“特别的人和事”,发现“真实”“真情”,从中可以获取有益的启示。
生活中感动过自己的事,也有可能感动和你一样的人。不同年龄段、不同场合和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记忆,可能是重要的事件,也可能是记忆碎片,只要影响过自己,都是真实的存在。郑重地记录这些事,让它们成为养育意志品质的精神资源。
面对现实问题,有些同学往往很矛盾:实话实说,有可能遭遇误解;言不由衷,则对不起自己所受的教育——的确有这方面的纠结,说实话要受环境限制。但是,说假话,是对灵魂的侮辱;人应当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当然,抒发真情,说真话,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有时可以直抒胸臆,有时需要含蓄委婉,有的则要注意抓住恰当时机。
作文提倡真诚的表达,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说真话,不是让你不顾需要地“往外倒话”——不看对象,不顾场合,把所有的话全倒出来,那样会适得其反。只要说话,一定说真话,但真话未必全要说出来——不全说出来,是因为没有必要,并非不真诚。关键的一兩句话,往往能代表个人的意志。比如,一位作者说“我引证的全部资料都核对了原文”,他没有必要一一陈列原文和文献出处,因为他的话是有分量的。又如,“我赞成你的观点,但希望你再斟酌一下第三部分第二段的表达”,启发作者举一反三。至于“我反对”“我不同意”,可以陈说主要理由;但是在一些场合,讨论的不过是常识问题,要尊重言说者,没有必要反复纠缠。
表达要注意环境或任务要求。和亲朋好友商讨问题,可以推心置腹,直来直去;而面对不确定的对象或是陌生人,人们会比较注意表达的分寸,措辞本能地会比较谨慎。作文也一样,表达要看场合,看条件,看对象。有些情况下,需要委婉含蓄,需要有节制,需要讲节奏,有些场合则需要直截了当,不能吞吞吐吐,绕弯子兜圈子。
作文是展示自我修养,行文不能刺激读者,不哗众取宠,不自吹自擂;在表达个人见解时,不强求读者服从自己。文章要有说服力,是“说服”,不是“压服”。所以言说时的表达有伸缩性,学会说“但是,不排除……”“退一步说,也许……”“当然,也会有例外”等,说话留有余地,商讨问题有弹性,不至于违背原则;要照顾对方情绪,给对方“转弯”的机会,维护继续讨论的空间,论说不要绝对化,更不能以势压人。如果在论辩中,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仍然能从容地与对方协商,而不是贬损对方,才能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好的表达,不是要战胜谁,而是要说服,“接受”“理解”“沟通”等。
王栋生
别名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照亮校园的常识》等,参加统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