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推动下,全国掀起了宣传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浪潮”。从以上会议精神可以看出,崇尚和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工匠孕育摇篮的高职院校,推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刻不容缓。
黄炎培先生优秀的职教思想,揭示了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通过文献阅读、梳理以及交叉对比等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并结合理论,联系高职学生实际情况,探索高职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对策,这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多的启示,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对策,对职业院校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有很大的意义。通过培养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敬业乐群,这对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有长远的意义。
作为最早在中国开创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先驱,黄炎培先生的职教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两目的、三特性、三注重。
“两目的”指的是黄炎培先生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帮助人们学习谋生手段,为自己和社会发展而努力;通过学习,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如同他所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三特性”指的是黄炎培先生将西方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提出 “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三特性”是对从事职业教育者提出的要求,第一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升学生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常保持一颗爱学生的心和诲人不倦的情怀;第三要求教育者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三注重”指的是要注重对学生谋职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注重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实施。
剖析黄炎培先生的职教思想,可知新时代工匠应具有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不同于以往工匠的一味地机械劳动,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能保留独立的人格魅力,对作品进行不断地改良。我们相信,注入了突破性和创新性元素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将为“中国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新时代工匠应具有求精尚美的实践精神。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味地进行简单、重复性劳动,而是在作品原先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从不断研发到批量生产之间的整个过程,都镌刻着工匠对于作品始终如一的执着追求。
新时代工匠应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工匠在漫长的钻研和创作中,唯有保留最初对于职业的那份热爱和敬畏,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静下心来,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保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造诣。
新时代工匠应具有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新时代工匠要有责任感和担当,要把作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新时代工匠要不甘寂寞,要在最为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最不平凡业绩。新时代工匠要自觉树立服务民生、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自觉担当起中国创造的重任。
新时代工匠应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新时代工匠不应把过多的时间用在重复作业中,而应该把大众的审美、价值和需求注入创作过程中,细微之处匠心雕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人本化定位放在首位,把努力创造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作为自己的首要重任。
职业院校作为探究知识的殿堂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承载着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时代重任,如何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指引下,将新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厚植工匠文化和培养大国工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建设和国家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合格劳动者与建设者,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现实问题。
201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但在高职院校里工匠精神的培育却出现了困境。
(一)主体因素方面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很多高职院校的产教没有达到完全的融合。总的来说,企业还是没有完全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中,一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是普遍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具有较高的利益诉求和社会效益期待,所以企业希望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为自身争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一些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在长达3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确实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培养期满后学生从业稳定性较低,这也让企业难以负担长时间的人才培养,导致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再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就业创业的内容来看,传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导致学生为了学分而学习,在他们的观念当中,创新创业是用来得到学分的手段,这种观念根深蒂固、难以去除,导致在真正就业时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对于如何去面对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仍然一无所知。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下一步高职院校着重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一些校企联合开展的合作项目有一些抵触心理,诸如听到“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就觉得是一种过早地失去择业权的体现,不愿意参与其中。另外,社会长期对职业技术型人员有着一定程度的偏见,再加上社会流传着“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流行语,学生更愿意选择继续学习,以获得更高的学历。每年参加专升本的人数逐年上升,录取率却没有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社会因素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匠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从事高精尖行业的工种,常常在与社会经济现实的博弈中败下阵来,陷入困境。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是这个“快”时代对于理想主义的冲击。我们正处在一个“快”时代 ,“互联网+”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快”本身不是一個问题,然而在“快”的环境中养成的一味求快的思维、一切都和速度直接挂钩的行为催生了教育商业化、时间碎片化、目标浅层化的负面效应,助长了思想肤浅、心态浮躁、工作浮夸,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经不住诱惑的不良风气。高职学生长期受到浮躁的“快文化”的影响,也会以经济利益作为择业的唯一目的,被短期的经济收益蒙蔽了双眼。高职学生会更加愿意从事一些快销型、快速上手型、能赚快钱的职业,而不再愿意从事烦琐、短期收益低的工作,这也是工匠精神无法在高职院校落实下去的原因之一。
再者,在消费型社会中,仿制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产品研发投入的成本和产出的利润不成正比,当付出大量心血的创意不被量化和金钱化,从事高精尖行业的工匠及其群体的生存空间就遭到了挤压,工匠精神就难以在社会上得到弘扬。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推行工匠精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的同时,如若舍弘扬弃工匠精神,也是万万不能的。
(一)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制度
高职院校在追求自身人才培养基本利益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利益和需求,制定出一套符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需求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完善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谋求共赢发展。
首先,学校要联合企业,探索开展新形势下共赢的办学模式,让企业能够真正融入、参与办学和教学中,不要形式主义,真正实现产教的紧密融合;再者,要在一些优势专业开展新形势下共赢的办学模式试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战略,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第三,可以借鉴国外的双元制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优秀教学资源以及企业优越的培训环境,从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实操动手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学生形成结构性评价模式;第四,可以建立学生个人的“双导师”,制定实习过程中“双导师”制度,确保每一位学生同时拥有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对实习过程进行双导师评价制度,以此来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最后,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产教合作平台,谋求共赢的目标。企业可以把一些较为简单的项目分享出来,作为牵引力,通过平台实现与学校资源的对接,构建长效的模式机制,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实现校企共赢。
(二)构建校园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把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其次,各级学院要充分利用好入学教育、主题活动等关键环节,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的价值,建立与专业之间的感情,鼓励学生学精专业。再者,要充分利用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在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地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价值和意义,指导学生做好自我认知、职业认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树立职业信心。要让学生认识到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鼓励学生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道路上永不止步。要教育学生重视每一件小事,因为小事能发展成大事。在平时的每一次课堂作业、每一篇实践报告、每一次实验这些“小事”中,教育者要把握好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明白小事的重要性。最后,要增加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在专业课程中,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在案例分析中增加各行各业工匠的典型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学生走近工匠、感知匠心,学习他们的奉献担当精神和“择一事终一生、一生忠一事”的执着态度。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困境,总结概括出高职院校培育中的难点。同时,也从实际出发,总结出培育对策。将工匠精神植入高职课程和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个人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从而带动全社会工匠精神的延续,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融入企业文化中去。
注:此文系2021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黄炎培思想启示下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CV2021A22,主持人:钱抒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