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析

2022-07-04 13:41:46周文斌蒋小芳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6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乡土文化乡村振兴

周文斌 蒋小芳

摘 要 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和发展之魂。优秀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有助于培育乡村振兴主体,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了进一步发挥优秀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提出以文育民,发挥乡土文化的治理功能;以文富民,探索乡村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文乐民,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等策略。

关键词 乡土文化;乡村振兴;价值意蕴;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49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强调把“三农”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和发展之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要积极推进优秀乡土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1 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乡土文化主要是指乡村居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传承下来的特定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道德风尚、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和人生理想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活动和思維方式[1]。乡土文化包括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手艺、农耕文化、乡村节日与习俗等。乡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方式孕育着一方乡土风情。

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1)地缘生发。乡土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符号,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散发着不同的地域气质。2)历史积淀。乡土文化并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是在漫长的乡土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村民们历代生产生活的经验累积,是历经多年文化积淀的共同记忆。3)情感维系。每个人都与乡土血脉相连,它所给予的熟悉感、安全感、亲切感和依赖感是其他任何事物都难以替代的,它牵引着离家游子的乡情,也连接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乡土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别。优秀乡土文化是乡土文化中的精粹,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

2 优秀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系统工程,优秀乡土文化可以满足村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激发村民主体内生动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1 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2]。

1)优秀乡土文化能改变农村的精神风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乡村振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振兴,优秀乡土文化在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用显著。优秀乡土文化扎根于乡土,贴近村民,也贴近生活,能够改变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使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入耳入脑,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2)优秀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乡村中的器物文化、习俗文化、节日文化是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乡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为村民了解农学思想,学习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提供了丰富资源和途径,同时有利于培养其劳动意识、节约意识、吃苦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乡村器物文化,如木工、石工、竹编、刺绣、酿造等技艺都是优秀的活态文化遗产,凝结了祖先的生存智慧,这些经历了历史浮沉的手艺以其历久弥新的品质、追求极致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当代村民的生活。乡村景观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了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乡村节日与习俗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是对农村生活内容的生动体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是乡村文化的集中表达。

2.2 培育乡村振兴主体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是一个需要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其主体包括政府、农民、村民自治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其中农民居于主体地位。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发农民主体意识。

1)优秀乡土文化能够增强农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乡土文化在广大农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积淀而来,深刻影响着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它能够唤起村民的家园意识,唤起村民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村民对农民身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让农民从旁观者成为农业生产的积极参与者。

2)优秀乡土文化能够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前,仍有一部分农民存在思想偏见,认为“文明与富裕是城市的标志,愚昧与贫穷是农村的象征”,逃离乡村的主观意愿强烈。而优秀乡土文化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农民不必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陪伴孩子和老人。

2.3 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优秀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1)优秀乡土文化能带动产业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产业振兴直接关系着人们“钱袋子”,也决定了乡村振兴是否有动力和后劲。农民可利用优秀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优秀乡土文化能促进生态宜居。中华文化中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根植于农耕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吸取了中华农耕文明延续至今的生态智慧,强调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树立的新发展理念[4]。农耕文明是优秀乡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引导村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传递绿色生活方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3)优秀乡土文化能培育文明乡风。乡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也是乡风文明继续生长所要依托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化记录着乡村的传统,承载着集体的记忆,对于农民寻求心理认同、维护乡村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勤俭节约、重义轻利、仁爱互助、忠义孝悌等价值规范蕴含于乡土文化之中,能够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打造文明新农村。

4)优秀乡土文化能推动有效治理。优秀乡土文化是对乡村进行柔性治理的利器。和睦的邻里文化、新乡贤文化及各种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乡村善治的粘合剂和助推器,它会增强邻里之间的信任感、依赖感和认同感,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让共创美好家园成为一种共识。

5)优秀乡土文化能实现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也是民生目标。优秀乡土文化通过带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进而改善农民生活。同时,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勤劳致富文化理念能够鼓励村民通过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3 优秀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3.1 以文育民,发挥乡土文化的治理功能

3.1.1 借力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成国风,只有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会才能和谐发展[5]。1)文明乡风是目标。文明乡风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的,代表整个乡村文明程度的新型乡村文化。村规民约中蕴含着历史积淀下来的美好理念、优良作风、良好习惯,村规民约可涵养农民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行为操守。2)良好家风是基础。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影响深远。可以深入挖掘村规民约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观念,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3)淳朴民风是重点。民风正则民心齐、基层稳,民风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谐与团结程度。开展民风建设,需要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村规民约能够给予农民群众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

3.1.2 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凝聚乡村发展合力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传统乡贤已然不能满足乡村善治的要求,新乡贤不同于传统乡贤,他们德才兼备,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1)新乡贤能够弥补乡村内生动力的不足。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严重。新乡贤的融入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乡村事务有专人打理,乡村制度正常运转,乡村治理井井有条。2)新乡贤能够促进乡村法治。传统的乡村治理中遵循的是“熟人好办事”的原则,“熟人社会”的存在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法律制度产生排斥,难以保证乡村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新乡贤具有丰富的学识、经验及良好的修养,能够做好示范作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有效培育乡村法治精神。3)新乡贤的融入能够增强乡村自治意识。新乡贤与村民朝夕相处,对村民了解更加透彻,他们更加懂得如何用老百姓的方法去处理好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进而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3.1.3 重视乡土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认同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传统的乡土文化并非都是精华,再加上各种新观念的冲击和挑战,部分农民会出现价值观混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建设,能够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引。2)重视乡土文化传承与振兴。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离不开教育的广泛参与。钱穆先生曾指出,“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6]因此,要有意识地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基层教育体系中,引导广大村民重视优秀乡土文化的价值,培养乡土意识,激发乡土情感,从而产生对本土文化的高度关怀与认同。

3.2 以文富民,探索乡村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2.1 发展文创农业,推动产业升级

乡村想要振兴,必须在传承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文化元素,发展文创农业,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文创农业是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模式,它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传统农业功能,从而提升农业产业的价值。相较于传统农业,文创农业有其自身的特点。1)文化性。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应将农业产品背后的故事讲出来,使人们在消费的同时能够了解背后的故事,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2)延伸性。在乡村中寻找独具特色的产品,并做精做强。由单纯的产品种植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休闲观光及文化创意在内的新兴产业链,将产品做到极致,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3)感观性。与传统农业相比,文创农业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体验感也更强。文创农业是一种能够较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在创新性、文化底蕴、发展空间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是实现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3.2.2 推动乡村文旅结合,增加农民收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田园风光的美好憧憬,鄉村有着独有的自然、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为了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应做好以下2点:1)充分挖掘乡村建筑、服饰、礼仪等文化资源,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来为旅游做推广,形成“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牌”的效应;2)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擦亮招牌,努力形成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品质化产业链。推动乡村文旅结合,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豪感,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可本土文化,自觉保护和传播本土文化,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3.3 以文乐民,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3.3.1 完善农村文化场所,丰富农民业余生活

我国城市的文化氛围十分浓郁,而农村的文化生活却相对单调。搭建各类文化场所和平台,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1)修建文化场馆。农村文化场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场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必须要落地扎根。加快推进文化场馆的建设,完善馆内配套设施,使其涵盖图书、音乐、体育等多个方面的功能,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场所。2)开辟新的文化展示平台。农村的文化活动大都是扭秧歌、戏剧、健身体操等,缺乏创新,久而久之农民逐渐失去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开辟新的农村文化平台迫在眉睫。可组织开展运动竞赛、图书阅读、时事探讨等活动,也可以开辟歌舞表演、曲艺杂技、棋艺竞技等平台,引导村民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气质,让村民真切地感受到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

3.3.2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活动常态化

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往往比较分散,村民对于大多数文化活动都是“三分钟热度”,推进文化活动常态化尤为重要。1)保护好农村文体活动的基础设施。有部分村民的公共意识和保护意识不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等现象十分常见。上级主管部门要制订相关规则,做好农村文体活动基础设施的管理、维修与保护。2)设置文化活动奖励。为了提高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可以适当设置奖励措施。3)挖掘当地文化能手,培养文化志愿者队伍。乡村文化能手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头羊”,他们长期扎根乡村,善于策划活动、编排节目、动员村民,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能手的带头作用,能够吸引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 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9(2):48-53.

[2] 习近平要求乡村实现“五个振兴”[EB/OL].(2018-07-16)[2022-04-01].http://news.youth.cn/sz/201807/t20180716_11670367.htm.

[3] 曲延春,宋格.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传承论析[J].理论导刊,2019(12):110-115.

[4] 张平,王曦晨.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1-7.

[5] 谢扬举.文化传统与民风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6-05-16(9).

[6] 钱穆.国史新论: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乡土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理论导刊(2017年2期)2017-02-25 18:45:55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