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文化价值

2022-07-04 08:54方维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项王鸿门宴贵族

方维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评价项羽的时候有一句名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在评价项羽的时候说其是“贵族的后代”。这两个评价,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做出的感性评价,而后者是从客观的角度做出的理性评价。一个贵族的后代,在经历了刀光剑影之后,自刎于垓下,留给后人无限惆怅和一声叹息。项羽是贵族的后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在遭遇了十面埋伏之后,尽管有机会逃生,却因为“无言再见江东父老”而选择刎颈自杀。这对于常人而言,是一个奇怪的选择,但是对于项羽这样一个贵族的后代来说,却是其必然的选择。

这一选择的逻辑是什么呢?很显然,往后的解读者并不会只将目光停留在垓下,而会将目光向前延伸,项羽在根基那么好的情况之下,将一把好牌打得如此之烂,坐实了其有勇无谋的一贯评价。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教师在教授经典的文言篇目《鸿门宴》时,一定会提及项羽有勇无谋。但是如果借助《史记》《资治通鉴》中关于项羽夺回军权、破釜沉舟、彭城之战和最后一战等记载,又会发现项羽实际上善抓时机,巧用兵法,知彼知己,作战有方,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而他之所以最终失败,不是因为有勇无谋,而是太多的限制性信念击溃西楚霸王。关于这一点結论,其实就可以在对《鸿门宴》一文的解读当中得到。思考《鸿门宴》当中所描写的项羽那些“愚蠢”的行为,或许还可以顺带思考一下:至今仍思项羽乎?

一、人们为何至今思项羽

无论是李清照还是当下的一些人,思项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之所以上升到人生的高度,是因为后人所思的项羽,不只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同时还是自己内心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形象的身上,总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精神的寄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解读《鸿门宴》,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不只是让学生通过《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来了解一段历史,也是让学生在解读这段历史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起关于人物理解以及价值取向的新的认识。

语文课程专家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述,在笔者看来,这不只是在强调写作的重要,其实也在强调解读的重要,言语是有形式的,形式是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当关注言语的形式时,离不开对内容的关注。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品味过程,通过解析言语呈现方式来达成教学目标,以使学生真正走进作者通过语言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中。文学世界同时也是思想世界,从对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加工过程中,寻找通往世界的路径,就可以回答“人们为何至今思项羽”这一问题。

譬如,《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描述着墨并不很多,大抵有这样几处——“项羽大怒,曰”“项王许诺”“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默然不应”“项王按剑而跽曰”“项王未有以应,曰”“项王曰:‘沛公安在”将这些描写衔接起来,可以发现在整个鸿门宴当中,项羽实际上并不是设计者、策划者的角色(当然,这确实也不是他设计的),甚至也只是一个游离在外的参与者。为何如此?为何从头到尾项羽对范增的良谋一直都心不在焉?说到底,根本原因就是项羽对用“鸿门宴”这种方式来获胜,从来都是看不上的。

二、项羽形象的时代意义

那项羽看得上的是什么呢?自然是战场上一刀一枪的厮杀。在他看来,那才是男儿本色。当然,项羽也不可能愚蠢到认为战场上不需要谋略,所以他仍然会依靠范增的谋略。只不过在这两者之间,仍然有一个权衡与选择。以项羽的经验,不会不知道刘邦是他的真正对手,但是在他的心目当中要打败甚至诛杀这个对手,却不应当是“鸿门宴”这种方式。这里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范增给项羽出的主意不是诛杀刘邦,而是在留其性命的基础之上,给其一个警告或者惩戒,那么项羽十有八九是会接受的。

从上面所总结出来的描写中,“项羽大怒”的原因是“沛公欲王关中”,这挑战了他的梦想与追求,大怒是自然的反应,但此时他的反应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印证了上述的分析,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项王许诺的前提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在逻辑上给了项羽一个解释,项羽也就立即接受了这个解释,因而许诺。关于项羽有勇无谋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时,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一下子把底牌给亮出来了,不认为项羽无谋都说不过去。至于其后“项王默然不应”“项王按剑而跽曰”“项王未有以应,曰”“项王曰:‘沛公安在”等,可算是附笔,不再赘述。

后来历史证明,正因为这次项羽的不努力,使得后来再无机会、能力诛杀刘邦,从而酿下自己失败的苦果。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战争的失败就是人品的失格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项羽的倒下,并不是仅仅指一个历史人物的死亡,而是代表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一种人格的消逝,一种英雄主义的失败。一个社会更应当是充斥英雄主义的,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社会的人格,才能营造出一段历史。因此,项羽这个形象应当代表着一种纯粹的英雄主义和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今人思项羽,也应当是对这种社会意义的思念。

三、文本解读中的文化流传

那么回过头来看,项羽这样的选择算不算有勇无谋呢?

有勇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谋”。上文已经提及,在其他记载当中,项羽之谋虽然不算出类拔萃,但也不是无谋之辈。那为什么在鸿门宴这件事情当中,表现得如此无谋呢?

回答这个问题,除了上面提及的项羽没有通过这种阴诡手段诛杀刘邦的动机之外,项羽自身的品质才是关键。如同上面所提及的易中天先生的评价,项羽是“贵族的后代”。什么是贵族?显然不只是财富,而是品格的高贵。对于这样的贵族,家庭教育造就的贵族品格,使其并不屑于通过台面之下的手段来取得胜利。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尽管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斗争,而古代的政治斗争难免会有阴谋诡计,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参与者都有这样的选择。反言之,如果每次争斗都是阴诡者获胜,那显然不能算作社会的进步。

事实上,中国各个领域的传统文化都是阳光的,综观《鸿门宴》,也可以发现其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作品,既得益于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在鲜明的对比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得益于《史记》所流传下来的文化,将这种文化中的阳光元素提取出来,让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阳光,更加正大光明。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够将这种文化解析出来,那么文本解读的初衷才真正得以实现。项羽只是一个历史过客,但项羽身上所代表的文化,却具有永恒的意义。认识到这一点,那《鸿门宴》中的文化价值也就真正得以流传了!

猜你喜欢
项王鸿门宴贵族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贵族
鸿门宴(二)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鸿门宴(一)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四面楚歌
自勉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