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22-07-04 06:22曾雯琪余小江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6期
关键词:面神经麦粒面瘫

曾雯琪 余小江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周围性面瘫多由茎乳孔内面神经受非特异性炎症刺激,引起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该病可见各年龄段,其发病率约(11.5~40.2)/10万/年[1],发病率居神经内科疾患第6位。该病常急性发作,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合并面肌痉挛、鳄鱼泪症候群等后遗症,常易导致患者焦虑、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其治疗主要采用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手术治疗等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针灸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和肯定[3]。本研究旨在观察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神经病学》[4]有关内容拟定,分期标准参考文献[5];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考石学敏主编《针灸学》[6]有关风寒型面瘫拟定。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处急性期,中医证型为风寒型,均单侧发病;年龄18~65岁;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由Ramsay-Hunt综合征、莱姆病、耳部炎症、外伤等引起的面瘫者;双侧面瘫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病程>7 d者;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严重内科疾病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本院就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7]予以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维生素、改善局部循环。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采用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具体如下:悬挂针治疗,穴位选择参考《针灸治疗学》[8],选取患侧阳白、攒竹、太阳、四白、迎香、颧髎、地仓、承浆、颊车、牵正、翳风。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换球牌针灸针0.25 mm×40 mm,行悬挂针针刺,快速刺入1~2 mm,不行针,针柄自然悬挂,悬而不落,每次20 min,每日1次。针刺休息5 min后行麦粒灸治疗,穴位选取同针刺组,选取精艾绒3~5 mg,将艾绒搓揉制成高约3 mm、底部直径约2 mm类圆锥体形艾炷,将艾炷置于标记的穴位,用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待皮肤灼痛,及时用镊子将艾炷移走,此为1壮,每日1次,每次每穴灸治3壮。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面神经功能评分。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H-B)计分量表[9]评价两组干预前后患侧静态、动态及联带运动,分值0~30分,分值越高,面神经功能越差。2)面部残疾指数量表[10]。主要包括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价两组干预前后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

1.5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中有关内容拟定。痊愈:面部表情肌恢复正常。显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动态时稍差。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H-B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治疗后组 别n 治疗前4.62±1.04*△8.84±2.26*观察组对照组45 45 16.67±5.08 15.82±5.54

2.2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的FDIP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FDI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DIP评分15.08±2.45 21.49±3.04*△16.75±2.28 18.72±2.64*FDIS评分16.25±2.20 7.04±1.20*△15.86±2.15 10.32±1.86*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多由茎乳空内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一侧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的疾病。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认为与病毒感染、血管血液凝结、环境损害等因素相关[12],各种原因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缺血、血氧,引起面神经出血、水肿和脱髓鞘改变,甚至轴突变性,最终导致面神经功能损伤,导致面部表情肌瘫痪。目前对于其治疗主要以抗炎消水肿、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为主,解除面神经受压,避免面神经变性,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但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13]。

有关循证医学已证实针灸可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15]。笔者认为,所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急性期面瘫为发病初期,病邪尚未深入,及时治疗,给邪以出路,驱邪外出。刺激量宜小,针刺深度宜浅,留针时间适当。悬挂针属于浅刺疗法范畴,与《黄帝内经》记载“毛刺”“半刺”“直针刺”“浮刺”等针法类似,针法特点以轻、浅为著,刺激皮部为主。而皮部理论认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通过浅表平和的方式刺激皮部,可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气血,濡养筋脉,激发表层卫气,抗御外邪,固护周身。将悬挂针应用于面瘫的治疗,针柄自然悬挂面部,悬而不落,针刺表浅,刺激量小,避免加重面神经水肿风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改善面神经压迫。同时,悬挂针无传统针法酸、麻、胀、痛的针感,患者更易于接受。本研究针刺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选取患侧阳白、攒竹、太阳、四白、迎香、颧髎、地仓、承浆、颊车、牵正、翳风,充分发挥近治作用,可有效促进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以上穴位其下穴位解剖主要分布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各分支主要支配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提上唇肌、颧大肌、颧小肌、提口角肌、笑肌、口轮匝肌及颊肌等表情肌,可有效改善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情况[16]。

艾灸,亦是中医传统疗法重要组成部分,循证医学同样证实其治疗面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7],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素问》记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说明对于寒证疾病的灸法为首选治疗方式,艾灸常应用于风寒型面瘫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18],艾灸可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水平调控炎症反应,如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等中枢机制;调节炎症因子、抑制核转录因子-κB通路、调节热休克蛋白的表达等外周机制。同时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营养神经、修复神经损伤等,从而改善神经功能[19]。本研究选用麦粒灸接触面积小,热力集中,渗透力强,痛感小,灸效更具有穿透性,发挥温通效应,畅通血脉。同时借助麦粒灸温热刺激,温经散寒,振奋阳气,以消阴翳,祛邪外出。周围神经纤维根据传导速度和后电位的差异可分为A类神经纤维、B类神经纤维及C类神经纤维,A类为有髓鞘的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B类为有髓鞘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C类为无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和自主神经节后纤维,现代研究发现,毫针刺激最容易通过兴奋A类神经纤维传导针感,而C类神经纤维容易传导艾火刺激。而麦粒灸常通过借助C类神经纤维,维持更稳定持久的刺激效应,对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的疾病更具优势[20]。总之,麦粒灸是将热疗、穴位刺激及药物刺激等作用集一体的疗法,可弥补针刺的不足,悬挂针联合麦粒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奏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畅达气血之功。

本研究发现,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不仅能降低H-B评分和FDIS评分,还能提高FDIP评分,同时能提高临床疗效。结果说明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面神经麦粒面瘫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从麦粒到面包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