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梅
(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
受我国疆域辽阔情况影响,道路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软土基区域。从工程应用角度分析,软土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导致路面出现开裂以及沉降等情况,不仅影响工程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同时也会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对特殊路基进行优化设计,切实保障软土路基满足公路工程使用实际需求具备重要现实意义,同时综合处理软土方式也是行业技术人员主要研究内容。
从工程建设实际角度分析,设计者在实际开展特殊路基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经济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原则要求,依据施工区域软土层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环保且经济的软土路基施工方案,具体内容应涵盖施工区域地下水分布以及排水情况,推动相关方案不断优化[1]。
从工程建设实际角度分析,软土层通常被划分为表层以及里层两部分。表层主要分布于菜地、水田等区域,其形成原因处于低洼地带,地下水较为丰富,土层在长期浸泡情况下会出现软化情况,同时也会产生较大面积的淤积。而里层则主要为冲洪积层,主要由黏土以及淤泥构成,其分布较为广泛,同时软土实际埋藏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厚度变化情况相对较大[2]。
如果无法对特殊的路基实现良好的处理,会促使公路路基的整体稳定性逐步降低,路基也十分容易会出现空间范围相对较大的沉降现象,促使公路路基的整体施工强度逐步降低。对于公路路基的设计人员来说,需要有效的结合软土的物理性质,使用相对科学与先进的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来开展相对综合的治理工作。
为深入探究综合处理软土方法应用要点,本文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具体说明。案例工程为某市支路建设工程,公路全长约为639.55m,设计使用年限10年,路幅宽度16m,荷载标准为城-B 桥涵荷载,人群荷载3.5kN/m2,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
从工程建设角度分析,路基应具备较强的强度、稳定性以及耐久性。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依照施工区域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对路基防护措施进行科学设计,构建合理的植物防护以及工程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路基病害发生几率以及产生的影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设计者应将环保策略作为有限考虑对象,同时结合城市长远规划以及土石方用量、运输条件等因素,对路基土石方取、弃地点进行选取[3]。
从工程建设角度分析,路基边坡是确保路基稳定性的重要基础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路基边坡设计可以有效保障路基边坡稳定性,同时实现降低工程总投入的目标。案例工程中,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认识到道路及周边地块同步性直接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性,因此,在实际进行作业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在采用放坡形式设计同时,对租借地以及政策处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量。施工作业正式开展过程中,施工单位考虑到施工区域地面横坡缓于1:5,因此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首先对地表草皮以及腐殖土进行清理,随后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开展填筑路堤作业。
案例工程开展过程中,技术人员针对施工区域进行实地勘探后发现,本次特殊路基情况尤其是软土路基地段较多,因此,技术人员为避免因路基结合部不同导致沉降情况发生,设计对路基底部进行开挖后回填。
案例工程中,道路规划设计需要穿越水塘,因此,技术人员为确保路基稳定性以及道路使用安全性,决定采用换填法对相关路段软土路基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在挖除水塘中的淤泥后,对其进行换料回填处理,并依据我国颁布的《路基相关技术参数表》对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以及最大粒径进行处理,施工单位作业中将路基基地压实度控制在90%以上。
案例工程开展过程中,施工单位严格依照松木桩规定工艺流程,开展测量放线、工作面开挖、桩位设计以及放样、嵌桩施工等流程。施工单位在实际开展本环节作业过程中依照规定要求将桩位偏差以及垂直误差分别控制在D/4~D/6区间范围内以及1%以下。同时依照工艺要求,施工单位自公路外开始向公路中线开展对称施工,同时对桩位位移量进行严格控制[4]。施工技术人员在此流程作业开展过程中对施工人员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其依照施工设计开展作业活动,同时要求施工人员在遭遇桩基深度难以达到预定深度情况下不可对桩体进行截断等处理,应上报技术人员并等待处理结果。
考虑到案例工程中软土路基分布范围以及面积较大,因此,施工技术人员为确保道路建设标准满足设计以及使用要求,在软土路段换填作业完成后,依据如表1 所示标准,对相应路段进行检查,确保其沉降程度检测值在标准范围区间内。最终检验结果显示,本工程完全符合标准参数要求。
表1 设计沉降标准
综上所述,受我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条件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跨越软土层等特殊底层,由此,加强对综合处理软土方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研究案例,在应用文中所述方案设计后取得较好成效,道路应用质量得到显著保障,未出现因地基不稳定导致的开裂、沉降问题,由此,案例中施工经验具备参考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