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燕
(甘肃开放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高校各个专业的课程都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之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统一。”在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要求下,教师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贯彻到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
开放教育语言学类课程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课程和英语课程等。语言类课程中包含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很强的育人价值。近年来,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言类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了探讨。
如刘道锋的《课程德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古代汉语教学的育人功能》(2018)认为从事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发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功能,以紧跟时代步伐,将德育育人和知识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陈慧的《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2016)认为高校首先要确立英语在大学生德育中的重要地位,英语课程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有效载体,要寓德于教,增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如马婷婷的《高校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指出要发挥语言类课程的学科性质,并就语言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和实现路径展开论述。柯应根的《大学英语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分析了现阶段大学英语融入思政教育的状况,并进一步探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途径。
如史云飞《谈在高校汉语言系列课程教学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方法》(2015)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为出发点,结合高校现阶段汉语言相关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在“现代汉语”等课程中采用直接展开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李倩等《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19)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出要从教学目标、方案、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以上各角度的阐述,对研究语言类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很多启发意义。但目前对课程思政理念下开放教育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及考核方式的探讨却相对较少。远程开放教育在生源、学生素质水平、学习动机、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开放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辅导为辅,依托国开学习网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教学效果的评价者。由于开放教育的特殊性,在课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难度。课程思政视域下开放教育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探讨,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全面的开展,以及课程思政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最终实现将专业知识和思想育人的有机结合。
深入挖掘语言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如“现代汉语”中对汉字演变过程、与汉语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专业使命感的重要元素。汉语言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编排,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英语系列教材中选取的英语阅读材料,折射出西方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等,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文学英语赏析”,文学作品以及作者身上都有很多可供发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品背后都饱含了作家的爱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情怀等。通过发掘并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各专业教师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为今后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材料支撑。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思政与课程的有效融合。教师可根据课程和单元教学内容以及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讲授、研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双语角”活动等。例如:《综合英语4》Unit 1 Text 1 Space Station可以通过观看空间站宇航员太空活动的视频,引入教学内容,同时加入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理解“航天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又如:《理工英语3》Unit 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动将单元主题内容和社会热点、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展以全球变暖、白色污染为主题的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与交流能力,通过交流分享将知识内化于心,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再如开展“双语角”活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注重课后巩固与强化,实现思政内容的内化和迁移。课后任务可以是话题讨论、写作测试以及小作文等。设计课后任务时要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热点问题、价值观等进行深度思考与批判。话题可包括:教育双减、食品安全、奥运精神、抗疫精神、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例如:以神舟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为切入点,探讨载人航天精神;以奥运健儿在奥运会中的表现为切入点,探讨奥运精神;以保护环境为切入点,谈谈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等。这些任务话题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探讨与批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民族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开放教育大部分课程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阶段性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终结性考试根据课程不同,有纸质考试(开卷、半开卷和闭卷)、大作业等形式。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多样的,如:presentation、口语测试、同伴互评反馈、小论文等。这些考核方式各有侧重点,根据课程特点、考核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考核方式。在知识点考核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授课教师要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进行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作业完成率和相关活动的参与度等。
学校通过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语言类课程的教和学都达到新的高度;通过思政理念下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学生由单纯的理论知识掌握转变为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实践,使课程评价更加全面科学。
中文语言类课程,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通过“古代汉语”“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古代小说戏剧专题”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通过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老舍、钱钟书、巴金等作家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融入爱国、奉献、牺牲以及追求真理等德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例如:《古代汉语专题》第一章文字,通过学习汉字的形体特点、演变历史,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常见汉字的形体结构、意义特点等;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如:在诗歌《登高》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魅力,学会感知美、欣赏美,领悟古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通过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课程在注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发展中的中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商务英语1》Unit 2 Etiquette in Business Gathering(商务场合的礼仪),学生在掌握商务礼仪的基本规则和规范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如: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拥有礼仪意识、敬业精神等。再如:《人文英语1》Unit1 My Colleague,学习和掌握与职业相关的英语词汇:volunteer, lawyer, astronaut, freshmen, scientist 等,单词scientist 的讲解时可引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习他心怀天下、无私奉献、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单词volunteer 的学习,引入抗疫工作者和志愿者,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等思政内容。
为适应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在引导学生利用国开学习网学习的同时,可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QQ 群等,借助“问卷星”设置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成立全方位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结合网络、时事政治、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等内容,补充和丰富课程资源,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从人民日报、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甘肃党建、学习强国、China Daily、新华社等媒体中挖掘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寻找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思政教育素材。如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领导人系列讲话,从资讯、时政、生活、文学、人物、节日等角度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介绍,以及抗击疫情的各种报道材料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远程开放教育语言类课程教学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等职能。作为教师,要深刻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资源,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语言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课程的正确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