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不是“面子工程”

2022-07-03 20:19黄逸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每斤胡椒南洋

今人皆知郑和七下西洋,是15世纪世界航海史第一人。梁启超先生曾说:“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其实,《明史》对郑和评价不高,仅留700余字小传,虽称“明初盛事”,不及家世,連何为“三保太监”亦无注解。清代正史也极少提及郑和,直到清末民初,受西方史学影响,郑和才“热”起来。

与“郑和热”相伴,是长期流传的一个刻板印象:下西洋“无利可图,劳民伤财”,属于“炫耀性的远航”,因财政负担太大,被罢是早晚的事。其实,郑和下西洋有明确的经济目标,每次远航均获利甚丰。

“郑和式贸易”有一个副产品:此前胡椒被视为药材,因“下西洋”带回大量胡椒,使它成了调味料。那么,郑和为什么要带回这么多胡椒呢?

这要从明初海禁说起,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违令者“按察司论当弃市”,且“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寘(音如置,意为放置)之重法”。

自唐代起,中原与中亚香药贸易不断,香药已融入日常生活中,用来治病、防疫、室内消毒、祛除潮气等,东南亚诸国亦仰仗明朝的购买力。禁断后,香药价格飙升,各国怨声载道。民间香药贸易衰败,正是官商入市的好时机。

“郑和贸易”的利润惊人。据《明会典》,郑和带去的青花白瓷盘每个在南洋能卖500贯,碗能卖300贯,可成本才几十文。在苏门答剌国,100斤胡椒只值1两白银,带回明朝,每斤能卖10两至20两,差价在千倍以上。

大量胡椒被运回后,郑和不用担心销路。明朝一度将胡椒折算成官员工资,甚至每斤折100两白银,官员叫苦,却不扰民间,名臣丘濬说:“今朝廷每岁,恒以番夷所贡椒木折支京官常俸,夫然,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是亦足国用之一端也。”

除“郑和贸易”,东南亚各国借口“进贡”,也将大量胡椒贩入中国。明代之前,胡椒是药,只有皇家、高官用来烹饪,很少被写入菜谱,经这一轮“强制推广”,明代几乎所有菜谱书籍都记有胡椒菜。

郑和对中医走出去也有突出贡献,据清代陈伦炯《南洋记》:“暹罗(今泰国)番病,每向三宝求药,无以济施,药投之溪,令其水浴,至今番人唐人,尚以浴溪浇水为治病。”此外,郑和还带回大量西洋药物,很多被记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摘自《北京晚报》 黄逸/文)

猜你喜欢
每斤胡椒南洋
冬储菜价格创5年最低 居民更爱新鲜菜随买随吃
题蓝花楹
让大米身价翻番的七种卖法
一位富家千金的虐心孽情
白鸽探长
柬埔寨蒙多基里省胡椒产量逐年增加
猜字谜
海南胡椒价格持续走高
印度胡椒较高的输出量可能会导致市况萧条
海南胡椒价格持续走高垦区职工囤积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