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儿童的音乐教育(上)

2022-07-03 13:54杜悦艳罗丽娟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动作幼儿音乐

杜悦艳 罗丽娟

汪爱丽先生是我国幼儿音乐教育领域的著名研究者和专家。她所著《幼儿园教师培训教材——音乐教学法》《幼儿音乐教学法》中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指导策略目前仍然是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她编著的教材,如《幼儿园教材——音乐部分》《幼儿园音乐教材》《活动中成长——幼儿学音乐》《幼儿英语歌曲和音乐游戏》等,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源和思路。她撰写的科研论文、报告,如《幼儿音乐能力测验初探》《三岁幼儿律动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小班音乐教育中想象、创造力培养初探》,探索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验研究的可能性。汪爱丽先生还翻译了150多首外国的幼儿歌曲,创作了110多首幼儿歌曲。其中多首作品一直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重要资源,如《我上幼儿园》《大猫小猫》《山谷回音真好听》《小熊过桥》《颠倒歌》《猴子学样》《熊与小孩》《卷炮仗》等。汪爱丽先生今年已经94岁高龄,她依然关心着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本文将呈现汪爱丽先生主要的研究成果,以期帮助幼儿园一线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幼儿音乐教育,实践幼儿音乐教育。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

美育对于人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汪爱丽认为美育有助于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点,是提高人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重要教育活动。而音乐教育被汪爱丽视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能陶冶性情,对美好事物有良好感情,对生活无限热爱,并能逐步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1]。

(一)音乐有助于幼儿的生理健康

结合当时国外斯佩里和里格尔斯基等人的相关生理研究,汪爱丽认为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可以保持大脑的积极状态,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这为幼儿的心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在幼儿阶段进行音乐教育还能够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二)音乐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发展

汪爱丽认为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音乐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音乐与语言二者都有句子、韵律、重音及重复律。”歌曲能无形中支持幼儿积累词汇量和艺术性语言。此外,唱歌本身要求吐字清楚,有利于幼儿的正确发音[2]。第二,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及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首先,无论是从音乐的创作过程还是演唱、演奏过程而言,亦或是对音乐的欣赏过程来看,音乐本身都离不开想象、形象与创造性思维。其次,无论是音乐倾听还是音乐欣赏,亦或是唱歌表达和舞蹈表演,幼儿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都有许多机会进行想象和创造。第三,音乐能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打下基础。幼儿正处于性格初步形成的阶段,该阶段对幼儿日后个性的最终形成有重要影响。参与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音乐有利于幼儿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首先,音乐能够带给幼儿愉悦的情绪体验。汪爱丽认为,音乐活动通过满足幼儿的基本活动需求和社会性需求带给幼儿愉快的情绪体验。其次,音乐是幼儿理解人类丰富情感的途径。一方面,幼儿通过理解音乐中蕴涵的丰富情感来增加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幼儿能通过在音乐活动中与同伴交流合作及克服困难等来获得积极的情感经验。最后,音乐是幼儿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因此,汪爱丽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幼儿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进行情感的表达。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帮助幼儿得以受用终身

汪爱丽在其所编写的教材中提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她非常重视幼儿的兴趣。第一,她认为,尽管幼儿天性喜爱音乐,但对音乐的长久兴趣是需要培养的。第二,她指出,培养幼儿的兴趣并不只是为了使幼儿在园的三年时间里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而是为了将这种通过培养而发展出来的兴趣得以在幼儿身上保留,以成为幼儿终身的兴趣和需要。

(二)教给幼儿适宜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汪爱丽指出,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运用本身就包含在音乐艺术之中。因此,帮助幼儿掌握适宜的唱歌、舞蹈技巧是幼儿音乐教育应当完成的任务之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有所注意,音乐技能技巧的传授不應违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不能将专业训练的要求或用对成人的要求来对待儿童,所涉及的技能和所使用的方法都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如用自然的声音唱歌,不喊叫;辨别与表现简单的强弱、快慢变化;合拍做动作,并跟随音乐速度的变快或变慢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等。

(三)着眼于幼儿教育的宏观目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汪爱丽认为运用艺术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完整儿童”的培养,同时也易于收到良好效果。她指出幼儿教师不应该把培养幼儿音乐能力这一点作为音乐教育的全面价值,而应该有更为着眼于幼儿教育的宏观目的,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汪爱丽提倡幼儿音乐教育应跳出音乐学科本身的圈子,帮助幼儿能以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对待自己及周围世界,同时形成自信和独立的良好品质,发展一定的社交能力等,促进幼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原则

汪爱丽强调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前期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适宜的教育原则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教学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如在引导幼儿听音乐做动作时,教师首先需要教会幼儿唱歌曲,再尝试让幼儿从简单的二拍子开始,两拍一个动作。在幼儿有一定经验之后,再慢慢教会幼儿拍出歌曲的节奏。这样的教学过程层层递进,避免了拔苗助长。其次,教师在各种音乐活动中需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经验的丰富,对他们逐步提高要求。在小班时,同一个动作幼儿从头到尾基本是用同一速度进行的,但到中班以后,要求就应适当提高,幼儿尝试变化歌曲的速度做动作。做表演动作时,小班幼儿开始为歌曲配上动作,而到了中、大班虽然仍进行这种活动,但所配动作应稍微难一些,要求幼儿做得更自如、优美和富于情感。最后,循序渐进也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在培养与发展幼儿节奏感时不能脱离肌肉活动,不能没有动作。最初可以从大动作、大肌肉活动开始,逐步到细小动作,甚至发展到更高水平时,幼儿能够将动作内化,外表上看不出幼儿做什么动作,可是他们心里却有着鲜明、细致的节奏感。20DB8CE4-8CE8-4828-9152-0FA6FED2C8D9

(二)情境性原则

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枯燥的无意义重复练习,应该赋予教学内容以意义,一方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幼儿在做“摘苹果”动作时,开始用慢速,一个一个慢慢地、小心地摘;然后音乐逐步加快,表示苹果很多,摘不完,要快点儿摘了;速度再继续加快,那么摘的动作也要相应加快;最后又再回到慢速,苹果快要摘完了,找找哪里还有,慢慢摘[3]。将速度变化的每一步都赋予合乎逻辑的情境意义,既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又能帮助幼儿理解变化的含义。汪爱丽还指出,在教某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前,教师应先编出一个主题,想出一定的情节使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意义,互相有一定的联系。如在蒙古族舞蹈“爱劳动的小巴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舞蹈的内容创设“小巴拉放学回家后去挤牛奶”的情境,舞蹈的动作对应小巴拉的一系列动作,这就把舞蹈动作和情境联系在了起来,有了一定的实际意义。汪爱丽认为,教幼儿舞蹈时,给动作起形象的名称,为舞蹈动作的组合建立联系,创设出一个情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幼儿借助情境进行想象和记忆,有利于幼儿更为流畅、更有情感地表现舞蹈动作。

四、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具有抽象性特点。如何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与创造表达音乐是幼儿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重点所在。对此,汪爱丽提出了游戏化、生活化和多通道感知等音乐教育方法。

(一)游戏化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设置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和表达,会比说教式和练习式的方法更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在开展音乐教育时,汪爱丽格外关注游戏的作用。一方面是创设故事情境,以更加具体化、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幼儿倾听、感受和理解音乐;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环节,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加深感受、加强联系,同时进行表达与创造。

如汪爱丽使用了“是谁在敲门”这一游戏来帮助幼儿进行音准的练习:“当甲(小客人)的幼儿,一开始就要以同样的高度唱三个音,5 5 5-|,而当乙(小主人)的幼儿则要以同样的音高来接唱56 53 5-|。”[4]唱准同度的三个音和以相同音高接唱都是有难度的,如果仅仅是让幼儿进行重复的练习,不仅会让幼儿觉得无趣,难以集中注意力,还会导致幼儿在这样的挑战性活动中失去自信心,感到挫败。通过创设“小客人”和“小主人”的互动游戏,能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就练习了音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并不会觉得无趣和挫败,而是能有愉悦的情绪体验。

(二)生活化

汪爱丽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参与,也强调从生活中汲取教学素材。她创作的幼儿歌曲都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如歌曲《我上幼儿园》中“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我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早”,真实反映了幼儿对离开父母上幼儿园的心理状态,父母对幼儿的期盼,以及幼儿的自我调节。

生活化,不仅是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活动素材,还包含了幼儿成长中的每一个方面。在音乐活动“摇啊摇”中,汪爱丽利用复习歌曲这一过程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游戏习惯、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开学初玩‘娃娃家时,有的幼儿拖着娃娃的一只膀子或拎着娃娃的一条腿就走了,在学唱了《摇啊摇》这首歌后,老师特别提出小朋友要爱护娃娃。此后幼儿拉胳膊、拖腿的现象就大大减少了。复习这首歌时,老师又准备了一些教具让幼儿一边唱一边抱着娃娃摇动,哄娃娃睡觉,给娃娃盖上小花被等。有的幼儿非常温柔地摇动着娃娃,在给娃娃盖被子盖到娃娃的脸上时,他们会急忙地把被子往下拉,似乎娃娃真的会被被子闷坏似的,感情非常逼真。”[5]这种与生活联系、与情境挂钩、与环境互动的活动设计与开展方式既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性,也彰显了幼儿学习的生活化。

(三)多通道感知

不同的音乐作品呈现了多元的情绪情感和内容表达。这些多元是由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元素的不同组织形式而形成的。汪爱丽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肌肉活动来感受这些差异和变化,从而体验音乐的内涵。因此,她强调音乐教学除了让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去观看以及倾听老师的演奏和示范以外,还需要调动运动觉参与感受和表现音乐。无论是在音准、节奏感方面,还是在音乐感受力方面,汪老师都注重“动作”所起的重要作用。

1. 借助动作帮助幼儿体会和唱出不同音高、音量

汪爱丽提倡借助动作帮助幼儿体会并唱出不同音高。如开展歌唱活动“一只小小老鼠”时,教师先引导幼儿把双手放在腹前轻轻地合着节拍模仿老鼠走路(第1、2小节)。随着旋律向较高音区发展、音量渐强,幼儿双手也逐渐举高,同时动作的力度增加(第3、4小节)。当音高达到最高位,力度最强,情绪也是最紧张的时候(第6小节),幼儿双手可举到头前方做用力抓住老鼠的动作。随后结合音的下行、情绪的放松、音量的减小,幼儿双手又顺势而下,放回原处(第7、8小节)。这一过程充分结合了幼儿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调动了幼儿的肢体动作,引导幼儿感受音高、音量的变化,既符合人们尤其是歌唱家的动作习惯和经验,也符合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学习特点。

2. 调动运动觉帮助幼儿理解和表现节奏

汪爱丽认为,幼儿节奏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借助他们的肌肉活动,也就是用肢体动作来实现。因为,幼儿无法简单通过“看一看”“听一听”的方式就能感知和理解音乐的节奏。实际上人类对节奏感受主要是以运动觉为基础。因此,汪爱丽主张在培养节奏感时一方面应加强听音动作,注意让幼儿听着音乐拍手以及做各种熟悉的、简单的、上肢的、大幅度的动作,如打鼓、吹号、洗脸、刷牙、梳头等;另一方面应多做表演动作,教师可以为歌曲配上动作,让幼儿边唱边结合歌曲内容做相应动作,这不仅有助于节奏感的培养,也有助于加深对歌词的记忆,并为将来做一些更为复杂、优美的动作打下基础。

3. 使用听觉和运动觉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幼儿由于年龄尚小,无法仅仅通过倾听就能感受音乐在节奏及所表达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在感受音乐时,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通道,从多角度、用多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如汪爱丽在组织幼儿玩“小朋友散步”的音乐游戏时,就使用了听觉和运动觉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该游戏中的音乐。

“幼儿听着柔和的《摇啊摇》一歌的曲调就做睡觉的样子;听着上行的琶音时伸出手臂象征太阳出来了,天亮了,同时也表示小朋友起床了;接着随着四四拍的音乐轻松地走步表示散步;忽然琴上发出几个低沉的声音:似乎是打雷了,赶快看看天变了没有?有没有乌云?是不是要下雨啦?緊接着滴滴答答表示雨点的音乐出现时就要连忙往家里跑,不要被雨淋湿。”[6]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使用听觉去注意倾听代表不同活动内容的音乐,并要求幼儿在听音乐变化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动作,开启了幼儿听觉和运动觉的结合,帮助幼儿理解音的上行和强弱变化,在“做”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综上所述,汪爱丽始终将对儿童的理解作为思考如何支持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正如其为幼儿创作歌曲时所言:“要跟小朋友多来往,跟他们多接触,到底他们喜欢些什么? 在他们心里头想一些什么,你要了解。”这是汪爱丽儿童观、教育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其研究实践能真正促进幼儿发展,获得广大幼儿教师认可的重要缘由。(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2][3][4][5][6]?汪爱丽.汪爱丽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58,161,55-56,77,16-17,29-30.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汪爱丽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21/04/137)20DB8CE4-8CE8-4828-9152-0FA6FED2C8D9

猜你喜欢
动作幼儿音乐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动作描写要具体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音乐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