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灾害演变趋势分析(1949—2020)

2022-07-02 08:34姜志浩蔡勤禹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赤潮海冰海平面

姜志浩,蔡勤禹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100)

0 引言

中国海岸线绵长、南北跨度大,受到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和东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故而海洋灾害种类多。自1990年4月国家海洋局首次发布《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以来,我国海洋灾害记录有了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官方文本。根据《公报》关于海洋灾害分类,计有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绿潮、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海上溢油等11种海洋灾害。11种海洋灾害根据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又可以分为三大类:海洋气象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海洋气象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冰、海雾和海浪等因为气象原因导致的海洋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包括海啸、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海洋生态灾害包括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变化引起的灾害。[1]三类海洋灾害的成因受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等外在因素,其变化趋势呈现差异化特点。

1 海洋气象灾害发展变化

海洋气象灾害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灾害,引发海洋灾害的天气系统有台风(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活动等。海洋气象灾害主要有海上大风、风暴潮、海浪、海雾、海冰、海上强对流天气等。[2]根据2000—2007年《公报》统计,海洋气象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分别占全部海洋灾害损失的98.6%和99.9%。可见,海洋气象灾害成为破坏性最大的海洋灾害。

1.1 风暴潮

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发生频率高、损失大,其危害性居海洋灾害之首。风暴潮灾害分为两类:威胁黄渤海海区的温带风暴潮与影响各海区的台风风暴潮。据统计,1949—1990年间,共发生92次台风风暴潮灾害,年均2.19次;1950—1990年,共发生71次温带风暴潮灾害,年均1.76次。[3]根据1991—2020年发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30年间,我国累计遭受204次风暴潮灾害侵袭,其中台风风暴潮灾害168次,温带风暴潮36次。我国风暴潮灾害发生频率总体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近30年间,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较大,其中2013年达14次之多,最少的年份仅为2次。根据资料统计,1991—2020年的30年间,我国风暴潮灾害的发生次数超过1949—1990年的42年间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总和,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图1)。

图1 1991—2020年风暴潮灾害年际变化趋势Fig.1 Annual variation trend of storm surge disasters from 1991 to 202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始进行风暴潮研究,关于风暴潮的记录较为详细,图2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于当地警戒潮位30cm的风暴潮灾害(橙色预警及以上)人口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变化趋势图。

由图2可知:在人口伤亡方面,新中国历史上共有14次导致人口死亡超过百人的较大风暴潮灾害,其中,1956年的“5612台风”、1969年的“6903台风”、1994年的“9417台风”所带来的风暴潮灾害更是带来上千人口的死亡。在这14次风暴潮灾害中,有8次发生在1949—1989年间,有6次发生在1990—1999年间。从2000年开始,风暴潮灾害带来的人口死亡数量急剧下降,尤其是进入2010年之后,风暴潮灾害几乎未造成人口死亡,2014年遭遇的自1949年以来最强台风“威马逊”引起的风暴潮灾害造成6人死亡。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救灾理念发生重大变化,从过去注重不惜生命保护财产到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因而,人员死亡减少。在经济损失方面,以1989年为界,在此之前风暴潮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自1989年起,几乎每场较大风暴潮都能带来数十亿的直接经济损失,“9216台风”“9417台风”“9615台风”“9711台风”“0814台风”“1909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灾害更是带来百亿甚至两百亿的经济损失。这是因为沿海地区是经济富庶之地,风暴潮对沿海造成损失与富庶程度成比例增加。

图2 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大风暴潮灾害人口伤亡、经济损失统计图Fig.2 Statistic of human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lar ge storm surg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风暴潮灾害等极端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将呈现增加的趋势。[4]风暴潮灾害损失呈现出新的特点,死亡与失踪人口减少,经济损失增加。所以,如何预防和减少风暴潮灾害损失,仍是今后我国应对海洋灾害的重点工作。

1.2 海浪

灾害性海浪通常指的是超过4m高的海浪,具体包括台风浪、气旋浪、冷空气浪三种类型①海浪与风暴潮的区别在于:现象不同,海浪是海面的波动现象,风暴潮是海面增水(减水)出现异常升降现象;形成机理不同,海浪是由于波的传播引起,风暴潮是因海水水位升降引起。。海浪的巨大冲击力,会掀翻航行船只威胁海上航行安全,摧毁海上及海岸工程设施,造成灾害性后果。据不完全统计,1966—1990年的25年间,中国海≥6m的灾害性海浪共发生700次,平均每年28次。灾害性海浪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1971年、1980年、1981年、1989年、1990年5年发生频率较高,分别为53次、38次、36次、34次、34次,大致每10年达到一次峰值(图3)。据记载,1966年8月24日至9月4日,福建罗源地区形成5m的台风巨浪区,受淹农田3.2万公顷,倒塌房屋34866间,毁坏防提工程16 587处,沉没939只船只,死亡人数达269人。[5]1973年7月1日至6日,福建厦门附近发生的海浪灾害,沉没船只3096艘,致129人死亡,倒塌房屋252681间。[6]1966—1990年间,中国海因灾害性台风浪翻沉的各类船只14345艘,损坏9468艘,死亡、失踪4734人,伤近4万人。其中有3个年份最为严重,1985年翻船4236艘,死亡1030人;1986年翻船4102艘,死亡889人;1990年翻船3300艘,死亡876人。[3]海浪与风暴潮是造成人口死亡的两大主要海洋灾害。

图3 1966—1990年中国海≥6m 灾害性海浪发生次数年际变化Fig.3 Annual variation of number of catastr ophic waves with≥6m in the China Sea from 1966 to 1990

进入21世纪,海浪灾害记录更为完备(图4)。根据2001—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年间中国海≥4m灾害性海浪发生次数年际变化大,2005年发生次数最多为66次,2002年、2015年最少为33次。海浪灾害年际变化较大,造成人口死亡数量呈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最多的是2001年造成265人死亡,最少为2020年造成 6 人死亡。与 1966—1990 年相比,2001—2020年海浪致死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这与21世纪以来海洋公益服务、航海技术、海上应急救援能力的大力发展密不可分。

图4 2001—2020年中国海≥4m 灾害性海浪发生次数、死亡人口数量年际变化Fig.4 Annual variations of number of catastrophic waves with≥6m in the China Sea and the death caused by the wave fr om 2001 to 2020

1.3 海冰

海冰灾害多发生在每年11月中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前的渤海海域及黄海北部地区,是海上航行、海水养殖、海上工程等海上活动的巨大安全隐患。海冰按其冰情大小分为五级:1级——轻冰年、2级——偏轻冰年、3级——常冰年、4级——偏重冰年、5级——重冰年。[5]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海共发生4级以上的冰情7次(表1)。

根据表1显示,1949—1978年的30年间,1957年、1968年、1969年和1977年共发生4次较为严重的海冰灾害,大约间隔周期为10年;1979—2020年的42年间,严重的海冰灾害数量明显减少,1981—1999年间,未发生严重海冰灾害;2000—2010年间,2000年、2001年和2010年,共发生3次海冰灾害,大致也为10年出现一次;2011—2020年间,没有发生较为严重的冰情。总体来看,“重冰年与偏重冰年”出现的频率大致呈现每10年出现一次,这是受大气、水文、天文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规律性变化。最近10年没有发生严重冰灾,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海域冰期缩短有关。尽管如此,根据研究显示,全球极端天气频率增加,冬季极端低温天气发生可能性增大,海冰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有加大趋势。[8]另外,受海上经济活动频率增大的影响,相对较轻的冰情仍有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969年2月中旬发生的渤海湾冰灾,造成了近亿元的经济损失,[5]而在明显较轻的2010年海冰灾害中,海冰灾害造成辽宁省直接经济损失34.86亿元,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26.76亿元。[9]甚至在2013的常冰年期间,直接经济损失也达3.22亿元,主要为水产养殖的损失。[10]这说明由于对海洋开发和利用加大,海洋所承载的财富价值增加,而人们承受灾害的脆弱性也在增加,一遇灾害就会造成损失。为此,需要树立灾害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值。

表1 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大海冰灾害统计表[7]Tab.1 Statistic of major sea ice disaste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2 海洋生态灾害增加

海洋生态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变异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损害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灾害,包括赤潮、绿潮和外来物种侵袭等。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开发广度和深度增加,我国海洋生态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对沿海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1 赤潮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环境中的爆发性生长致使海水发生颜色变化的海洋生态灾害。赤潮中的大量生物繁殖消耗海水氧气、遮挡阳光、分泌毒素,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冲击养殖业。2012年,福建海域赤潮中大量繁殖了米氏凯伦藻,其伴生的东海原甲藻,分泌的毒素致福建省水产养殖贝类特别是鲍鱼大规模死亡,造成20.1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1]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叫做贝毒,主要富集于贝类生物中,甚至于1~2个贝中,蕴藏着350mg剂量可毒死35人的毒素。[12]这使得赤潮不仅威胁海洋生物,且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1933—1989年,我国沿岸海域赤潮仅发生在长江口、莱州湾和渤海湾海域;1990—1999年,在辽东湾、大连和海南沿岸海域发现赤潮;2000—2009年,我国沿岸海域发生赤潮范围明显扩大,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沿岸均发现了赤潮。[13]时至今日,我国沿海各个省份附近海域都发生过赤潮灾害。赤潮灾害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发生频率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前仅发现10次赤潮;20世纪70年代的10年间为15次,年均1.5次;20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达208次,年均20.8次;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增至221次,年均22.1次。[14]进入21世纪,根据2000—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赤潮灾害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图5)。

据图5显示,2000—2009年的10年间,共发生792次赤潮灾害,年均79.2次,延续90年代持续递增的态势;2010—2019的10年间,共发生575次赤潮灾害,年均57.5次,与21世纪前10年相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其总量仍是1950—1999年的50年间发生次数的总和。从2000—2020年总体来看,2003年达到119次峰值后便呈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至2020年达到36次,这一数量为21世纪以来最小值。在21世纪,赤潮发生总体趋于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入海污染物中氮、磷污染物得到了明显控制。[15]这说明只要采取陆海联动措施,随着陆海环境的改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赤潮灾害是可以被控制乃至根除的。

图5 2000—2020年赤潮发生次数年际变化Fig.5 Annual var iation of the number of red tide from 2000 to 2020

2.2 绿潮

绿潮是世界沿海各国普遍发生的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多数以石莼属和浒苔属大型绿藻种类脱离固着基形成漂浮增殖群体所致。[16]绿藻与赤潮相区别,其本身并无毒性,但也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乃至较大灾害。例如,绿潮影响滨海观光及旅游业;遮蔽阳光影响其他海洋生物繁殖;消耗海水氧气;引发次生环境灾害,绿藻腐败散发难闻气味等。2007年绿潮在黄海西部海域初次暴发。2008年6月青岛沿海浒苔爆发性繁殖,造成“绿潮灾害”,对于青岛的渔业、航运业、滨海旅游业造成严重威胁,对当年奥运帆船赛的举办都产生了影响。为此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紧急处置,直至8月下旬,奥帆赛场内才无浒苔分布,这次灾害也将绿潮的危害展现给大众。[17]此后,《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开始公布绿潮灾情,这一海洋灾害开始有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图6)。

图6 2008—2020年绿潮灾害最大面积分布、最大覆盖面积年际变化Fig.6 Annual variation of the maximum area distribution and maximum cover age area of green tide disaster s from 2008 to 2020

根据2008—2020年发布的《中国海洋公报》显示,自2008年以来,其最大覆盖面积仅2012年、2017年、2018年、2020年4个年份低于500km2,其余年份均维持在500km2之上,在2009年覆盖面积甚至达到2100km2;其最大分布面积最高为2009年58 000km2,最低是2020年的18 237km2,除2012年、2020年外,分布面积均超过20 000km2,维持在高位水平。可以看出,绿潮灾害的最大覆盖面积与最大分布面积变化趋势连续性不强,年际变化较大,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成为影响我国海域的常态化海洋灾害。究其原因,除适合绿藻类生长的水温、气候、光照等自然因素外,绿潮实际起源黄海南部浅滩筏式养殖区,其中作为养殖设施支撑的毛竹架、固定养殖设施的梗绳,以及紫菜生长不良的网帘上均会附着生长不同量的浒苔等大型绿藻,这些绿藻随夏季风北移,进入我国富营养化水域,便疯狂生长,产生了绿潮灾害。[18]因此,绿潮灾害的频发本质上是人类对于海洋开发利用的结果,需要我们在发展海洋经济同时把海洋生态协同保护,才能避免一方面发展致灾,一方面用发展创造的财富去治理海洋污染,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内卷化态势。

3 海洋地质灾害危害突显

海洋地质灾害是指近海或深海地质变动引起的灾害,主要有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海底滑坡、地震海啸等。海洋地质灾害可使沿海地带环境发生变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使海上各种工程和海底设施遭受毁坏,海岸大片可用土地减少或丧失,使沿海城市建筑、港口和旅游设施,以及公路、盐田和虾池等严重受损,给人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

3.1 海平面上升

1980年以来我国海平面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2000年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常年平均海平面水平之上,近10年以来平均海平面达到近40年以来的最高值(图7)。据图7显示,2012年、2014年、2016年、2019年等突发性升高情况时有发生,带来严重安全隐患;1980—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mm/年,这一数值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研究者预估,在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还将上升55~170mm。[20]据研究证明,海平面上升将增加风暴潮灾害发生频率,加剧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咸潮、土地盐渍化等其他海洋地质灾害。[21]可以说,海平面上升是沿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

图7 1980—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20]Fig.7 Changes of sea level along China's coast from 1980 to 2020

3.2 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由于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输入而产生净损失的现象,造成海岸线后退或下蚀。我国海岸侵蚀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渐趋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日益加剧。[22]199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首次发布了海岸侵蚀灾情公报,截至1992年,我国所有的淤泥质海岸和70%左右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前者侵蚀速率达l~2m/年,部分岸线超过10m/年;后者侵蚀速率不一,如渤海湾南部约为10m/年,鲁北钓口河达每年1000m(1976—1981年)。[23]各沿海海岸线每年侵蚀严重程度不一,但每年以一定速度蔓延。以环渤海为例,据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监测数据显示,渤海海岸线受侵蚀持续萎缩(表2)。

表2 渤海海岸线遥感监测数据统计结果[1]Tab.2 Statistic of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data of Bohai Rim coastline

受蚀海岸范围逐渐扩大,除河流改道引起的输沙减少,潮流和风暴潮等特殊动力对海岸的侵蚀,地壳运动等自然因素外;人工挖沙,水利工程拦沙,无计划采伐红树林和珊瑚等人类活动,加之海平面上升,使得海岸侵蚀速率大大加快。例如,1992年,山东省海阳县潮里和文登初村,于沿岸沙堤挖虾池,在遭遇风暴潮时,使其防御能力降低,不仅虾池与堤坝被冲毁,海岸线也后退30~40m。[24]1994年,海南省清澜港,由于炸掉了岸外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的海岸侵蚀,使该区海岸一年内后退15~20m。[25]海岸侵蚀会造成沿岸村庄被毁、公路中断、港湾淤积、旅游业受损。1992年,海岸侵蚀造成了山东省12个海水浴场改线,1个有15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部分被毁,损失十分惨重。[23]

海岸侵蚀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受到重视,2015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持研究制定了《海岸侵蚀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岸侵蚀灾害损失评估技术规程》。2016年起成立联合调查队,开展海岸侵蚀监测与灾害损失评估,《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开始公布该灾害造成的损失。[26]2016年海岸侵蚀造成3.49亿直接经济损失,[27]2017年造成了3.45亿元直接经济损失,[28]2018年损失数额为2.85亿元[29]。从灾害损失数据显示,2016—2018年海岸侵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当年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分别排第二位、第三位、第二位,可见海岸侵蚀严重性。

就海洋地质灾害整体而言,在海平面上升作用下,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地盐渍化、咸潮入侵等海洋地质灾害持续加剧,尤其以海岸侵蚀为代表,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日益突显。另外,除上述海洋地质灾害外,海洋地质灾害还包括由地震引发的海啸。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多次监测到海啸地震,但只有两次造成不同程度损害,第一次为1969年7月18日渤海中部7.4级地震引发的海啸,使河北昌黎沿海农田与村庄淹没;第二次为1992年1月,三亚港受到海南岛西南海底地震影响,部分渔船受损,引发沿海居民恐慌。[14]虽然海啸灾害危害大,但在新中国历史上数量少,本处就不再讨论。

4 结论

综上所述,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灾害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呈现以下3个突出特点:

(1)除海冰灾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发生频率降低外,其它各类海洋灾害发生频率都呈现上升趋势,海洋灾害风险加大。

(2)从海洋灾害造成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上来看,海洋灾害死亡人数急剧下降,但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大。

(3)就特定灾种而言,风暴潮和海浪灾害破坏最大,但是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人口死亡减少,财产损失增加。海洋地质灾害大都属于缓发型海洋灾害,其危害性是随着时间积累日益显现。海洋生态灾害随着大力开发海洋产生,近些年来随着海洋生态保护的加强,海洋污染势头得到遏制。

海洋灾害这三大变化趋势对于调整我国的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和措施,减轻灾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会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赤潮海冰海平面
近三十年以来热带大西洋增温对南极西部冬季海冰变化的影响
南极海冰融化致帝企鹅减少
中国海平面比去年升高38毫米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识别研究
揭秘韩国流
征子与引征
揭秘韩国流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