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琳 图/杨素平
解放门明城墙
南京人一年吃掉多少只鸭子,具体数字一度是争议。
其实大可不必。南京人餐桌上,除了鸭子,还有诸多家常美食,比如“素什锦”。也叫“十样菜”,顾名思义,这道菜是由十种食材组成的。也不拘泥于十种还是八种,想放多少放多少,想吃多少吃多少,随意搭配。做法也简单,依次将这些食材煮熟,放入调料,搅拌即可。这道菜食材富足,精髓是化繁为简。
化繁为简,是南京的精髓。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从范蠡在南京长干里筑造越城开始,南京城迄今约两千五百年。地方史学者卢海鸣在《南京历代名号》中介绍,定名为“南京”之前,这个城市更迭过七十多个名字。
中山陵前湖春日
就像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泛泛掠过南京两千多年的岁月,这个曾拥有七十多个名字的古城极简成“金陵”和“建康”,不是化繁为简么?
名号太多,历史太长,不化繁为简,能如何呢?更何况,化繁为简,南京有足够的底气。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南京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总长度为3355..226677公里,目前墙体留存有2255..009911公里,遗址部分为1100..117766公里。绝大多数南京人是记不住这些数字的,他们也并不知道自己城市的这些个“世界之最”,他们只晓得“水西门鸭子店”,光华门在建地铁,“老门东”有好多小吃——老门东的“门”,即中华门,南京人更习惯叫它“南门”,有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城墙瓮城。
雪落鸡鸣寺
百家讲坛“诗歌唐朝”主讲人、南京大学的莫砺锋教授做过统计,《唐诗三百首》里出现最多的城市不是大唐的首都长安,是南京。
我没做过考证,但凤凰台、乌衣巷、秦淮河、石头城……这些随着唐诗光芒闪耀世界文化舞台的名字,始终在南京城鲜活地存在。它们的存在无关乎文学。“乌衣巷口夕阳斜”,让夫子庙文德桥旁的那个小巷子声名鹊起,但它的四季轮回、它的草木深深,和刘禹锡以及他的诗句毫无关联。
外地人喜欢用“大萝卜”来描述南京人。这说法的缘起是一个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到了扬州,想吃萝卜,为了“藏富避税”,扬州人给皇帝端上瘦瘦小小的萝卜,南京则不然,老老实实呈上最好的大萝卜,果然被京城纳了去。
故事不靠谱。靠谱的是南京人的热情、老实、敦厚,既不豪言壮语信口开河,也不纠结权衡精于算计,倒也符合化繁为简的秉性。
“大萝卜”的来源还有另一个说法。南京人习惯把萝卜分为两个部分:萝卜秧子(地上部分)和萝卜头儿(地下部分),问外地卖萝卜的价格时,常问“萝卜头儿几钱一斤?”外地人很奇怪,这么大的萝卜,在南京人眼里竟然只是小萝卜头儿,那南京的萝卜得有多大!南京人的“大萝卜”名声由此传开。
梅花山赏梅
美龄宫“项链”
中山陵初秋
这也没错。南京人什么大场面没见过,这个城市也因此里里外外透着闲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来南京游玩的江南才子杜慎卿和朋友闲坐在南京的雨花台观景,坐了半日,,看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其中一个拍另一个的肩头说:“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
这就是南京的性情。历史、人文、山川的密密匝匝在此处被简化为日常,就像南京人最常说的那句话——“多大的事!”(完)
南京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