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演化趋势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2-07-02 07:54■李
城市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城区南京市质量

■李 慧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1]。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南京市GDP依然同比增长7.5%,达到16355.3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但与此同时,南京市也面临不少挑战,如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民生领域还有短板等。而南京市主城区更是存在土地资源稀少、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拥堵、劳动人口就业压力较大、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研究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路径,在当前新发展阶段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本文在阐释城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进而提出提升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南京市主城区概况

南京市域形状呈南北长条形,市域总面积6587.02平方千米。根据南京市政府办公厅2018年发布的《南京市主城区防汛应急预案》(宁政办发〔2018〕62号),南京市主城区东至绕城公路和秦淮河,西、北至长江,南至秦淮新河,包含仙林九乡河区域。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比较,本文在分析南京主城区时,将主城区范围限定于南京市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栖霞、雨花台6个区,面积涉及788.33平方千米。南京市主城区是南京市政治、经济、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面积占全市的12%,截至2020年底,常住人口占全市的46.7%,而地区生产总值则占南京市的52.7%①。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都经历了逐渐深化的过程。在早期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即为经济增长质量。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者认识的加深,经济发展质量研究逐渐转向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收入分配公平等多维度视角。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发现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质量,如Barro(2002)认为应从经济发展、健康、人口出生率、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犯罪和宗教等维度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2]。我国学者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认识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一开始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是一种经济产出效率(徐学敏,1999[3];王积业,2000[4]),后来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如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韩士元,2005[5]);经济发展质量包含经济增长态势的稳定性、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增长结构的协调性以及增长效益的和谐性(刘树成,2007[6]);经济发展质量包括发展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李永友,2008[7]);经济发展质量包括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稳定性等6个方面(何伟,2013[8]);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欧进锋等,2020[9])。

(二)经济发展质量测度的研究

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与测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使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质量,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测度经济发展质量。如何评价经济发展质量,通过哪些指标可以衡量经济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很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单一指标(联合国开发署,1990[10]、1997[11];章祥荪等,2008[12])、多元指标体系(冷崇总,2008[13])和综合指标体系(World Bank,1978[14])。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测度经济发展质量主要是针对综合指标体系。目前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采用熵值法(程启智等,2019[15])、层次分析法(伍凤兰,2014[16])、主成分分析法(钞小静等,2011[17])和因子分析法(黄敦平等,2020[18])等。

(三)经济发展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要素是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国外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出发,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资本(Harrod,1939;Domer,1946)、技术(Solow,1956)、分工与研发(Romer,1986;1990)、人力资本(Lucas,1988)等[19]。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外部因素出发进行分析。李永友(2008)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内部原因是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与有效利用[7]。郭建万等(2009)认为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丰裕度、制度因素和环境质量[20]。除此之外,李泽众等(2020)认为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21]。陈贵富等(2021)认为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金融发展、创新水平、财政支出和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等正面因素,以及财政负担和腐败程度等负面因素[22]。

以上研究为本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存在以下不足:(1)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同时缺乏对城市主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界定;(2)对于区域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缺乏个性化和特征性指标。因此,本文基于学者们以往的研究成果,吸收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和分析,从而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框架和评价体系,探索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路径。

三、城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内涵

城市主城区与城市群、城市不同,因此,主城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内涵应该也有别于城市群、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本文认为,城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效率

城市主城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面积一般比新城区小,可开发空间有限,因此,在谈及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时首先不能回避效率问题。发展效率即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者说有效性,也即经济发展质量的狭义概念。从经济发展效率角度来看,城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高意味着该地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在消耗和使用给定要素投入下得到的经济产出更大。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由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益转变,但并不意味着效率低下;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持速度和规模的优势依然重要。

(二)发展动能

以往城市主城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本、劳动和资源的高强度投入。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资本投入在短期内会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资本边际报酬的递减而不断降低。因此,提高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意味着必须为其发展寻找新的动能。本文认为,发展动能一方面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合理是指三次产业结构之间、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细分产业内部之间在产业规模、就业人数等方面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由于主城区土地面积有限,因此主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意味着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发展动能另一方面体现在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的包括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内的新动能发展。新动能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双循环”格局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3]。这是我们党根据当前我国的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逆全球化风险加剧、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背景下,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然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必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于城市主城区而言,“双循环”格局更加意味着主城区应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好主城区消费载体功能,同时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推动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四)公共服务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既有利于提升主城区的营商环境,增强主城区的人口承载力和吸附力,吸引更多的要素向区域内流动,从而为其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动力,同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落脚点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可以说,公共服务的改善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四、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一)构建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本文按照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构建了包括发展效率、发展动能、“双循环”格局、公共服务在内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择了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作为样本测度其经济发展质量,参考前人研究经验[15],采用熵值法,对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

五、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时间跨度为2013—2020年,共8年时间。其中,GDP、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第三产业比重、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FDI占GDP比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源于对应年份的《江苏统计年鉴》,人均GDP、万人床位数、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来源于对应年份的《南京统计年鉴》,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来源于对应年份的《南京科技统计要览》和江苏省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上各区政府预决算公开文件,降尘均值来源于对应年份的《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二)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测度

根据熵值法对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得到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和分维度各项指数,见表2。

表2 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指数

图1 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变动趋势

(三)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1.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变化趋势

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先下降再提高的过程,2013—2015年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出现了下滑;2015年以后,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从0.2027提高到0.6085,这说明在“十三五”时期,南京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积极推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主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分维度分析

图2 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分维度变动趋势

基于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4个维度的指标,对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分维度评价,南京市主城区总体分维度变化趋势见表2。在4个维度中,发展效率指数增长最快,说明近年来南京市主城区重视发展速度和效益,经济仍然保持了相对高速的增长。南京市主城区GDP从2013年的4084.7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805.68亿元,从比重来看,主城区GDP占全市比重由2013年的49.8%提高到2020年的52.7%,提高了2.9个百分点。从人均GDP来看,2013年主城区人均GDP为90486元,低于全市水平(94967元),而2020年主城区人均GDP则达到179346元,高于全市水平(159322元)约2万元。

其次是公共服务指数,说明南京市主城区重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城区万人床位数由2013年的52.8张提高到2020年的94.5张;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由2013年的46.7人提高到2020年的66.4人;主城区降尘均值由2013年的7.26吨/平方千米·月降至2020年的3.31吨/平方千米·月,无论是民生发展指标还是环境保护指标都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动能指数也有所提升,这得益于南京市主城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研发投入的重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发展空间的限制,南京市主城区的第二产业逐渐外迁,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第二产业比重由32.5%降至21.4%,同期第三产业比重由67.3%升至78.5%,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科技创新方面,主城区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由2013年的6.4%提高到2020年的7.1%,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不过总体而言,南京市主城区发展动能指数增长相对有限,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个指数中唯一下降的是“双循环”格局指数,主要的原因在于近几年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导致包括进出口贸易和FDI在内的外向型经济对南京主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南京市主城区FDI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15%降至2020年的2.08%,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53.33%降至2020年的42.04%。实际上即使是全南京市,外向型经济的贡献也在下降,南京市FDI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3.7%和59.4%降至2020年的2.1%和35.9%。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依据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与阐述,运用熵值法对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1)2013—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先下降再提高的过程;(2)分维度看,南京市主城区发展效率指数和公共服务指数增长较快,“双循环”格局指数和发展动能指数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对提升南京市主城区经济发展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促进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促进消费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2021年中国城市消费实力榜单显示,南京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8万元,居全国第一[24]。目前南京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然而与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中心城市相比,南京的发展实力还有较大差距。南京市主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繁华的现代化商业街区,是南京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集聚地。主城区商业发展必须重视差异化,既要突出主城区与郊区消费场景的不同之处,也要突出主城区各个区的特色,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是推动核心商圈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玄武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区建设,依托新街口消费核心区,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吸引更多客流;用好梅园新村纪念馆、国民大会堂(旧址)等一批红色资源,构建沉浸式消费体验场景,促进红色文旅消费。促进秦淮区文旅商融合发展,依托夫子庙和秦淮河,打造特色街区,打通商旅文体不同消费场景,促进沉浸式和体验式消费,打造“夜之金陵”品牌和夜间经济集聚区。二是加强消费品品牌建设。一方面着力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依托主城区重点商圈和载体,为“首店”品牌落地、“首发”“首展”等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促进南京老字号、南京名牌等本土企业产品升级和品牌打造,提高本土消费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三是加快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加快实现服务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继续在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旅游等领域提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支持能力;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在主城区加快布局数字化、智能化消费网络,完善社区便民消费服务圈,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引导传统商圈、街区、门店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场、智慧餐厅、智慧书店等。

第二,继续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双循环”格局绝不意味着“关起门来”,而是要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受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南京市主城区外向型经济形势较为严峻。未来可以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跨境电商已成为支持“外循环”的重要引擎。商务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南京跨境电商进出口累计313.76亿元,同比增长52.58%,对外贸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25]。未来要积极支持主城区内跨境电商企业、平台、园区、孵化基地、人才等载体建设,设置跨境电商发展专项激励资金,对于业绩达到一定标准的载体实施奖励,突出引领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生产型传统企业向跨境电商企业转型;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跨境贸易服务、生产、物流和支付等环节的运行效率。二是加快内外贸融合发展。帮助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引导外贸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依托各类网上购物节,设置外贸产品专区,拓展国内市场销售渠道。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外贸企业纾困解难。梳理重点企业需求清单,引导企业制定供应商备选方案,对存在风险的供应商及时进行替换,保障核心零部件和主要原材料供应,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将汇率避险业务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避险增信服务,提高小微企业套期保值比率,帮助企业应对汇率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避免内外不确定因素导致资金链断裂。

第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南京市主城区应利用楼宇经济、科教资源、人文底蕴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全市高端服务业核心区。把握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加快融合的趋势,立足于服务全南京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推动现代金融、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积极引进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提升河西金融集聚区、新街口金融商务区金融集聚水平;提升新街口、夫子庙、河西、仙林等商圈的品质,推动传统商业向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持续提升主城区商贸服务业规模档次;依托雨花台区中国(南京)软件谷等载体,以研发设计、技术转移、信息技术服务、检验认证、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为重点发展方向,围绕主城区主导产业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聚焦品质消费、个性消费、服务消费等消费热点,积极推动健康、养老、体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二是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第二产业,而应考虑主城区土地面积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特点,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第二产业产出效率。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在主城区特别是栖霞区、建邺区和雨花台区持续壮大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规模,推动汽车、钢铁、电子信息制造和石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扶持、技术对接、人才引培、成果转化、投融资、政策咨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

第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动能。一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南京市主城区高校和研发机构多、研发实力强的优势,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建立一批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揭榜挂帅”等科研攻关新模式,支持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研任务、“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技术标准研制等。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争取创建国家实验室。二是强化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南京重点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瞄准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新材料、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设备研制[26]。三是推进城市硅巷等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南京市主城区城市硅巷的产业细分方向,围绕细分方向打造差异化科创载体,加快实现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提高产出效益。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围绕江苏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和南京数字经济名城建设,促进主城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动能。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南京统计年鉴2021》。

猜你喜欢
主城区南京市质量
刘辉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顽皮的云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
重庆主城区首次购房按揭财政补助政策延长5年
南京市长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