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维亮,王 刚,马东景,杨红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进一步发展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及肺心病等严重病症,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了较大的威胁[1];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呼吸衰竭的现象,容易导致患者死亡的现象发生[2],需要及时就医治疗。急诊治疗多采用吸氧、抗炎等手段,但存在起效较慢的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无创机械通气在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效果[3]。本文旨在探究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对其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急诊就诊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Ⅱ型呼吸衰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急诊处理,观察组43例采用常规加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诊断均符合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相关诊断标准[4]。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46~74岁,平均(59.88±2.73)岁,平均体质量(68.21±5.79)kg;COPD病程2~4年,平均(2.79±0.34)年。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0.57±2.92)岁,平均体质量(69.14±5.68)kg;COPD病程2~5年,平均(2.91±0.46)年。2组患者相关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COPD病情恶化;②有吸烟史;③对本研究内容及相关操作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面部畸形、外伤等原因导致的上呼吸道阻塞;②既往存在烧伤或头面部手术史;③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脏器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障碍,与高碳酸血症无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④分泌物较多或清除困难者;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急诊处理,包括吸氧、抗炎、祛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2.2 观察组:在常规的急诊处理基础上加入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最初通气参数IPAP最小值为12 cmH2O,最大值为26 cmH2O,呼气压力为5 cmH2O;初始最大潮气量(VT)设定为8~10 mL/kg,后期根据患者忍受程度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患者动脉血气分析中动脉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90%的水平。
1.3 观察指标: ①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压(PEMAX)。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包括pH值、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剩余碱(BE)、血乳酸(LA)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③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咳痰费力、口干、头晕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PEMAX等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EMAX等肺功能数据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PaO2等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H值、PaO2和CO2等血气指标较对照组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咳痰费力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为13.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COPD是呼吸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常伴有呼吸衰竭现象发生,造成两种疾病合并出现的因素多与患者肺气肿以及支气管炎等存在较大关联。COPD作为一种常见气流受阻的肺部疾病,发病后会引起患者胸闷、咳嗽等临床症状,日常发作时会对患者自身肺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还会累及心脏等肺外组织[5]。在急性发作时,极容易导致患者死亡等现象的发生。因此,针对该类患者进行急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为重要。
以往在该类患者进行急诊治疗时,对其多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的常规方式,虽然可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对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有研究发现[6],该治疗措施,远期疗效较不明显。本研究观察组加入了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EMAX等肺功能数据、PaO2等血气指标均较对照组效果明显(P<0.05)。该治疗方式可将吸气压作为压力,使气道阻力得到降低,对其通气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也减轻了患者长时间呼吸所带来的疲劳感。采用该方式辅助患者呼吸,缓解了患者气道闭塞的现象,同时也降低了呼吸的消耗量,使患者肺气泡功能残气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助于肺泡内气体的均匀分布,改善了患者通气能力[7-9]。通过准确控制患者吸入的氧浓度,对气道压力及胸腔压力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了耗氧量,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采用该方式也有利于患者排痰,使分泌物的清除率得到了提升,保障了患者的气道通畅,促进了呼吸功能的恢复,有助于肺功能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因为排痰及气道阻力交的缘故所造成的咳痰费力等并发症发生[10-11]。采用该方式,有助于患者氧气的弥散,也有利于二氧化碳排出,降低了肺动脉高压及心脏的负荷等,同时也不必切开气管,保护了患者的生理结构,使其血气指标得到了更快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