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富,刘昱江,马 晖,段 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SARS、H1N1流感,再到目前的新冠疫情,PHE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既往应对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实践证明充分的公共卫生应急准备 (PHEP)是有效应对PHE的关键环节[2],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全球化的贸易交流、旅行等因素[3],传统的PHEP表现出了灵活性不足、标准不高、潜在风险大等缺陷。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为创新和提高PHEP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成为新时代PHEP重要前沿方向[5]。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为了完成急诊急救本职工作,同时避免新冠疫情的院内、院外传播,我院依托“互联网+”在急救中心开始构建无触式管理系统,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急救中心2020年5至7月以常规急诊流程救治的73例患者为对照组,年龄14~89岁,平均(49.25±16.71)岁;男性39例,女性34例;发病时间均在24 h内,平均(1.95±0.54)h;外伤2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神经系统疾病7例,肾脏及泌尿系统5例,胃肠、肝胆系统7例,妇科3例,产科1例;其中发热患者3例,分别为1例肺炎、1例急性泌尿系感染、1例胸部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随机抽取2021年5至7月采用“无触式管理系统急诊流程”救治的69例患者为研究组,年龄14~93岁,平均(51.13±20.81)岁;男性37例,女性32例;发病时间均在24 h内,平均(2.11±0.43)h;外伤25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1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神经系统疾病9例,肾脏及泌尿系统8例,胃肠、肝胆系统7例,妇科4例;其中发热患者2例,分别为1例急性胃肠炎、1例急性泌尿系感染患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自愿参与研究;③拨打120电话并由本院救护车送至我院者。
1.3 排除标准:①不配合治疗;②自动离院;③资料不完整;④入院后24 h内死亡者。
1.4 观察指标
1.4.1 诊疗效率: 分五个时段对比2组患者从拨打120电话至急诊科就诊结束的急诊诊疗效率,所用时间越短救治效率越高。用此指观标对比2组患者抢救时间的差距,从而判断救治效率,对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不做对比。第一时段:院前接诊时间(接到120急救信息至患者到达急救中心分诊台);第二阶段:院内接诊时间(分诊台至初步抢救完成);第三阶段:检查时间(接诊至检查完成并结果回报);第四阶段:诊断时间(入抢救室诊断至获得最终诊断和具体治疗方案);第五阶段:见效时间(到达分诊台至转出急诊)。同时,统计急诊住院患者的院内平均收住时间(自患者到急救中心分诊台至收住到相关科室)。
1.4.2 医生有接触会诊频次与患者出入急诊大厅频次:①医生有接触会诊频次,是指患者与会诊医生接触的次数,同一医生在不同时间点重复会诊,会诊频次累加。②患者出入急诊大厅频次,即部分检查需要出急诊大厅进行检查,将患者在进入急救中心后,再次出入急诊大厅的次数做记录。传统的急诊救治模式采用先就诊、先检查、再会诊、再检查,而我院采用的无触式管理系统上线后,院前急救过程中的会诊意见早期介入,会诊检查一次完成。通过上述两项数据对比,判断两种救治模式的优劣。医生有接触会诊频次及患者出入急诊大厅频次越少,则救治的效率越高。
1.4.3 好转及治愈率与患者满意度:①好转及治愈率。通过住院病案首页、急诊留观病历以及患者出院2周后的随访,分析好转及治愈率。②患者满意度。出院2周后随访患者,采用《急诊诊疗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院前接诊效率、院内接诊效率、就诊等待时间、治疗效果、服务质量 5个方面,每方面含5个条目,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 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总分25~125分,总分越高,满意度越高。内容效度CVI系数为 0.845,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1。
2.1 2组患者诊疗效率比较:2组患者院前接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院内接诊时间、检查时间、诊断时间、见效时间以及平均收住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诊疗时间比较
2.2 2组医生有接触会诊频次与患者出入急诊大厅频次比较:研究组在急诊救治期间患者的医生有接触会诊频次与患者出入急诊大厅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医生有接触会诊平均频次与患者出入急诊大厅平均频次比较(人次,
2.3 2组患者住院医疗质量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3日确诊率、急诊抢救成功例数、超30 d住院患者数等多项医疗质量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诊疗质量比较
2.4 2组患者好转及治愈率与患者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在急诊救治期间整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好转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满意度及好转治愈率比较
3.1 无触式管理模式下的救治流程较常规救治流程有明显优势:在我国,由于各地方对急救中心的要求和定位不同,存在院前和院内信息共享不足及衔接不畅,急救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统一指挥调度,多学科协同效率不高、急诊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6]。多数医院急诊科采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检查检验、专科会诊、再检查、再会诊、再治疗的分步救治模式。我急救中心首次将“互联网+”概念引入到急诊急救,通过“紫云急救系统+好大夫在线”组建急诊应急联络救治平台,由院前急救医生接诊后快速将患者信息通过平台,同步传递至院内急救、分诊台、专科,将患者流行病学史提前,起到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作用;将患者疾病信息提前,分诊台提前挂号;院内急诊医生能够提前做好充分抢救准备,开通绿色通道;将专科会诊意见提前,在患者未到达前直接参与指导院前、院内救治。该模式形成了急诊患者院前、院内、专科同步一体化救治策略,提高了救治效率。通过对比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院前接诊时间无明显差异,不会影响院前医生的出车效率,但院内急诊医生及会诊医生的提前介入,减少了会诊次数及患者外出检查次数,降低了院内接诊时间、检查时间、诊断时间、见效时间以及平均收住时间(P<0.05),证实了无触式管理模式下的救治流程较常规救治流程有明显优势。
3.2 “互联网+”基于大数据的自动预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疑似或确诊病例的筛查与早期识别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疫情防控监测平台,对确诊病例、密接人群及次密接人群活动轨迹、小区信息植入三级预检分诊系统中,一旦就诊患者身份信息中包含监测信息,即自动预警,使疫情预警信息自动化,对高风险人群监控并可主动提示,能够明显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3.3 无触式管理系统降低院内感染风险:接触传播在医院感染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显示,因医务人员的手传播而引起的医院感染约占30%,较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因此减少接触、加强手卫生等消毒隔离措施,对切断接触传播途径至关重要[7]。我院“互联网+”无触式管理系统由态势分析系统、远程可视对讲系统、院内线上诊疗系统和机器人消杀运输系统组成,具备人群聚集报警、无触式病患探视、护理宣教、定时巡视、远程查房、远程会诊、物品运送消毒功能。本组研究表明,无触式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在满足减少医患接触的同时,实现可靠临床医疗行为,降低疾病院内传播风险。在保证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3 d 确诊率、急诊抢救成功例数、超30 d住院患者数、患者满意度等住院医疗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P<0.05)。
通过本次“互联网+无触式管理系统”使用的研究,使院内急救及院内会诊提前在院前急救同时进行,提高了救治水平,缩短了救治时间。同时在不降低临床护理质量及医疗质量、确保临床常规工作进行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里,可以起到提前预警、避免传播、降低损失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