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龙,汤 权,朱 磊,马 静,雷 震,金丽娟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临床中最危急的颅脑损伤类型,具有病情复杂、危重和并发症多等多种特点,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均相对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相关研究发现,由于脑外伤急性期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水肿或颅内血肿,增加了颅内容物的体积,当其超过机体自身的代偿能力时,则会诱发颅内压升高,最终形成脑疝,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颈静脉球位于颈内静脉颅底膨大部分,可以精准地反映出机体的全脑氧供应和氧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目前临床中用于评估全脑血流和脑代谢关系的关键指标。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通过对机体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全脑氧供应和消耗情况,为颅内血流动力学评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本研究选取本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12月于本院ICU内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受伤后24 h内入院接受急诊手术治疗;③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病史;④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且≥3分;⑤头颅CT显示存在颅内脑挫裂伤。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复合型损伤或既往心肺脑疾病史;②无法配合脑氧饱和度监测;③脑疝晚期或脑干功能衰竭;④合并全身多脏器功能衰退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岁~73岁,平均(52.13±13.34)岁;危重程度评分(ISS)16~32分,平均(22.36±3.11)分;神经缺损程度评分(NIHSS)17~35分,平均(26.36±4.03)分;合并血肿6例,脑挫裂伤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多发伤5例,颅底骨折6例,脑疝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21岁~74岁,平均(53.42±12.11)岁;ISS 15~33分,平均(22.54±3.26)分;NIHSS 14~37分,平均(26.91±4.52)分;合并血肿7例,脑挫裂伤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4例,多发伤6例,颅底骨折5例,脑疝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营养神经、脑保护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同时接受常规甘露醇治疗,根据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颅脑CT、患者临床表现),设置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50 g),以0.25~2 g/kg为剂量于30~60 min内静脉滴注,病人衰弱时,剂量减小至0. 5g/kg,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肾功能。观察组患者进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设计:于患者颈静脉球部逆行置入颈内深静脉导管,行持续采血(每次缓慢采血5 mL后,以小于2 mL/min的取血速度采血约1 mL),同时检测患者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颈静脉、桡动脉)、血氧分压(颈内静脉、动脉)、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颈内静脉球部血),计算脑氧摄取以及动静脉氧含量差、颈内静脉球部血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颈内静脉球部血与动脉血乳酸差,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患者颈内静脉氧饱和度监测结果,确立甘露醇治疗方案。颈内静脉氧饱和度正常值为55%~75%,若符合正常值标准,则表示患者体征稳定,予以镇静、保持气道通畅、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32.5~35.0 ℃)等常规治疗处理;若颈内静脉氧饱和度低于55%时,予患者镇痛、过度通气处理;若颈内静脉氧饱和度高于75%时,予以125 mL 20%甘露醇以0.25~2 g/kg为剂量于30~60 min内静脉滴注。在治疗过程中如有手术指征者立即给予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2组患者治疗前、持续治疗3 d和7 d后GCS评分;②治疗前、持续治疗3 d和7 d后颈内静脉氧饱和度水平;③对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④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进行对比;⑤2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2.1 2组患者GC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 d和7 d GC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颈内静脉氧饱和度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 d和7 d的颈内静脉氧饱和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颈内静脉氧饱和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内静脉氧饱和度比较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4 2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2.5 2组患者GOS评分比较:观察组GOS评分良好率高于对照组,中度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重度致残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物生存或死亡率均为0.00%,无法进行统计学数据比较,见表5。
表5 2组患者GOS评分比较[n(%)]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和意识障碍,部分还伴有偏瘫、肢体痉挛和僵硬等,为患者带来了较大的身心痛苦,甚至还有出现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异常,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4]。相关临床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可达到10%~80%,而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即使患者存活也伴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早期治疗,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5]。有报道指出,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变形成后,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脑灌注压逐渐降低,机体的脑血流量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使脑组织出现了缺血缺氧,不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6]。还有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出现脑血流逐渐下降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患者的脑组织耗氧量,使脑静脉血氧含量水平下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7]。当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不足50%时,表明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缺血缺氧的情况;而当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超过75%时,说明患者出现了过多的脑血流,提示脑血流量和机体的脑氧代谢率出现了负相关。因此通过对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密切监测,可以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程智慧等[8]在相关研究中发现,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改善患者早期的意识水平,为患者的整体预后改善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3 d和7 d GC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相较于常规治疗,根据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可以发挥出更确切的疗效,改善患者的GCS评分。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3 d和7 d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通过有效治疗,患者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水平也将逐渐降低。狄丽宏等[9]对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分析,发现患者治疗后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分良好率、中度致残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王立江等[10]研究选取92例重型颅脑损伤进行临床分析,发现患者预后效果均得到显著改善,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同,说明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