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瑭,梁 艳,马建云
心脏停搏为临床多发急症,是指在不同因素诱导下心肌细胞所具有的收缩、舒张运动急骤停止,进而引发心脏泵血功能丧失,造成人体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所致,若未及时救治,数分钟内患者即可进入死亡期,故对急救技术有更高要求。第一时间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可促患者预后显著改善[1]。既往所运用的标准心肺复苏(STD-CPR)为国际上公认的心肺复苏方法,但其有一定血气胸、肋骨骨折、胸壁变形风险。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是依托心肺复苏仪所开展的救治手段,可主动对腹部增压、减压,进而促心脏输出改善,显著增强了复苏效果[2]。本研究对心脏停搏的患者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展开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至12月收治的心脏停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救治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9~84岁,平均(63.29±4.36)岁;体重47~75 kg,平均(61.22±8.42)kg。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41~86岁,平均(63.33±4.29)岁;体重47~76 kg,平均(61.29±8.45)kg。2组间性别、年龄、体重等基线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即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标准[3];具有心肺复苏条件,即无明显胸、腹外伤,无巨大肿瘤、主动脉夹层;体重40~120 kg,心脏停搏时间≤30 min;患者家属对抢救知情同意,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②排除标准:合并恶性或严重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心脏停搏时间>30 min;心脏停搏30 min内,家属放弃抢救患者;具有标准胸外按压禁忌证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由胸外心肺复苏机进行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
1.3.2 观察组: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患者入院后均行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实施紧急救治,待观察组知情同意签字后,再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生产厂家:北京德美瑞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CRP-LW1000)治疗。将频率设置为100次/min,做连续交替对腹部向上提拉与向下按压的动作,提拉操作及按压操作的时间必须相同。在做向下按压时,应为垂直用力的方式,促使腹部呈3~5 cm下移。在提拉时,保持垂直向上,同时需要均衡施力,对腹部进行观测,达按压前状态后做上移3~5 cm动作。
终止抢救要求: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参与制定的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要求制定,即与下列要求符合,可对抢救终止:①经对自主循环监测,呈恢复状显示,对大动脉搏动进行观察,若按压停止后,心脏仍在搏动,提示心脏搏动已恢复,胸外按压可停止。②对心肺复苏效果评估,即患者眼球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甲床、口唇色转红润,甚至有肢体徐动;对瞳孔反射进行观察,已呈散大状态的瞳孔呈正常恢复,且有正常对光反射出现。③进行心肺复苏时间>30 min,仍未对患者正常心脏电生理活动探及,无自主呼吸运动,可考虑将复苏操作停止。④脑死亡。⑤与家属做有效沟通,家属同意不再开展抢救工作,或主动要求抢救工作停止。
1.4 观察指标:①动脉血气指标,在复苏前、复苏15 min后,对2组动脉血气指标即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进行测定并比较;②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复苏前、复苏15 min后,对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即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进行测定并比较;③心肌功能指标,在复苏前、复苏48 h后,对2组心肌功能指标即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测定并比较;④对比2组心肺复苏成功率。
2.1 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检测结果比较:2组患者PaO2、PaCO2、HR在复苏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5 min时PaO2、HR均有上升,PaCO2均有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2.2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2组患者CVP、MAP在复苏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5 min,各测定值均有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2.3 2组患者心肌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2组患者cTnI、CK-MB在复苏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48 h时,各指标均有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心肌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2.4 2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11例,成功率为55.00%;对照组复苏成功7例,成功率为35.00%,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 临床运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必要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明显增多,加之社会活动渐趋多元导致的创伤事件,均为心脏停搏的诱导因素。在心脏停搏发生后,急需积极开展心肺复苏治疗,以促心跳呼吸骤停问题得以解决。既往所运用的标准心肺复苏方案虽有广泛的运用范围,但复苏成功率较低,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其经“心泵”、“胸泵”、“腹泵”多项机制就人工循环支持予以提供,可促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改善。
3.2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优势:在对腹部做按压动作时,膈肌上抬,并对心脏抬挤,起到了“心泵”效果,使胸膜腔内压增加,心排量提高,为腹部器官血液向心脏流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对腹部进行提拉时,可迅速促使腹腔压力下降,推进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及负压随之增加,起到了“胸泵”的效果,可为血液回流创造了条件。在对腹部实施按压和提拉时,冠脉灌注压力及腹主动脉阻力增加,促氧含量丰富的新鲜血液向心脏送达,下腔静脉血液向右心房回流,进而使血流动力学水平得以显著改善。在对腹部做按压、提拉动作时,对膈肌上下移动予以促进,为肺部气体排出创造了有利条件,膈肌下移,为胸腔空气向肺部进入打下了良好基础,起到了“肺泵”的效果。故上述机制综合作用,可使患者心排出量得以显著提高,在未对循环间断的状态下,将人工呼吸支持完成[4-5]。
3.3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HR,血流动力学指标CVP、MAP在复苏15 min改善更为理想(P<0.05)。观察组心肌功能指标cTnI、CK-MB复苏48 h时点均有上升,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有效性,同时腹部提压仪器械较为轻便,操作简单,负压效果理想,对具有常规心肺复苏禁忌的合并胸骨骨折、创伤性心脏骤停者,也能收到理想效果[6]。本次研究结果与李从圣等[7]所报道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心脏停搏患者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展开治疗,虽在心肺复苏成功率上与徒手腹部按压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改善动脉血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护心肌功能方面,作用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