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心理调控能力

2022-07-02 18:58张璐
音乐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声乐演唱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张璐

〔关键词〕声乐演唱;心理调控;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一、心理調控的重要性

“发挥失常”,每个人对这个词都不陌生。歌唱领域的“发挥失常”指歌唱者对作品的完成度与其所具备的歌唱能力不相符合的情况。闲暇之时,歌唱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音乐感觉随意自然地进行歌曲演唱,这种轻松状态下的演唱效果往往被认为是——至少为大多数歌唱者本人所默认的——歌者的“真实水平”。轻松闲暇时的歌唱常常令人满意和愉悦,歌唱的乐趣也从中产生。每一个人对歌唱最初的热情与喜爱就是从此种放松状态下的歌唱中所获得的。因为没有预先的期望和压力,任何一处“唱得好”都可以创造惊喜,而那些不够好的地方也因为“随意为之”而称不上遗憾、算不上失败。

然而,在经过正式的声乐训练之后,演唱者的歌唱心理发生了一定变化。他们不仅会接受更专业、客观的批评,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别力,对于演唱评价好的敏感度、准确度会增强,对自己演唱的要求和预期也会提高。高预期和高要求往往伴随着高压力,压力则会带来紧张,过度紧张的情绪则可能造成演唱中的声音发抖、表情僵硬、忘记歌词等状况,进而严重影响了演唱效果。这种不加以控制和干预的情绪紧张是一种心理失控,也是心理调控的缺失。心理失控会使演唱者无法在演唱中掌控自我。尽管他们想要唱好,却会被不良的心理状态绊住,陷入心之所愿和心之所能的矛盾对立之中。一次心理失控会带来演唱表现的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造成演唱者在之后一段时间对演唱的消极情绪,比如不自信、沮丧和抗拒。如果不加以调节和干预,这样的消极影响可能会持续到下一次表演当中,甚至发生多次惯性发挥失常。

在表演领域,“发挥失常”非常常见,但不能因为常见就对它轻描淡写。对个人来说,如果这个问题造成了自身困扰且其无法自行消解,那么就需要去解决和克服它。除了不断学习并精进技术,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正视所谓屡见不鲜的“发挥失常”问题,探究其背后的主要作用因素——心理状态的失常和心理调控的缺乏。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心理素质,并且着手建立心理调控的相关教学方法,以实现对学生的切实帮助。

二、心理调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心理调控可以分化为若干具体的手段,如果将这些手段比作向上生长的藤蔓,那么一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则是藤蔓所依附的木架。木架越坚固,藤蔓越能安全地生长;木架越高,藤蔓所能达到的顶点就越高。心理素质越强的人,越容易发挥能动性,对自我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控。当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素质的形成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训练的影响。心理素质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使这些行为活动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并以此来指挥自己参与社会活动。这也阐释了通过后天训练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演唱心理素质的后天训练可以从提高表演注意力与排除心理障碍两个方面入手。歌唱表演注意力是歌唱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一旦歌唱者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或分散,不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歌曲的演绎中,那么歌唱者的心理过程就可能会随之中断或改变,进而影响到表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心理障碍是指阻碍歌唱者投入到演唱之中、使歌者陷入到干扰歌唱表现的不良情绪中的心理失控状态,其常常外化为所谓的“怯场”现象。而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心理素质的后天训练为切入口,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心理调控的具体施行

声乐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要求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的配合相当重要。除了教与学的关系之外,师生还有引导与被引导、激励与被激励、倾诉与倾听、沟通与探讨的关系。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态度、语言、范唱等一切教学行为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当教师面对学生时是亲切自然的,学生自然会心情开朗,更加容易有激情地投入声乐学习之中。情绪上的亲切,带给学生的是歌唱时的自信,这有利于良好歌唱精神状态的养成。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采用鼓励与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少一点怀疑、多一点信心。需要指出的是,自信不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缺乏客观认识,而是让他们敢于释放自己的歌声,当处在歌唱过程中,也就是开始唱、正在唱的时候,不应该有自我怀疑。怀疑与反思应该是在歌唱完成之后,在总结和调整的阶段进行的。歌唱过程当中的投入十分重要,当学生足够投入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就不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干扰。如果不够投入,则可能会出现过度紧张、身体僵硬等不良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干扰歌唱表现,这就是心理调控的缺失,是负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去引导学生打破这种循环,避免走入这种不良状态之中。当学生对自己歌唱没有自信、怀疑自己的时候,指导老师可以邀请别的学生和老师旁听他们的演唱,从客观的角度来肯定他们的演唱优点,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自我否定和一些学习上的心理退却。简言之,鼓励与欣赏是他者帮助式的心理调控,是外界给予学生的心理调控。

除了在情感上和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外,老师还可以在技术方面帮助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坚持心理和生理相结合的方法。要以心理为引领、让心理处在主导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从而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带动身体的力量,让声音在思想的解放和能量的释放中传递出来。这种心理、生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声乐训练的技术要求,也强调了心理因素的把控。①歌唱者歌唱时心理调控得好,生理因素也能得以对其歌唱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用心理带动生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歌唱水平,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

第二,要引导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演唱。现实中,有些人不顾自身条件、综合音乐素养能力等客观条件的种种制约,把标准定得过高,甚至希望声乐学习可以“速成”,这样主客观的失衡难免会陷入揠苗助长的困境。当我们能力不够的时候,整天盲目练习,必将使声带疲劳造成声音沙哑甚至嗓音病变,产生自我破坏;还有一些人主观意识特别强,他们过分相信自己的听觉,总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去练习,不重视老师的指正,结果练习得越多,毛病越发顽固。这样方法不当的学习无法取得良好成效,得不到外界的肯定,自己也看不到进步便难免焦虑而阻碍学习进程。所以,正确的指导思想与训练方法至关重要。当然,这并不是主张放弃高标准的艺术追求,而是强调歌唱者应当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不对自己的演唱效果有过高的企求,不存虚荣心和侥幸心理,才能使歌唱时的心理压力减小到最低限度,使自己更能心无杂念地投入歌唱,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高水平发挥出来。

第三,我们应该在教学与歌唱实践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主张永远不要演唱那些超过自己发声能力以外的曲目,要给自己的嗓音留有充分的余地。合理的目标设置是营造最佳歌唱状态的基础。如此,演唱者既能调动自己的感情,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是避免挫折感的有效方法,也是演唱时运用个人的意志力对情绪进行调节、排除现场怯场心理的根本策略。

第四,我们一定要坚持多练多唱多实践的路线。歌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坚持练习可以配合老师逐步解决发声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自己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多参加演出实践能够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可盡量减少因场地变动而带来听觉差异与发声感觉不适等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上台前要培养歌唱的欲望,稳定心态,音乐响起之前就要进入歌唱状态,音乐响起时则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在演唱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被外界干扰,只有先打动自己的歌者才能打动听众。对于歌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意想不到的失误,歌唱者要镇定,要保持饱满的情绪,认真完成整个演唱,努力把不好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首先,必须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才能使歌唱水平逐步提高,乃至达到技艺精湛。当我们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负担自然会减轻大半,怯场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其次,在歌唱上“以情带声”,不去想技术方法,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表达词曲意境的情感之中,不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就不会分散演唱注意力,心理就不会受到干扰而失控,演唱便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超出预期状态。所以演唱时一定要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把歌唱以外的其他问题置之度外,思想全部倾注到歌曲的情感表现、歌曲的艺术处理上,排除一切杂念进入歌唱者角色,把每一次演唱都看成是一个征求意见、改正缺点、完善自我的好机会,这样怯场就会慢慢消失,心理调控能力也就逐渐增强了。

注重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平衡调节的心理训练、逐步提高心理素质,是声乐训练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歌唱者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解放思想、增强自信、集中精神、放松肌体,以平静自然的心理状态全神贯注地对待每一次歌唱,让自己从焦虑、紧张、胆怯、恐惧的心理失控状态迈向沉着、冷静、勇敢、自信的心理可控状态,让演唱环境和歌唱者的自我协律统一,不为演唱胆怯,而为它动心动情,使自己在声乐艺术道路上的演唱日趋成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与个性,实现自我的超越。

猜你喜欢
声乐演唱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