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伦理学是对伦理学进一步细化后形成的学科,它将伦理学的关注点从人类向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转变,主张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需要体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以实现人类、自然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以教材为基础,探寻其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依据生态伦理观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生态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伦理教育;渗透策略
作者简介:冯艳(1986—),女,江苏省南京市华电中学。
生态伦理学主要对人类与自然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研究,并针对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办法。有效运用生态学知识,能够对人类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生态伦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具有诸多优势。但现阶段,许多学校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的力度不够,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根据新课改的有关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自然的品质,让学生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的目的
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其核心理论为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主要探究的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及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生态伦理教育对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十分关键。因此,初中生物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二、初中生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人类为了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度地开发了自然资源,这使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为了有效化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审视和分析自身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伦理教育由此产生[1]。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会对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自然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会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恶化,也有碍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它要求社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以不破坏自然为前提。人类要想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人们的生态伦理素养得到提升时,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会对可持续发展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生态伦理教育,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初中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真正的教育需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生生态伦理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初中生掌握的有关生态伦理及环保方面的知识较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践能力也比较薄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有关。具体而言,首先,目前部分学校在开展初中阶段的教育时,关注点主要放在升学率上,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基本未向学生渗透生态伦理教育。其次,虽然初中生物教学中会涉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但是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学生不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保护环境产生强烈的责任感[2]。部分教师在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时,通常是通过一些环保活动进行的,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家庭教育会对学生形成生态伦理观产生直接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特别是一些农村学生的家长,他们基本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这使得他们在孩子形成生态伦理观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最后,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反之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当下,部分媒体在对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的宣传上不够重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部分监督措施治标不治本,公众也未能积极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述问题均阻碍了学生生态伦理观的形成。
四、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伦理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学会深挖教材内容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广,但缺少专门讲解环境保护的内容。生物教师需要学会深挖教材内容,對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设计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教学内容。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一课主要讲述了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食物都来源于绿色植物。具体来说,人类除直接食用绿色植物以外,也食用如牛奶、鸡蛋、肉类等食物,这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的方式。食肉动物主要以各种食草动物为食,同样也间接地食用了植物。此外,许多绿色植物还可以入药或作为工业原料。如果想要让绿色植物长期地生存下去,适宜的生长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告诉学生,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知识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虽然生态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非常有限。教师可以列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比如,人类如果向河流排放大量的污水和垃圾,会造成水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在人类和动物食用了受污染的鱼虾等生物之后,一些有害物质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又如,人类如果过度砍伐树木,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再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等现象的出现,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二)善于利用生态学知识
初中生物教材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生态学知识较少,而且这些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时难以产生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向学生渗透生态伦理教育[3]。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一课的相关内容提到,各个生态系统都是稳定的。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在旱季,由于可食用的绿色植物较少,一些食草动物会迁徙到其他适合生存的地方;当雨季来临时,它们便会重新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这样的调节方式能够让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但是外来物种入侵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当初人们为了方便清理鱼缸而将清道夫引入中国,但是一些人将它们放入了河流中,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笔者让引导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有的学生认为将清道夫放到河流中的本意是好的;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对澳大利亚野兔泛滥成灾的实例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在放生生物时,应该考虑到放生可能會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否则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灾难。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生态伦理观。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课外读物等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教师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4]。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的教学内容为例,本课主要对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等进行介绍。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等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学生通过观看节目,能从中感受到动植物的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这种美的感受转化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成为道德主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如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这部科普名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以及哲理性,文字优美,耐人寻味,适合初中生阅读。
(四)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人类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让学生学会保护生态环境,教师不能仅仅依赖理论教学,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态伦理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积极运用生物知识进行解决,为保护生态环境做贡献。
例如,在教学“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动物园进行实践,以此加深学生对动物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并付诸行动。又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校园垃圾的处理情况,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而能够主动投身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去。再如,学生在学习了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的内容之后,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人工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以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教师通过上述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认清环境保护的现状,还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时,不应该仅仅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也不只是相关机构和人员所负责的工作,而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承担的责任[5]。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做过破坏环境的行为。如果学生做过破坏环境的行为,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纠正,让学生真正做到以保护环境为己任。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的内容之后,已经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如随手关水龙头,用洗菜的水浇花,随手关灯,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买东西时自备购物袋,分类投放垃圾,尽量减少对各种清洁剂的使用,爱惜粮食等。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将生态伦理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等观念,让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在对学生渗透生态伦理教育时,应该引导他们运用生态伦理观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效的生态伦理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还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素养,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态伦理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维.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35):93-94.
[2]赵庆焰.生态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启迪与智慧(下),2020(07):68.
[3]周庆兰.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159-160.
[4]陈静.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J].中学课程资源,2019(04):38-39.
[5]袁颉.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伦理教育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1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