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一附院主任医师 孙 庆
夏季三个月,起于立夏,止于立秋前一天,有六个节气,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季是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夏季养生正当时,掌握一些夏季养生保健方法,才能让你轻松度过难熬的炎炎夏日。
初候,蝼蝈鸣。《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二候,蚯蚓出。蚯蚓即地龙,《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三候,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具有清热,生津,化瘀,通乳之功效。
要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夏季正午1 点到3 点气温最高,人容易出汗,昏昏欲睡,应增加午睡,通过午睡来补充睡眠。衣着方面,夏季出汗多,衣服要轻薄,勤洗勤换。
运动方面立夏后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运动不要过于激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立夏自然界白天的时间变长,人体也呈现出阳盛于外的特点。加之自然界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容易对夏季日长炎热的气候有所厌倦。这时要做到心情平和不躁,使阳气宣散,不得郁结。
夏季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易感湿邪。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脾病。所以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否则会令脾胃受伤,助长“内湿”,不利于健康,建议每周吃一到两次赤小豆排骨汤、红豆薏仁粥等,可以改善脾虚导致的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
夏季食苦,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夏季易心火过盛,可通过吃“苦”来防治。热天适当吃些苦瓜、苦菜,以及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且可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食材:鱼腥草50 克,莴笋250 克,大蒜、葱各10 克,姜、食盐、酱油、醋、味精、香油各适量。做法:①鱼腥草摘去杂质老根,洗净切段,用沸水焯后捞出,加食盐搅拌腌渍待用。莴笋削皮去叶,冲洗干净,切成1 寸长粗丝,用盐腌渍沥水待用。②葱、姜、蒜择洗后切成葱花、姜末、蒜米待用。将莴笋丝、鱼腥草放在盘内,加入酱油、味精、醋、葱花、姜末、蒜米搅拌均匀,淋上香油即成。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对肺热咳嗽,痰多黏稠,小便黄少,热痛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食材:桂圆25 克,粳米100 克,白糖少许。做法:将桂圆同粳米共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熬煮成粥,调入白糖即成。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尤其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健忘失虑,月经不调等症。注意:喝桂圆粥忌饮酒、浓茶、咖啡等物。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活动由心来主管。在五行中,夏季于心相通应。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极易心情烦躁,乱发脾气。因为立夏以后心阳容易过于亢盛,所以内心烦躁易怒,并进一步导致肝气郁结。保持心情愉快在初夏之季可以多做些安静的事情,比如练习王羲之的软笔书法、听一听轻音乐,这些都可以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推荐音乐:天空之城、雨中漫步。最佳运动:早起花间走,颐养心神。夏天最凉爽的时间段要数清晨了,不妨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
立夏时节,天气渐热,《黄帝内经》说:“心者生命之本……为阳中之太阳,应于夏气。”所以,顺应四时变化,此时养生尤其要注意对心的调养。此外,随着日照时间越来越长,日照强度越来越大,很多人脸上开始长斑,爱美的女性一定要做好全面的护肤准备。
除了以上日常起居需要注意以外,立夏时节您还可以尝试一些中医药传统干预方法对身体状态进行调理。
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易烦躁不安。夏季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因此立夏养生首先要养心。夏季养心一定要记住内关穴、伏兔穴和天泉穴这3 个穴位。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约两个半横指处,对治疗心绞痛和调节血压高低都很管用,按揉内关穴所起的作用如同“开闸放水”一般,能帮助心脏减轻负担。伏兔穴位于大腿前面,正坐屈膝成90°,以对侧手掌第一横纹抵其膝上中点,手指并拢向上伸直压在大腿上,中指到达的地方就是此穴,按揉有缓解心慌和心跳过速、补养心血的功效。掌心向上握拳,屈臂时在大臂上会有凸起的肌肉,肌肉上方两寸的位置为天泉穴。有些人经常感觉胸闷气短,诊断是心脏供血不足,可在每天19 时到21 时,在天泉穴位置进行按摩或刮痧,隔日胸闷气短的症状即可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