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 甄选 构建 贯穿

2022-07-01 11:15孙俊鹏
关键词:鲁尔区导图要素

孙俊鹏

摘    要:地理综合思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就要:透析教材案例,让学生知晓如何综合;甄选真实情境,让学生形成思维惯性;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解决路径;贯穿发展理念,让学生拓展思维视野。如此层层引导,学生才能学会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层进行分析,建立综合分析的思维模式,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综合思维;地理要素;情境教学;思维导图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认知素养都从属于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思想方法论,它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下面,笔者以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以下简称“湘教版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策略。

一、透析教材案例,知晓如何综合

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应让学生知晓地理综合思维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综合什么的问题。从思维的品质要求来看,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如笔者在执教湘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时,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师]PPT展示:(1)德国鲁尔区交通位置图;(2)鲁尔区煤炭资源分布及铁矿石来源分布图。

提问:德国鲁尔区为什么能在19世纪中叶形成世界著名的工业区?

[生]阅读地图,小组合作讨论鲁尔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补充,并作出相应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要素的综合,全面解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状态,学会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角度全面分析某一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师]PPT展示:(1)世界三次产业革命进程图;(2)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表。

提问: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过程?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生]阅读图表,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鲁尔区“起步—辉煌—衰落—复兴”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时间的综合,动态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时间的过程是某空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绝对运动状态,动态分析主要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演变过程的分析,涉及变化的状态、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结果等方面。

[师]PPT展示:(1)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图;(2)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分布图;(3)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鲁尔区改造后的发电厂景观图。

提问:德国鲁尔区如何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入手进行综合整治?

[生]阅读图表,小组合作探究“针对内部生产结构单一这一内在原因,以及外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一根本原因,鲁尔区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发言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地方或区域的综合,系统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用地方或区域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学生更容易系统地认识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甄选真实情境,形成思维惯性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所学知识被实际应用的情境下学习,会更好地理解、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减少记背下来却不能应用的惰性知识的形成,从而获得更多的活跃知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可创设真实的生活(生产)情境,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某一个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探究其产生或存在的原因,揭示其寓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在其他区域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等。如此层层推进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常态化的综合思维意识。

如笔者在执教湘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时,展示东南亚某地街道局部图(图略),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图中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图中道路旁的植物景观反映了怎样的气候特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推测只在道路一边种植的原因。

(3)根据图中汽车停放特点和地面交通标志线设置,推测这样设计的目的。

(4)街道上设置了密集的排水口、摆放了密集的垃圾箱,这是为什么?

(5)根据图中建筑物的特点,推测我国哪些地区也有类似的建筑物分布,理由是什么。

该情境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气候对建筑、植物、城市规划的影响。在低纬度地区高温、多雨的情况下,建筑和城市规划都要有相应的通风、排水、遮阳、避雨等措施。我国历史上由于华侨从南洋返乡,也在华南地区建起了类似的骑楼,而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东南亚相似,因而保留了骑楼的相关特点。甄选典型的情境進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拓展思维,形成“察其地—析其理—探其地”的思维意识与习惯,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三、构建思维导图,掌握解决路径

思维可视化的作用:一是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并掌握蕴含在知识结构中的学科思维模式和方法;二是让学生再现思维过程、展现思维水平,并通过评价思维表现提升思维品质。其中,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可大大提高人的哲学思考水平和运用哲学方法论的水平。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剖析地理事物或现象要素的内在联系,可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途径。而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不断加以尝试,可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逐步建立起综合分析的思维模式。

如解析“国家在川藏公路的基础上斥巨资修建川藏铁路,试分析其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要素,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思维路径,分析如下。

从设问来看,问题设置的核心要素是“運输方式的转变”,它又关联“转变需求”和“转变条件”两个要素,因此,它们是思维的两大脉络。进一步分析,“转变需求”是由于“人流物流量变化”导致的,“人流物流量变化”又与“区域产业发展、区域资源开发和国家安全”等要素有关。“转变条件”取决于内在的“运输特征”和外在的“建设保障”两个要素:“运输特征”包括“运距、运量、运速、运网”等要素;“建设保障”包括“科技、政策、资金”等要素。

如此层层引导,学生就能构建出三级思维导图,然后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层进行分析,再经筛选和组织文字,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四、贯穿发展理念,拓展思维视野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课程的设计依据之一,《课程标准》指出: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这就要求地理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又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因此,高考地理试题必然会依托时政热点,以贴近时代典型生产、生活的案例为命题素材,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如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综合题第18题第3小题要求“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提出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综合题第17题第2小题要求“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第3小题要求“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因此,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产业优化和规模化、资源配置优化、脱贫共享发展等)和“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合作开发类试题的解答,除了必备区位理论以外,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到位地分析问题。

综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文、表素材,紧扣主题,采用不同视角设计能体现综合思维能力的系列问题,运用层层递进的设问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内源性学习进阶到生成性学习,从而解决问题,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鲁尔区导图要素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教海拾贝时间视角切入 探究区域发展
落日余晖下的鲁尔区
也谈做人的要素
GIS辅助“区域发展”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