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慢阻肺是当前十分常见的,难以治疗的一种慢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其原因与患者慢性气道炎症反应增强相关,肺过度通气可引起慢阻肺患者呼吸肌下降。中国慢阻肺患者数量多,社会经济负担重[1,2]。本研究对患者采取吸气肌群功能训练指导,观察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1 年1 月在辽阳县中心医院呼吸综合内科治疗的60 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年龄55~65 岁,平均年龄(60.05±1.84)岁。试验组年龄55~64岁,平均年龄(60.27±1.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处于临床稳定期,患者咳嗽、气短等症状稳定,已按指南规范化药物治疗;患者本人需要懂汉语,经研究者讲解后能够理解,配合行肺通气功能检查、6 min步行实验,患者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同意参加本试验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同时存在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及气胸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肝损功能不全患者;排除肢体活动障碍,及沟通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方法,给予传统临床缩唇呼吸康复训练,患者均进行呼吸功能训练,5次/d,观察6周,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合适,在临床康复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临床不适应情况,应停止训练,试验组患者应从低阻力挡开始。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吸气肌群功能训练指导。①缩唇呼吸,患者用鼻用力吸气,之后大口用嘴呼气,呼气时,患者口唇缩紧,以增加阻力,其可使患者气道压力增大,在增加呼气量,和增加患者肺泡换气的同时,使二氧化碳等气体排出增多,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体内缺氧的目的。②腹式呼吸,患者可取卧位等多种体位,全身适度放松,一手置于胸部,另一手放于下腹,其内陷,这时该手可稍用力,按压自己下腹,使其尽可能多的呼出二氧化碳,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以1∶1.75 为最佳,其可改善存在慢阻肺患者的呼吸情况,改善患者肺部换气功能,呼气时,可以刺激患者腹肌,帮助其收缩,同时,患者可以直观感到训练效果,根据其腹肌起伏情况,来调整患者呼吸幅度,其可以使其更直接了解患者呼吸情况,起到更好临床康复作用。③S.S.M.I.呼吸法,是指保持最大程度吸气,从而达到训练患者肺活量目的,患者深吸气,胸部隆起,逐渐训练形成恰当姿势,可降低患者呼吸道阻力,减少气道狭窄。④呼吸肌力训练,其在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主要目的为提升其肋间肌力,训练患者吸气,同时用力鼓起胸部,呼气时,努力缩回胸部,双手在患者呼气少部分时,吸双手迅速抬离胸壁。⑤膈肌训练,其是呼吸肌训练康复过程,其作用约占全部呼吸肌训练的63.55%~82.98%,改善患者膈肌肌力,可以延缓慢阻肺进展,其方式主要包括膈肌活动度训练,通过膈肌改变肌力,使患者呼吸耐疲劳能力增强,增加患者自然呼吸能力。膈肌功能活动度训练,患者用食指及中指并拢,集中力量并放置于心窝下方,向下施压后迅速回弹,该动作可使患者膈肌呼吸范围变大,对增加患者肺活量,有很大的帮助,临床研究发现,膈肌活动每增加1 cm,可增加肺通气大约265 ml。⑥上肢训练,患者上肢部分肌肉,如肱二头肌、胸小肌等,具有刺激呼吸肌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适度上肢运动,可使患者呼吸功能得到锻炼,有助于增强其辅助呼吸能力,包括握拳、上肢运动负荷康复运动等。⑦下肢训练,是患者临床康复训练主要组成部分,患者锻炼强度、运动量从小开始,逐渐增加,以患者不感到呼吸加重,肌肉疲劳为前提,运动时间15 min左右,3 次/d,以散步、慢行等为主。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慢阻肺功能等级、肌肉力量评分、6 min 步行试验评分、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①慢阻肺功能等级,目前依据慢阻肺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气流受限程度划分为4个严重等级。1 级:轻度,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测值的百分比>80%;2 级:中度,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测值的百分比为50%~80%;3 级:重度,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测值的百分比为30%~49%;4 级:极重度,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测值的百分比<30%。②肌肉力量评分,评估患者股四头肌肌力,采用等速、等长肌力测定,测试时,患者坐好,患者先试着进行屈伸3次,明确患者膝关节大致活动范围,使其熟悉试验过程,角速度设定为50°/s(慢速),重复2 次关节屈、伸运动,计算患者最大值作为峰力矩,单位为牛顿·米。测定采用双下肢伸肌峰力矩,反映伸肌的最大肌力,可用于不同患者之间比较。等长肌力测试,患者在某一姿势下,测试一块肌肉在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对肌肉形态、关节,计算出不同体位下,一块肌肉等长肌力,可以反映关节运动中,患者肌力大小,无法反映患者运动中的肌力大小,折算为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肌力越好。③6 min步行试验评分,折算为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6 min 步行试验功能越好。④呼吸困难评分标准在慢性呼吸疾病患者调查中,应用广泛,其共分为0~5分,0分表示患者仅在剧烈运动时,出现呼吸问题,5 分表示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无法起床。⑤生活质量评分,此表共20项,日常生活能力因子7项,社会活动相关指标7项,抑郁心理相关指标5项,焦虑心理相关指标1项,每项根据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分为0~5分,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慢阻肺功能等级、肌肉力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慢阻肺功能等级低于对照组,肌肉力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阻肺功能等级、肌肉力量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慢阻肺功能等级、肌肉力量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6 min 步行试验评分、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6 min 步行试验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6 min 步行试验评分、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6 min 步行试验评分、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慢阻肺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持续的咳嗽,其中呼吸困难也是影响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3,4],患者主要病变在肺部,同时也伴有全身的不良表现,会导致如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呼吸代谢综合征、运动功能障碍及患者焦虑抑郁等症状[5,6],且慢阻肺患者病情易反复,可使活动耐力减低、增加患者住院率。因慢阻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导致患者家庭经济承担过重,目前,已成为一个巨大公共卫生问题[7,8]。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流向肺部,造成患者肺泡瘀血态,诱发细菌感染,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肺纤毛功能差,痰液无法被咳出,坠积到肺底部[9,10]。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分泌物在肺底部,同时由于长期卧床,患者血流减慢,使得在肺部形成微血栓,并发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疾病、导致患者抵抗力减退,免疫功能低下,易发肺部感染,其无典型症状,患者起病急,起病隐匿,易被误诊,如不能及时发现,病死率较高[11]。呼吸训练可改善患者情况,具有很高临床实用价值,对本文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可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呼吸功能[12]。
综上所述,采取吸气肌群功能训练指导对慢阻肺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