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妇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分析

2022-06-30 12:04:44汤海滔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脏器性生活盆底

汤海滔

近年来,尿失禁的患病率日趋升高,该疾病属于分娩常见并发症。产妇盆底解剖学结构发生变化,子宫重量增加影响产妇盆底肌肉的承受能力,导致盆底肌肉肌纤维变形,从而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降低了产妇的生活质量[1]。因此,需提高其重视程度,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性。对产妇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产妇的性生活质量,且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明显降低,对其康复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择取本院100 例产妇,观察不同时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妇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各50 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3~51 岁,平均年龄(37.62±5.98)岁。观察组产妇年龄24~50岁,平均年龄(37.63±5.9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产妇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产妇;③均为初产妇。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严重精神障碍产妇;②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产妇;③排除合并外阴道出血产妇;④排除合并产后恶露产妇;⑤排除合并急性炎症产妇;⑥排除合并中途退出研究产妇;⑦排除合并语言沟通障碍产妇。

1.2 方法 所有产妇入均实施常规方法,医护人员指导产妇实施针对性锻炼,告知产妇不可实施体力性劳动,避免病情加重。对照组在产后24~48 周实施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产后6~12 周实施盆底康复训练,具体如下。①低频电刺激治疗:相关医护人员在产妇阴道内部放置盆底治疗仪,根据不同肌纤维实施脉冲式电流刺激,频率控制在15~70 Hz或者10~35 Hz,根据肌纤维实际情况开展电刺激[3]。分析产妇耐受情况,及时调整仪器的电流数值。强化产妇盆底肌群,刺激盆底肌支配盆底神经,具有收缩盆底肌的作用[4]。②生物反馈治疗:相关医护人员模拟生活场景,指导产妇正确咳嗽的方式,避免剧烈咳嗽产生漏尿现象。医护人员模拟咳嗽情况,指导产妇控制漏尿现象,从而收缩阴道。与此同时使用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测定盆底肌肉收缩信号,采集阴道收缩力情况,特别特定肌群[5]。如果漏尿现象控制比较好,则无压力性尿失禁。③阴道哑铃训练:医护人员在产妇的阴道中放置哑铃,并收缩阴道,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选择哑铃,从最轻哑铃开始训练,逐渐增加阴道的承受能力,训练时间控制在15 min/次,1 次/d[6]。④缩肛训练:医护人员告知产妇阴道哑铃的正确使用方法,在熟悉掌握后可实施缩肛训练。相关医护人员指导产妇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可将盆底肌肉收缩力和控尿能力提高[7]。与此同时,实施肛门阴道收紧运动,时间控制在3 s/次,持续收紧后放松。根据产妇接受性控制缩肛训练时间,通常为15~20 min。在训练期间,医护人员及时记录产妇情况,定期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性生活质量,以性交流、性态度、性反应、性满意度评分评估产妇的性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性生活质量越好[8]。②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夜尿次数。③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及尿失禁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包括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性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性交流、性态度、性反应及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性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性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及夜尿次数比较观察组产妇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均大于对照组,夜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及夜尿次数比较()

表2 两组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及夜尿次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及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产妇发生子宫脱垂2 例(4.00%),膀胱脱垂3 例(6.00%),直肠脱垂2例(4.00%),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14.00%;观察组发生子宫脱垂0 例,膀胱脱垂1 例(2.00%),直肠脱垂0例,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2.00%;观察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0 低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及尿失禁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需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式帮助产妇盆底肌恢复活力[9]。产妇自身盆底功能和性生活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在分娩中损伤盆底肌肉组织,产生阴道松弛现象[10]。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是因为妊娠期间身体重心集中在盆底,胎儿体积不断增加,盆腔脏器向下移动,导致尿道闭合压力降低,从而产生尿失禁症状[11]。在实际分娩过程中,盆底神经组织损伤和性生活障碍密切相关。有关研究表明,产妇在产后6~12 周开展盆底功能训练对尿失禁及性生活质量、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性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性交流、性态度、性反应及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产妇在分娩后机体状况较差,尽早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恢复盆底功能,加强阴道的紧缩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性生活质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恢复产妇盆底功能可对尿失禁进行预防,因此在产后6~12周实施盆底功能训练,充分把握最佳盆底功能恢复时间,可提高康复训练效果。观察组产妇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均大于对照组,夜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在产后6~12 周实施盆底功能训练可提高阴道肌张力,减少夜尿次数,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观察组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产妇在产后6~12 周实施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有效减少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等发生率,提高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在产后6~12周对产妇实施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提高产妇性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脏器性生活盆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一例由大网膜破裂致多脏器粘连导致牛死亡的病例浅析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你的性生活是否安全
在达古雪山巅
红岩(2017年6期)2017-11-28 19:16:31
美满性生活的秘诀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手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137例临床分析
先天性白内障大鼠主要脏器重量与脏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