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育注重于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对艺术创造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对美的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小学美术教师就应优化课堂,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悟,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受到启发,借此陶冶情操。在新课改理念下,虽然提出了全新的美术教学理念,但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仍持有传统的教学理念,片面地对学生进行美术技巧、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不甚理想。在此,笔者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作了一些研究。
一、充分认识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气质的展现,还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基础,更是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具体来说,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学生这一群体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热点,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中的美,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有助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二、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源于人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充分感受,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艺术的来源地——大自然中去感受。广阔的大自然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美,人们无不在为生命存在的各种形式而感到赞叹,它们或是色彩鲜艳,或是形状美丽,仿佛一个天然的美术大课堂。而教师应当善于把握和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自然中感受世界,感受不同的季节各色生物的丰富多彩,感受艺术的来源,以此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我们的校园中就有很多的艺术存在,形态各异的校园绿化植物,造型美观的校园特色建筑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审美意识的唤醒。在一堂美术课中,教师带领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让学生对校园内争相斗艳的花卉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比较不同花卉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强调亲自动手和体验,让其对物质的形体产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感受,从而进一步有效激发学生对写生课程的兴趣。在观察完毕之后,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对其记录的现象进行整理,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汇报,在班级的大集体中进行相关探讨,对比同样的物体在不同人的眼中的差别,以此诱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和感受自然中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而学生长期在这种愉悦感受的推动下,定然能够受到心灵上的洗礼,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三、改进美术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都是利用书本教材,给学生讲解枯燥无味的绘画或是美学理论知识,但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哪怕是對于四五年级的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也是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又由于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室都更加注重于学生在语数英这种主要课程的成绩,而对于美术的教学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传统美术课程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示范从而掌握相应的美术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是向学生引导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识与判断标准。小学处于美术教学的萌芽阶段,有其自身的属性。因此,美术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已有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美学知识的引导与传授,要通过点、线、面以及大小、长短、明暗、色彩等美术基本元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理论基础。
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美术作品其实都是创作者的生活现实与想象力融合而成的,是生活中事物的一种美的升华。但是结合我国小学生美术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都将教学的重点置于美术课本的学习上,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的也基本都是课本上所要求学习的内容,而很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观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就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观察,从生活中获得欣赏和创造艺术的灵感。美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学生传授很多生活上的技能。所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生能够透过实际的事例,对抽象的艺术知识进行理解,将生活与艺术浓缩,感受艺术之美。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情,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让艺术“活起来”。通过生活这个多姿多彩的剧本,美与丑、善与恶都会以鲜明的姿态呈现出来,学生能够以可见、可触的形式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让学生体会实实在在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面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带领小学生讲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体会学习的真谛,在学习中也能联系生活、反映生活,对于美术的学习来说更是如此,美就源自于生活。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应当适时联系生活,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课堂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抓住学生,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作品以及更多跳跃的色彩,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例如,对于一些超对称设计的图画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欣赏,而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如学生画风景画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一个礼拜进行自己要画的风景的细微观察,甚至可以拍一些照片记录自己所要画的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观察从而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五、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定期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得到灵感后积极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1)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某个主题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力表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困难,使学生不至于遇到困难望而却步。等到画展结束时,优秀作品应挂在教师墙壁上供大家欣赏,学生周边就应该有艺术来熏陶,使人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如开展“我的爸爸妈妈”主题画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绘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平常在一起做的事,吃饭,逛街,嬉闹等场景。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以及学生间互相评价,分析作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养成乐于观赏的习惯,以及同学间可以互相学习。(2)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带领学生去到公园、乡村等地方,引导小朋友积极观察身边的一切,蓝天、白云、花草、鸟兽、山川等风景,发现大自然的美,鼓励他们画一些简单的风景,调动他们的思维,使其美术技能得到训练的同时,审美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六、全面客观评价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和指导是其得到启发和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效地评价,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科学的点评方式。 但是就传统的点评方式而言,往往是教师简单地针对学生的艺术作业对其审美能力进行点评,但实际上学的课堂表现、创新精神等都是重要的点评标准。因此要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必须构建一种全新的点评方式,在将学生课堂表现等除课后作业表现以外的其他评价指标纳入点评体系的同时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自己及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从而以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增加其学习美术的信心。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固定的形式的,其中可以使用的方法和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