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岷沛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的英国汉学家威廉·斯坦顿(William Stanton)对于中国戏曲的译介,学界鲜有人关注。本文将尝试以威廉·斯坦顿的著作“The Chinese Drama”①(《中国戏本》)中的《柳丝琴》为例,探讨他的英译中国戏曲的策略。
关键词:威廉·斯坦顿 中国戏曲 戏曲英译 海外汉学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戏曲向外传播的高峰期,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交互过程中同样影响着西方世界。而在中国戏曲向外传播的过程中,英国汉学家威廉·斯坦顿(William Stanton)对于中国戏曲的译介,学界鲜有人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著作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出版时间久远,且在国内鲜少见其藏书。本文将尝试以威廉·斯坦顿(William Stanton)的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为基础,以《柳丝琴》——The Willow Lute为例,分析和探讨威廉对于中国戏曲的英译研究策略。
一.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
1.“斯坦顿其人”
威廉是一位英国人,于1873年至1897年担任香港警务署(Hong Kong Police Force)驻港警探一职,精通粤语。直至1897年,威廉因被卷入一桩赌博贿赂丑案而被解职。此后开始便投入到中国文化的写作中来。
在华期间,热爱中国文化的英国警探威廉·斯坦顿(William Stanton),长期坚持在《中国评论》(China Review)上发表短篇粤剧与俗曲歌谣的翻译。他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观看了许多广东、香港当地的戏团演出,实地考察粤剧剧团的演出生态,“用流利的汉语与中国人交流,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②威廉将他所耳闻目见的资料编写成文,这些都被收录在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中。威廉在该书导论中说到:“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中国百姓家庭生活的外国观众,他们可以从家庭伦理剧中汲取大量宝贵的信息。在这些家庭伦理剧中,当一个人被介绍来带别人家中,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都会在此鲜活的得以呈现。”③《中国戏本》中所选取的三个粤剧剧本都是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剧本,外国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中国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文化与历史。
2.版本源流
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1899年由上海别发洋行(Kelly&Walsh Ltd.)整理出版。别发洋行(Kelly&Walsh Ltd.)成立于1876年,是一个著名的以上海为基地的英语书籍出版公司,活跃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新加坡、东京和横滨都设有分支机构。日本占领香港期间,别发洋行迁往香港,最终出售给香港书商Swindon Book Co Ltd.目前仅在香港作为专业艺术书籍的小连锁店存在。
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在中国国内的图书馆中鲜见其藏本,笔者有幸见到的The Chinese Drama版本上显示此书现藏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④,在封面上标注有“CHARLES WILLIAM WASON COLLECTION,CHINA AND THE CHINESE”,并在底下注明“THE GIFT OF CHARLES WILLIAM WASON OF 1876”。美国人Charles William Wason(1854—1918)于1872年至1876年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學的机械工程专业。Wason热爱阅读热爱收藏书籍同时也热爱中国文化,资料显示Wason藏书中有一部分数量不小的书籍都是关于19世纪的中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名叫An Australian in China的书,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关注。手握大量的藏书,在生命结束之际,Wason给康奈尔大学捐赠了“Wason Chinese Library”,其中包括9000卷数目可观的珍贵的藏书。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就是其中之一。
3.文本内容
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包括一篇关于中国戏剧的导论,三篇粤剧的翻译,分别是《柳丝琴》、《金叶菊》、《附举何文秀》,一首“彭祖三气阎王爷”的歌谣,以及《木兰辞》的翻译,较为全面的向西方读者介绍了20世纪广东地区的粤剧表演。其中,三篇粤剧的翻译此前均已刊载于《中国评论》(China Review)上。威廉在书的序言中说到:“这本小书里的三部戏剧和两首诗都是从《中国评论》上转载的,只是稍作改动。关于中国戏剧的介绍以前从未出版过。但由于它包含了相当完整的中国舞台及其相关的一切描述,不仅具有指导意义,还十分有趣,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彻底理解戏剧。”⑤
威廉所选择的这三部戏讲述的都是遭遇迫害的主人公最后得以声张正义的故事。《柳丝琴》叙述李奇离家贩马,归家后被后妻杨三春及其奸夫陷害入狱,李奇的一儿一女也被驱逐出家门。最后,其女桂枝告状,其子保童为之伸冤得以平反的故事。《金叶菊》则是一出著名的悲剧。讲述奸徒欧云光因垂涎林月娇的美色,于是设计迫害其夫张彦麟,最后彦麟之子长大中举后为父报仇,林月娇也在神仙的帮助下一家得以大团圆的故事。《附举何文秀》的故事也是类似。威廉出于自己职业敏感性的原因所选取的这三部粤剧,可以称之为家庭伦理剧,让许多外国读者可以借机了解中国家庭内部结构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层面,从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除此之外,威廉在The Chinese Drama(中国戏本)的导论里也花了不小的篇幅来对中国的戏剧艺术(尤其是广东的粤剧)做了一个总的概括。
4. 翻译目的
William Stanton,一个警探,能够出于他职业上的特殊性和对社会的独特考察。以一个西方人的视野,以他亲眼目睹的事实为依据,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戏剧文化,特别是广东岭南地区的粤剧文化。没有选择当时在中国民间广受欢迎的才子佳人的戏剧,而是选择将诸如《柳丝琴》这类市井气息浓厚,能够体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民间戏剧完整的翻译出来。将英文读者的接受放在首位,让西方读者更好的接受中国民间文化。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是十分可贵的。
二.The Willow Lute(柳丝琴)
1.剧情简介
《柳丝琴》全名“桂枝写状柳丝琴”,改编自著名京剧曲目《奇双会》(又名《贩马记》),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曾经常演出。
《奇双会》现在流传的有两个本子,一个是广东地区流传的刻本《柳丝琴》,剧情比较短小简略;另一个则是安徽本,保存比较完好,现在在舞台上演出的昆剧与京剧的《奇双会》大都是安徽本。
广东本与安徽本的剧情大致相同,讲述的是褒城县人李奇,中年丧妻,留有一子保童,一女桂枝,后续娶杨三春。李奇因事业出现波折不得不远走四川贩马,杨三春在李奇外出贩马时,与当地地痞田旺有私,被保童撞见奸情后开始虐待李奇的一双儿女,并设计将子女逐出家门。李奇贩马归家后不见儿女,杨三春撒谎说保童与桂枝因感染风寒均已离世。李奇心中有疑,后婢女春华将事情原委告诉李奇,不料被三春暗自听见。三春与奸夫田旺合谋将春华虐杀致死,并诬陷给李奇,说他逼奸杀婢,一纸诉状告上县衙,将李奇收监待决。
当年,李奇之女李桂枝离家之后自觉心中苦闷,意欲投河,被退休官员刘志善搭救并被收养。桂枝后来在刘氏家中阴差阳错遇见从小订下婚约的未婚夫赵宠,二人在养父刘氏的支持下结为婚姻。李保童则在孤身前往四川寻找父亲的途中穷困潦倒,无奈来到一座寺庙求助,寺庙里的住持向四川省知府沈开成介绍保童,沈开成认为保童天资聪颖,听了保童的身世之后决定收养保童将其作为自己的儿子看待。
赵宠新授褒城县县令。桂枝在梦中感受到了神仙太白的托梦,她仿佛听见一位犯人在叫喊自己弟弟的名字,桂枝心觉奇怪便私自询问,得知竟是父亲李奇。等到赵宠回家,桂枝向其诉说情由,恳求救援。因为此案李奇已认罪画押,就赵宠的职位来说实在是无力回天,于是乃为桂枝代写辩状,并教导桂枝明日等到巡按御史来时,去衙门门口击鼓鸣冤。
无巧不成书,新来的巡按御史实则是李奇之子李保童,“发现告状之人乃系亲姐,于是拉入后堂相见。赵宠不知真情,见此状大恐,亦被保童拉入后堂”⑥。李保童经过和桂枝的沟通,得知了真相,重新发案,将父亲放出监狱,并捉拿了奸夫淫妇杨三春和田旺,昭雪冤案,一家人得以团圆。
2.社会教化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以天下是非风教为已任”⑦,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如诗、史等以“兴观群怨”为已任。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在作品中渗透出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正确思想,从而达到教育和感化的目的。戏曲作为深入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之一,也承担了相应的使命,可以说,“真正把‘教化’演得轰烈有色,恐怕是来自草台社祠的中国戏曲,若说高台说教,寓教于戏,当之无愧。”⑧
《柳丝琴》是脱胎于人民的民间戏曲,创作目的当然不仅仅只停留在艺术层面。广东本的《柳丝琴》与安徽本存在些微不同之处。安徽本中李奇因拷问婢女春华而导致春华悬梁自尽,李奇一时惊慌落下春华尸身,于是杨三春与田旺合谋,诬陷李奇逼奸杀婢,并买通县令,将李奇收监待决。而在广东本中,李奇则完全是被冤枉杀害春华,春华的角色在这里极其无辜,她的善良与三春的狠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广东本中杨三春的形象较之安徽本更为凶狠毒辣,由此,广东本的社会道德意义也更加深刻。恶有恶报、正义战胜邪恶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广东本中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
婢女春华是剧中的一个较为边缘的人物,也是剧中最为悲剧的人物。她不顾杨三春的恐吓将一切事情的真相告诉李奇,使之不被蒙蔽,最后却落入奸人之手。春华的死是《柳丝琴》中的一个小小的高潮。知道了真相的李奇决定为子女复仇,却被不分清白的县令捉拿,并被屈打成招,被逼在罪状上画押。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跌宕的关注也达到了顶峰,坏人看似占据上风,而好人却无辜入狱,接下来的发展无不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弦。最后的结局中,桂枝与儿时订下婚约的赵宠结为婚姻,赵宠应试中举,授褒城县令,桂枝也成为了县令夫人。李奇之子则是得到了贵人提拔,成为了巡按御史,为后来为父亲平反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这样大团圆式的结局安排无不符合中国古代儒家“亲亲尊尊”的正统人伦规范和传统礼教,李桂枝与李保童也是作者心中为人子女“替父报仇”理想的体现。
三.The Willow Lute英译研究
1.就翻译策略而言,斯坦顿的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句对应,以简洁的语言,最大限度的贴近原文语境。并在《柳丝琴》的唱词中有意识的通过英语单词的押韵来体现中文唱词的韵律。例如:
案例一:
L.S.H.[sings.]We left at morn,while Venus lay
Above the clouds she glorious made,
We’ve come a thousand lees a day,
By rivers’ bank where monkeys played.
案例二:
Y.S.[sings.]My shadow is all I haveleft,
How lonely I feel bereft,
How long in suspense must Iyearn
And wait for my husband’s return?
案例三:
T.W.[sings] I’ve rambledabout
Thus far through the street
No spinster comes out
Her herdsman tomeet.
很顯然,案例一的译文采用的是隔行押韵(ABAB),“lay”与“day”对应,“made”与“played”对应;案例二中,译文确实两行转韵(AABB),“here、dear”与“tomorrow、sorrow”相呼应。案例三中,译文采取的是AAAA押韵,最后一个单词都以“t”结尾。既保留了中文唱词原有的节奏,又遵从了英国古典诗歌工整的韵律规则。
2.除此之外,威廉在翻译中还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是一种将源语本土化,以译文接受者为归宿,并采取译文接受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内容。在翻译时会把一些在中文具有特殊意思的词化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词语,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典故。例如在第二折中,赵宠前往桂枝家中寻找桂枝,但不知桂枝已被三春驱逐。三春与田旺合谋放火烧死赵宠,丝毫不知情的赵宠在房中等待。此前被三春虐待致死的家中护士的鬼魂找到了赵宠,以托梦的方式把桂枝和保童的遭遇告诉了赵宠,并让赵宠马上逃跑。在鬼魂的唱词中,威廉译为:
Ghost.He and his paramour kicked me to death.
I wait in Hades now,in the city of the wronged.
(他和他的情妇将我打死,我现在在地狱里的冤屈之城等待着)
威廉将“地狱”翻译为“Hades”。“Hades”(哈迪斯)这个词来自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冥界事务的冥王,也是希腊神话中冥府的名称,在《新约》中更是用这个词来代指阴府与黄泉。“Hades”这个来自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特有词语,用来翻译鬼魂的话,一目了然的让人们知晓地狱之意,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西方读者理解文本。
3.威廉在翻译时还十分忠实原文,力求做到严丝合缝。例如在翻译桂枝被退休官员刘志善收养,从此成为了他的女儿加入刘氏家族时,将“刘氏”译为“the house of Liu”。将“杨氏”译为“the family of Yang”,这种译法看似麻烦啰嗦,但却十分完整准确的解释出了“氏”这个字的意义,能够看出威廉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相当深厚。
在一些运用了中国传统典故传说的句子中,威廉并没有直接在翻译中体现出来,而是选择采取页下注释的方式来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例如,在案例三中,田旺在街上游荡渴望能够遇上一个独处的女人,对其进行调戏。但长长的一条街道上却没有一个女人出来,田旺在这里唱到:“no spinster comes out to meet her herdsman”这里的herdsman意指“牧人”,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读到这里肯定会疑惑,这与牧人有何关系?于是威廉在底下注释到,这里是化用了牛郎和织女的典故,并简单的介绍了这个传说故事。
4.在用词方面,威廉针对不同人物不同时期,十分精准的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恶毒后母杨三春的人物塑造。在李奇离家之后,三春被保童撞见与田旺的奸情,便开始用恶毒的语言与行为来折磨保童与桂枝,在这里威廉把三春的语言大都翻译为带有命令性质的祈使句或是语气强而的短句,短小精悍但却能鲜明地表现出三春在李奇离家之后态度明显的转变。如
李奇离家前:
Y.S.when,husband,you have left your village home,
all household duties i will well perform,
Your children shall receive my constant care;
Feel no anxiety on their account.
李奇离家后:
Y.S.I’ll not beat you, go you and grind the rice.one hour you have got.
If not done, I’ll fix you!
L.K.C.OH!mother,say how can I don’t do soon.
Y.S.Say,will you go?
L.K.C. I will.
Nurse.Stay,I’ll help you.
Y.S. Will you,indeed?[she beats Nurse.]
可以看出,杨三春对桂枝颐指气使的命令与恐吓用极其精炼短小的句子翻译出来,与李奇还未离家之时的谄媚与语重心长的保证说自己会看好孩子的长篇大论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5.不足之处
威廉在翻译《柳丝琴》中的唱词时,由于自身学术修养有限,省略了唱词中的曲牌名,曲牌名在中国古代戏曲中起着昭示人物情感变化、剧本情感基调之作用,这样的省略,会造成文化理解上的不充分以及传播上的断裂。
近百年来,中国戏剧不断发展,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接受与传播也不断深入。威廉·斯坦顿(William Stanton)在十九世纪末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能够将《柳丝琴》、《金叶菊》此类以体现中国家庭伦理的粤剧翻译介绍给西方世界,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传播了中国文化。通过通读全文并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斯坦顿的翻译策略主要以直译为主,并使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力求在翻译中将英文读者的接受放在首位,从而可以更好地使读者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WilliamStanton:TheChinese Drama,HongKong:Kelly&Walsh Ltd.,1899.
2.徐巧越、周丹杰:《清末文人眼中的粤剧表演生态——论威廉·斯坦顿的<中国戏本>》,中華戏曲,2018(02),265-280
3.《振飞曲谱》,上海昆剧团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南朝]《后汉书·李膺传》,范晔,北京:中华书局,2012.
5.何斓.《教化与审美——古代戏曲创作倾向之诠释》,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6.徐巧越,梦珂.《中国戏本》导论,戏曲与俗文学研究,2017(02)
7.王燕.《英国汉学家艾约瑟的中国戏曲英译研究》,《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21年5月。
8.钊君.《传播过程导向的“诠释性戏曲译介策略”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注 释
①William Stanton. The Chinese Drama,HongKong:Kelly&Walsh Ltd.,1899.
②徐巧越、周丹杰.清末文人眼中的粤剧表演生态——论威廉·斯坦顿的《中国戏本》[J].中华戏曲,2018,(02).
③徐巧越.《中国戏本》导论[J].戏曲与俗文学研究,2017,(02).
④感谢张玖青教授给我“The Chinese Drama”电子版。
⑤原文来自The Chinese Drama Preface(序言):The three plays and two poems in this little volume are reprinted, with slight alterations, from the China Review. The introductory account of Chinese theatrical affairs has never before appeared in print. But since it contains a fairly full description of the Chinese stage and everything connected with it, the author hopes that besides assisting the reader in thoroughly understanding the plays,it will prove instructive and entertaining.
⑥《振飛曲谱》,上海昆剧团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⑦[南朝]《后汉书·李膺传》,范晔,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⑧教化与审美——古代戏曲创作倾向之诠释,何斓,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