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玲萍
内容摘要:由于良好的时代文化语境、文学批评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媒介技术的发达等原因,作家访谈的异军突起已經构成了一种文学的新生态,但同时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困境。本文将以这些当代作家访谈著述和节目为对象,分析其现状,探讨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求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创新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中国当代作家访谈 创新发展
作家访谈是针对作家和其创作进行的访谈,采访者是文学批评家和媒体记者等。作家、作品、读者(采访者)三者的同时在场使得这些对话有着众多向度:作家的创作体验,读者的阅读感受,评论者的客观立场,这些都使访谈构成众声喧哗的对话世界。
一.中国当代作家访谈的现状与发展
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当代作家访谈,按访谈形式划分,可分为线下访谈和线上访谈;访谈内容以对话、补充的方式进行信息采访和理论研讨;研究现状与成果主要以相关评论文章或著作的方式呈现。
1.线下访谈:访谈录或对话录
线下访谈主要以访谈录或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一般是把采访者和作家面对面交流后的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刊出或结集成书。新媒体语境下,作家访谈录散见于各大报刊、杂志的数量增多,著述或汇编的结集出版也是同步增长。以访谈录命名的诸如周新民的《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陈平的《八○后作家访谈录》,陈骏涛编著的《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张英编著的《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曹斌著《群峰:昭通作家深度访谈录》,王逸人著《一见:中国文学访谈录》,界面文化著《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张春梅编著《新疆当代多民族作家访谈录》等。以对话录命名的诸如王尧、林建法主编《新人文对话录丛书》,胡野秋的《六零派文学对话录》,姜广平采写的《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徐怀谦著《智慧的星空——与思想者对话录》,傅小平著《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以及《王蒙谈话录》,《莫言对话新录》,《温暖的钟声(雷平阳对话录)》《谈话的泥沼》等。这些访谈录或对话录是从不同角度,围绕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和人生等主题,运用访谈或对话的形式,展示当代作家的创作历程和精神之旅的谈话实录。[1]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将不断发展与更新,为文学研究提供可读性的第一手资料,并描述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繁荣的轨迹。
2.线上访谈:电视(电话)访谈与网络访谈
就线上访谈而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访谈节目层出不穷,有《实话实说》《杨澜访谈录》《大家》《文化访谈录》《可凡倾听》《文心探访》《面对面》《艺术人生》《东方之子》《本土作家访谈》《朗读者》等。《杨澜访谈录》自2001年开播以来邀请过毕飞宇、陈忠实、王蒙、李敖、刘震云、余秋雨等作家,节目讲述作家成长故事、创作体会、人生感悟,将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作为节目的终极呈现;《可凡倾听》2003年播映以来在文化气质的定位上,通过对作家现状、回忆和未来设想的访谈,实现人生亮点回溯和心理对话,已访问过的作家有余光中、余秋雨、余华、贾平凹、宗璞等;《朗读者》是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采取“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2021年《朗读者第三季》更是借助新媒体升级,从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互动,节目整体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其中采访过的著名作家有刘慈欣、毕飞宇、阿来、曹文轩、贾平凹、麦家等。上述访谈节目,因其定位准确、制作精良、操作规范,更因其散发出的文化魅力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业内外广泛关注。
除去这些,新媒体时代网络资源的兴起还带来了网络访谈,这是建立在各大媒体客户端上的产物。主流网络媒体有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等作家访谈系列,商业门户的作家访谈栏目较突出的有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这些访谈栏目以中外作家专访、作家印象、文化热点对话等形式为主,包括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理论批评以及阅读、出版、评论等内容,关注当下的文学热点话题和作家作品。与传统访谈不同的是,网络访谈空间扩大、方便快捷、交互性强,但也面临着形式单一、宣传度不高、缺乏创新等困境。
3.访谈内容:信息采访及理论研讨
作家访谈内容的走向是信息采访及理论研讨。以陈忠实的相关访谈为例,2000年张英编著《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中陈忠实采访篇标题为《白鹿原上看风景》,访谈内容涉及陈忠实对当前长篇小说现状与创作的看法,对《白鹿原》中朱先生、田小娥、鹿子霖、白嘉轩人物形象塑造的解释等;2012年杨澜访谈录之陈忠实《两个人的<白鹿原>》,陈忠实表示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时最注重的是电影是否体现出白鹿原人的心理文化结构,是否反映出时代精神;2018年中国作家网《白鹿原是我的生活场——著名作家陈忠实访谈录》中,记者以信息采访的目的针对陈忠实的文学传统、《白鹿原》创作前因后果、茅盾文学奖的影响等展开对话; 2019年出版王逸人采访篇标题为《文学神圣——对话陈忠实》,采访以陈忠实散文集《接通地脉》为切入口,主要围绕创作缘由、过程 、人物原型、性描写、删减真相、电影改编等展开《白鹿原》的创作散谈。作家访谈往往在开头对受访作家进行一番介绍,甚至描述访谈环境,结尾通常也会做评论式总结,此结构使采访者以记者、作家、评论家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继而从作品链接到时代与社会,达到信息采访或理论研讨的目的,读者或观众也可处在客观角度阅读访谈内容。
4.研究现状:著作与评论
针对作家访谈的研究通常以著作或评论性文章的方式出现。著作一般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相应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和出版,代表性的有王尧执笔《新人文对话录》《批评的操练》《彼此的历史》等,发表重建了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理性、健康的对话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这套对话录丛书也是对话者的精神自叙;2013年出版的《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一书,是邵宁宁先后邀约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进行的系统深入的长篇访谈与对话。另一部分聚焦到访谈录和节目,对具体篇目、著作、节目进行评论分析。如针对苏州大学2003年出版的“新人文对话录”丛书,2004年第6期的《当代作家评论》刊载了《一次重回常识的谈话》《在叙述中穿越民间与历史》等评论性文章;针对《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程光炜教授发表了《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一文。对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的探讨有新疆大学张提的论文《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研究》,通过对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分析,归纳其发展过程、形式分类、特点优势、社会意义,且试图创新发展当下电视人物访谈节目[2];此外还有大量对作家访谈的研究成果以硕博学位论文的方式发表,在此从略。
二.中国当代作家访谈的问题与出路
新媒体的便捷性带来中国当代作家访谈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产生伴生性问题,分析其發展中的不足,从而寻求作家访谈良好的发展出路迫在眉睫。
1.真假难辨,价值不大。
新媒体发展快节奏,让作家们急于把自己推向市场,急于介绍给读者,没有充足的时间让自己得到沉淀,写出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九十年代以来,对于一部作品问世具有重要意义的出版环节的体制改革,对作家的写作也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畅销书的打造带来的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图书品种比例失衡、出书质量下降、‘平庸书’增多等现象出现。作品质量和访谈质量同时下降,结果是互相吹捧、互相应付或凭空杜撰,不可信还在于被访的作家常常不承认自己在访谈中说过的话,虚假的作家访谈录没有可读性也没有学术保存价值。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网络访谈节目遍地开花,硬伤也是“假”。访谈节目提前策划好的序幕、发展、高潮、尾声等完整性情节,对访谈内容的剪辑等都会破坏访谈的不可预知性,使谈话缺乏真实感。
2.缺乏创新,缺失或同质化。
作家访谈是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梳理访谈作家就会发现部分作家的访谈内容重复进行,浪费资源,另一部分作家的访谈缺失,不便研究。例如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采访不断,国内众多作家访谈节目对其进行了邀请。这种著名作家的重复性访谈,侧面反映出的是作家访谈的陈旧之困,有限的主题、资料来源让访谈节目自身定位缺乏创新力。另外,这种同质化不仅仅表现为对作家的刻板定位,也表现在访谈内容的重复,多数作家访谈立足于作家出身背景、情感生活、创作生涯、著名作品,或者是针对新作进行商业化宣传。此外,部分作家访谈的缺失,也导致文学研究中无法详尽地呈现作家的创作历程、审美追求、文学理想等,也无法留下今后可以重温与寻觅的文字记录。
3.人情化和商业化带来的批评失语。
在当代文坛上,作家们的作品常被拿来作为某种精深理论或者时髦的主义的一个论据甚或一条注解,有时候这理论和主义也并非批评家的意旨所在,而不过是一个话题。更可怕的问题是,碍于人情面子,大家都只说好话,隐恶扬善,把批评变成成小圈子里的互相吹捧,根本不会严酷地触及真正的问题;鉴于时间金钱,不深刻阅读作品就虚假吹捧,抑或联系展开作品研讨会。但真正严肃的批评必须是个性化的,认真负责的批评,作家的经历和思想乃是一份重要的材料,它能够提供多条路径去进入作家作品,可是我们已经太多地看到抛开具体作品的切实分析和探讨而自说自话的批评,这也是当代文坛喧哗与骚动的一面。
4.粘染现代传媒的弊病,掺入大量表演成分。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访谈节目快速发展,其中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高品质节目,但更多的是克隆现象严重,没有特色,缺乏创新,甚至走向娱乐与低俗。像白烨提出:“从找‘焦点’、造‘热点’的职业需要出发,把现象话题化,把事情事件化,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在引申之后趋向戏剧化,引向娱乐化。”[3]尤其是过度娱乐化,盲目追求观赏性,盲目追求眼球效应,聚焦于作家的隐私绯闻而不是作品与观点,缺乏理论的严谨和一定的深度。面对此种困境,新媒体时代转变采访方式,创新采访技巧,提升访谈节目的吸引力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鉴于这种情形,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在访谈和传播方式上应转变思维,积极创新,“全媒体”拓展新视角。
1.作家访谈不能功利化。
作家访谈就应该是真实且有价值的。《巴黎评论》之所以取得市场,赢得读者,是因为每次访谈从预备到实操,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配合作家的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且往往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趣事,令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之一”,可以说它呈现出了文学的在场。[4]因而文艺工作者要树立精品意识、经典意识,坐得住“冷板凳”,潜心于创作、创新,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2.拿出批评家的态度。
作家和批评家是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关系。文学批评中有句老话叫“知人论世”,就是说立足文本细度,参照“人”与“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合理性与审美性。这就要求访谈者要先做很多功课,比如阅读被访谈者的书籍、了解被访谈者的背景,同时发现被访谈者在他所擅长的领域的优点和不足,而不是互相吹捧式的批评。评论家李建军认为:“真正的批评是一种对话甚至对抗性的行为。它以为敌的方式为友。它借怀疑之手推开认同之门。因此,真正的批评更容易招致误解甚至敌意,而不是赢得掌声和鲜花。”[5]当下的作家访谈要想建构新的批评秩序,建立起美誉度和权威度,就应该建构一种自由、丰富、饱含良知与责任感的深层次“对话关系”。
3.做有意义、创新化的访谈。
专业的访谈更加接近文学纯粹的本质,从文学的内在和外部对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些认真、严肃的谈话中间,读者了解到作家们的思想与生活,了解到作家创作小说的奥妙,把握当前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从而在阅读与思考的瞬间感受人性的真诚与微妙。因而对当代作家进行系统分类,按地域、流派、年代、性别等统一的标准进行细致分类,对访谈内容进行统一和特殊相结合的方式提前规划,然后再着手联系访谈,以期实现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和全面性。[6]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譬如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访谈、传播,加强弹幕、连线等互动参与;搭建“两微一端”民间文学的专属平台形成报网互动和网网互动;利用kindle等电子书、校园广播等进行传播。总之,作家访谈必须不断创新,形成鲜明的特色,精准受众定位,不断地提升质量、扩大知名度。
4.坚守社会责任和媒体使命。
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影响性,中国当代作家访谈要主动搭载新媒力量,讲好中国作家故事。当代作家的成长故事、创作历程和精神境界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模板,对于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部声情并茂、不可多得的好教材。[6]在访谈中,严把各项关卡,做到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杜绝负面因素,宣传作家正能量,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保持高格调、高品位,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应该时刻担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社会责任。
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关注当下的文学热点和作家作品,了解作家的文缘与理想,细述中国文学新时期发展与繁荣的轨迹,因而很有发展性。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将不断发展与更新,也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处于变化中,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应是持久和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郑瑞萍.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1):197-198.
[2]张提.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研究[D]. 新疆大学,2013:51-53.
[3]白烨.文学批评的新境遇与新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009(8):5-10.
[4]中国作家网.从《巴黎评论·诗人访谈》谈“写诗”这门手艺[D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1231/c403994
-31530321.html,2019-12-31.
[5]赵晓芳.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1-54.
[6]李飞,辛志凤.口述与书写间的对话——作家口述史研究综述[J].民族艺林,2013(1):32-35.
[7]张弛.访谈节目的社会功能[J].新闻窗,2009(02):56-57.
基金项目:2020年度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科研项目《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现当代作家访谈的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KYSK2020005)。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