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探究

2022-06-30 02:46景晨雪
民族文汇 2022年36期
关键词:跨学科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景晨雪

摘 要:新课改以来,历史教学不再止步于教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承担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利用跨学科的手段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构建相对连贯的历史脉络,渗透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逐步加深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社会构成联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达到读史明智,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初中生学习的学科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科之间则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其它学科领域,根据需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因此,历史教师绝不可以孤立讲授历史知识, 更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上去感知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寻求 历史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更为全面的理解历史事实

一、语文学科互动下的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

历史与语文同属文科范畴,两者相互交叉又本质不同。因此利用语文与历史学科交叉的部分,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有效的历史教学。首先,语文作为主要科目,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相应的对于语文内容更为熟悉和敏感,其次语文是一门锻炼理解和阅读能力的学科,而这种能力也同样是历史学科所需要的,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共同之处,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历史学习来讲是如虎添翼,很多学生历史学习的问题就在于语文功底不过关。再次,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历史内容有重合的部分,只是学习的角度不同。语文的古诗、名著、名人以及作品,都在历史中或多或少可以涉及,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基于初中学生的学情与能力,与语文学科的内容进行联系互动,从而加强学生的历史理解,提高依据史料解读分析历史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把初中语文“《论语》十则”的知识融入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联系初一语文教材说出“《论语》十则”的作者、主要观点和内容、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等内容,然后分析“《论语》十则”的内容和观点,让学生分析作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如何对其评价,等等。通过这样教学,学生能够联系历史教材中关于“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与教育的内化与升华。再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时,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而鲁迅也是初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文学家,他的《朝花夕拾》、《故乡》等都是中学生课内或课外阅读书目,那么历史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正好從语文和历史的角度让学生重新整合知识,针对鲁迅作品中的时代性和思想性进行探究和比较,一方面学生容易共情,让历史人物更贴进学生,另一方面,让学生立体、丰满的了解这一段历史,从而达到历史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要求。

例如,历史教师可以设计一趟活动课,与语文教师一起联动教学。在《史记》与《竹书纪年》的辩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并有序组织辩论赛秩序。其中,正方辩手借用文学大家鲁迅学者的观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据理力争,并且正方辩手通过列举高三语文选修课本中选取《史记》片段来例证。辩论赛结束后,历史与语文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多元化、鼓励性评价,各科教师从专业背景出发,客观评价学生的闪光点,并委婉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从多层面、高学科素养角度审视自我、提升自我。

二、地理学科互动下的时空观念

我国自古就有“史地一家”之说。历史的根本属性是时间, 地理的根本属性是空间, 两者都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密不可分。恩格斯曾说:“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离开了时间的存在和离开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学习历史时, 必须要了解史实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例如, 为什么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大河流域? 为什么中国古代种桑织绸非常发达的北方, 早已成了“ 昨日黄花”?很明显, 对这些历史问题的解释, 是离不开位置、地点、自然环境等地理因素的。而初中生面对复杂繁多的历史事件,如果缺乏地理认知和时空观念,则容易将历史碎片化,无法形成完整体系和脉络。

第一,利用历史地图渗透时空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科学发挥历史地图的直观性作用,将远离学生生活实践的历史内容,将一些抽象化的历史知识,将一些复杂的历史脉络等展现在历史地图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与认知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地图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地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绘制地图路线,增加动手能力,使学生对历史的时空观念理解更为清晰明了,将历史的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讲到秋收起义受挫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地图和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标出长沙、井冈山、三湾等地方,观察地形和地理位置,并结合文字史料讲解如果一意孤行进攻长沙,我军会损失惨重,而转战井冈山地区,则可以结合地形,让学生轻易分辨出井冈山的优势,比如山高林密、敌人力量薄弱等,此时,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相互融合,既渗透了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又融合了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直观,并且更深入。

第二,教师可以依托于历史地图来强化学科融合。初中历史涉及地名、地图等要素,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地名相应变化,地图范围也相应扩大。比如省份的沿革,地名的变化,就近取材,指导学生探究家乡或居住地的地理特征及历史沿革,从而将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例如,讲解《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立体地图和平面地图,从地图入手,生动讲解新航路路线,顺势讲解殖民地外扩、变迁等知识点,最后回归到资本主义市场拓展这一核心知识点。在此期间,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活动课情境,自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活动课中,学生有机会发表自我观点,并提出相关问题,这既能锻炼学生质疑精神,又能够运用地理和历史知识联系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这对日后初中生学习基础巩固有促进作用。

第三、通过组织地理和历史类的探究活动来强化学科融合。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知识穿越时间保留到现在。教师在正常教授历史知识之外,还可以组织很多与历史和地理都相关的探究类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学习,同时又更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和地理两门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比如在寒假或者暑假期间,歷史教师与地理教师一起协作,布置一项任务:考察家乡的地名沿革和行政区划的变化,以及家乡的水文情况和人文变迁。在调查期间,学生不仅需要查找关于家乡的历朝历代的历史沿革和治理情况,还需要掌握和调查家乡的地质、水源、耕地、土壤等地理信息,最后形成一篇调查报告。经过学科综合的训练,相信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历史所要求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还能熟练掌握地理的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古今联系下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历史是遥远的,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历史又是贴近的,我们当下正在创造的就是一个个新的历史,历史正在发生,从不曾死去。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就存在学生与历史无法贴近的问题,过去的人类历史与中国历史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讲,吸引力可能不如楼下超市的零食,一部分学生因历史太过遥远而无法产生理解与共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书本历史对现实社会毫无用处。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古今联系不够紧密,将历史纸片化,碎片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共鸣。故在现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一个鲜活的历史,一个有人情味的历史,一个可以与之共情的历史。

对此问题,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仔细研读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还要认真备学生,备家乡的历史。第一是备学生的生活状态,家乡风俗,或者兴趣爱好,朋友家人等哪些与教学内容有关联,并记录保存下来。第二是备所在地区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典故成语,甚至道路名称。比如苏州有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如今是运河风景区,这点就可以与七年级下册的隋朝大运河联系起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探访,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历史突然与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历史,爱上历史。

另一个案例是,苏州的历史名人有很多,如伍子胥与胥口镇的联系,蒯祥与明故宫的建造,这些人物或建筑都是历史课本中涉及到的知识,如果仅简单说明故宫的建筑风格,学生不一定会产生共鸣或印象,但是如果向学生介绍吴中区附近坐落着一个蒯祥博物馆,而这个人物则与明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激起学生兴趣,拉近故宫与他们的距离,历史教学才可能达到一个更为有效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强化家国情怀的渗透。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利用学生身边能接触到的东西,使之产生与历史的联系。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宋代的科技与交通》中,讲到印刷术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手中的课本是如何印刷出来的,从而引出古时的活字印刷,降到指南针和火药,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树冠,烟花等现在常见的事物,形成认知网络,学生以后再次看到书本或火药,很自然会联系到四大发明,同时再与现代网络的新四大发明相结合,让学生感知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用这一种方式来激发学生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信心,有历史积淀的中国人。

四、小结

初中历史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并不复杂,我们需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历史知识,达到知史论史的层面。但是要做到有效教学,并渗透历史核心素养,还是需要教师不断钻研,勤于实践。同时,随着中考和高考形势的变化,对初中教师的要求不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很多学生出现升至高中后历史学习的不适应。所以跨学科融合在有效落实核心素养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初高中衔接的过程中。故在新形势下,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需要从多个学科知识中找到联系,融和多学科视角进行教学。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中汲取营养,逐步渗透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仅教授书面化、冷冰冰的历史,而忽视人文关怀。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需要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现实联系,教师可以多从生活细节处入手,尽可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来打造一个有立体、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高效历史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掌握分析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方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切实落地。

参考文献

[1]姚风华:初中历史文化课的多师同堂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名师在线,2018(03):25- 26

[2]李雅: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实践[J].华夏教师,2020.(06):70-71

[3]罗红伟:基于时空观念培养的初中历史地图教学——以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实践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02).12-14

[4]赵莹莹:初中历史跨学科活动探究课的“魂”与“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9).11-12

[5]富岩:初中历史教学跨学科整合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9.(19).85-86

猜你喜欢
跨学科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