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芹
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幼儿园大班额环境已经成为趋势,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户外探究活动是教育者所面临的问题。课改背景下,户外探究活动不仅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其身体素养的重要方式,广受各界关注。
一、幼儿园实施户外探究活动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身体素质
在幼儿园教育中开设户外探究活动的首要之义即為强身健体,提高幼儿身体素养。由于年龄尚小,幼儿极容易生病,诸如感冒、发烧。通过设置安排一系列合理的户外探究活动,能让幼儿动起来,逐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抗病力。同时一些有趣的户外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被动变为主动,高效达成改善身体素养的幼儿教学目标。
(二)培养综合能力
在参加户外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不可避免地要开展合作交流,因此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这就达到了幼儿参与户外探究活动的最佳效果,在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交流协作的健康心理。
(三)锻炼自适应性
在户外探究活动中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能锻炼幼儿的应对能力和对突变环境的适应性,面对挑战和挫折及时调整,并提出应对策略,培养幼儿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力。
(四)发展探究能力
开展丰富的户外探究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过程的机会,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到新的学习活动,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二、幼儿园大班额环境下户外探究活动的开展现状
在城镇化条件下,幼儿园班额迅速增长,一些教育问题随之出现,关于户外探究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幼儿人数过多,教师无法安心地放任其自由活动。幼儿的行为能力不受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磕碰跌撞等身体损伤。现阶段对这方面问题,幼儿园多是划分出活动区域,规定外出活动时间,此举可有效降低身体伤害,但是同时导致幼儿并不能尽兴地进行户外探究活动。大班额环境下另一问题也层出不穷,幼儿间互相追逐打闹,极易造成矛盾升级,由此演变为小范围的“大打出手”,而教师由于精力匮乏,可能未能及时制止调解,这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很不利。对园方来说,幼儿越多,户外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具、场地等均处于匮乏状态,他们无法进行安全有效的户外探究活动,这一问题急需解决。同样,教师开展的户外探究活动部分流于形式,缺少核心内容,因此对幼儿失去了吸引力,参与积极性降低,因此教师要提高活动的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改善这一问题。
三、幼儿园大班额环境下开展户外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创建丰富多样的农村生态园
如今许多幼儿园建设在乡村或偏远城镇,以满足临近家庭和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需求。园方可以借势在园中建设小的农村生态园,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便可由此开始。从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探寻其发展规律,根据特征逐步辨别多种生物等,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发展感性思维。例如,在园中可以种植松树、榕树等,幼儿可以直接观察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引导幼儿种植青菜、丝瓜、萝卜、西红柿等蔬菜;饲养兔子、乌龟、蝴蝶等无攻击性小动物,使幼儿对动物习性和变化有直接了解;除此之外,在园中也可以设立沙园、水园等,划分出幼儿的专属活动区域等。多样丰富的生态园为幼儿提供了活动空间,同时激发其探知欲,益于成长发展的感性建设。
(二)设置契合具体的探究预案
在进行户外探究活动时,要事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活动预案,包括探究目的、内容以及流程等。仍以生态园为例,可以将幼儿分成多组,每组设置不同的探究任务。春秋两季温度适宜,万物容易存活,一组幼儿关注韭菜、丝瓜等的生长过程,另一组可以观察蚯蚓、蚕和小鸡等的阶段性变化,通过诸如此类的探究方式,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初步感知,达到户外探究的教育目的。
(三)激发积极昂扬的活动兴趣
开展户外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只有幼儿真正喜欢上探究活动,户外探究活动教育才能顺利开展下去。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幼儿行为完全自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尽量不要约束其行为。由于年龄特性,幼儿好动爱玩,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探究,不可轻易阻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平日的游戏互动中,幼儿可以开创新的玩法和规则,公平即可。以“粘泡泡糖”游戏为例,所有的幼儿围成一个圆圈,边拍手边说:“粘泡泡糖,粘泡泡糖。”幼儿问:“粘哪里?”教师说:“粘肩膀。”幼儿马上两人一组互相碰肩膀,幼儿对互相碰撞的部位可以进行更改,不断进行游戏创新。然后,幼儿在进行户外探究活动时,教师要紧紧跟随。对他们来说,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熟悉、亲切的人,教师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其中,幼儿可以感觉到教师是关注自己的,并且能全情投入活动,如此一来参与户外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最后,在选择具体的探究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决定。如在观察小动物的生长变化时,可以选择小兔子作为观察对象,兔子性情温顺,不易伤人,可以保证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建设立体长效的活动区域
多数探究活动都会维持在一个时间段内,这就要求园方建立活动区域,保证活动持续进行。可以从以下几点达到要求:首先,园方要确保活动区域的安全。幼儿并不具备执行复杂行为的能力,作为园方应尽全力消除各处隐患:地面凹凸不平之处、运动机械器材尖锐之处以及低结构材料卫生问题等,为幼儿活动提供一个全方面安全的环境。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园方要及时消除,以确保幼儿的安全。其次,打造户外探究活动长效机制,园方安排幼儿每天至少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探究活动时间。将活动时间纳入教师考核机制,周评或月评,以确保教师能切实引领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再者可以建立家园共育机制,通过现代化通信软件,如微信、QQ等,双方可以实时更新幼儿的户外探究状态,教师可以和家长及时沟通,关于户外探究活动商讨方法策略,密切关注幼儿的发展状况。
(五)观察细致多面的行为特征
在幼儿园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在进行户外探究活动时,教师需密切关注每个幼儿的动向,以此判断幼儿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引导。若幼儿有异常行为出现,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教导疏通。在户外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着重观察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着重观察幼儿在整个户外探究活动中是否具备独立自主性。独立自主性是新阶段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教育目标,教师要从小培养和引导幼儿逐步形成自我认知,具备独立自主活动的能力。以园中的植物为例,教师要观察幼儿是否能独立选择对象,能否独立确定活动区域,若幼儿不能做出独立判断,教师要加以引导,促使幼儿对户外探究活动产生兴趣。
第二: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行为状态是否积极向上。在探究过程中,幼儿的行为可以反映其心理状态,若积极性不够高,教师要考虑当前的探究内容是否符合幼儿发展规律,以此确定其是否能达到预期。例如,小班幼儿认知水平较低,安排“观察园内榕树的发展过程”之类的探究内容并不合适,而大幼儿将此作为活动内容较为合适。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行为状态和年龄特征来确定探究内容的恰当性,给予及时调整。
第三:教师要观察幼儿能否遵守活动规则。在大班额背景下,幼儿人数过多,教师缺乏看管精力,不能时时刻刻紧盯每个幼儿。因此在进行探究活动前,要制定一系列规则。比如,不能争抢打闹、听铃声按时回教室、不得随意损害公物等,引导幼儿有秩序地参与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遵循活动规则,判断其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守约精神。
(六)提供合理高效的探究条件
在幼儿园大班额背景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活动场地和材料缺乏,因此园方要立即扩充场地和补充材料。例如,构建安全立体的游戏区域、种植足够带有铭牌的树木、规划足够面积的种植基地以及投放多种友好的小动物,以供幼儿进行户外探究活动。
(七)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良好的户外游戏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园方可以借助这一特点,为幼儿创造一个活泼立体的探索空间。
第一:户外环境多元化。立体丰富的外部环境可以满足幼儿不同阶段的探索需求:“种植饲养区”以动植物为主,引导幼儿关注自然万物的四季变化,并将其联系起来;“户外沙水区”投放了大量玩具,幼儿可以在此进行动手创造,建沟渠、造房子、挖河道、堆沙堡等,一块沙区就可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协作沟通能力也在增强;“声音探索区”则是围绕幼儿对声音的来源和发展而建设,在此幼儿可以感受到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满足他们的五官感知。
第二:隐秘区域建设。幼儿好动,一览无遗的环境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而隐秘区域的建设则更会吸引幼儿的兴趣。一些未知和陌生的事物在幼儿眼中充满了神秘色彩,吸引其前去探索。因此教师可以动手建设一些较为私密的探究环境,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在园内利用材料和废旧轮胎建设一个微小的生物环境,苔藓、昆虫、植物等均围绕此而生,引导幼儿去发现小昆虫,观察环境和植物的生存关系,充满野趣;也可以搭建帐篷、小木屋等游戏空间,幼儿可以在其中玩耍和探索。在建设隐秘环境时,需要根据园内实际情况和幼儿创设,并进行及时调整,让环境和幼儿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其生长发展的需要。
(八)富有情感合理的心理支持
基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这一阶段他们需要教师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行为,支持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让每个个体都能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一:对幼儿的能力给予肯定。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幼儿能提出一些特殊的看法和见解,并且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沟通协调能力,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多观察他们稚嫩的语言,培养激发他们的探索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二: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在户外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放手,主要是指两方面:让幼儿参与户外环境的创设,给予他们尝试、质疑和验证的时机;放手让幼儿完全自主地体验探究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获得丰富立体的感知体验,加深探究过程。在一定的活动空间内,幼儿可以充分建构讨论新的经验和玩法,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让其自由愉悦地成长。
(九)保证持续维稳的过程支持
第一:充分感知整个探究过程。在大班额背景下,幼儿外出进行户外探究活动时,地上的松果、蚂蚁吸引起中班幼儿的注意力:“它们是从哪儿来的?”教师提醒他们四处找找,果然发现松果是从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掉下来的,蚂蚁是从附近的一个洞里爬出来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大树的形态特征和蚂蚁的移动特点,然后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我眼中的松树”“蚂蚁的迁移”写生会。在展示作品时,幼儿可以发现每个人眼中的松树形态都是不同的,而他们眼中蚂蚁的迁移轨迹也不完全一样。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让我猜猜你在哪”的游戏活动,根据作品分别寻找幼儿所观察的位置。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幼儿充满了兴趣,好奇心大发,在观察和绘画的过程中,建立对松树形态和蚂蚁迁移的初步认知,获得成就感,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思维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在秋季的“摘柿子”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进行讨论“如何才能摘到柿子?”将自己的所看所想用简单易懂的笔画描绘出来。有的幼儿画了一架梯子,认为可以架梯子爬树上去摘;有的幼儿画着一个人抱着树干,认为可以晃树干摇下来;有的幼儿画了一把剪子,说可以在长长的积木上捆绑剪刀来剪……幼儿在自身原有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猜想,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过程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形成了新的知识与经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兒园大班额环境下户外探究活动的进行,可以促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强身健体,提高防御能力,也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极为重要。园方要为幼儿提供适宜合理的探究条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支持他们的探究想法,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切实让户外探究活动转变为有意义的幼儿教育方式。
注:本文为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二期“个人课题”“大班幼儿户外探究区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市规划个十二字第Ip0969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