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清珍
在以往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生活化理念的缺乏有效的关注和重视,致使幼儿科学活动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实践教学层面,并未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在日常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和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有效教学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知识探究,为幼儿良好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生活化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一、生活化理念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融合意义
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启蒙阶段,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而言,科学活动在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世界、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有非常大的帮助。幼儿园科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同时通过充满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吸引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为幼儿创造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将生活化教育理念和幼儿园科学活动进行充分的融合,不仅可以拉近幼儿园科学活动之间的距离,同时更能从生活化角度出发,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较小,所以,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合理选择科学活动形式,保证科学活动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避免因科学活动过于形式化或过于复杂化而让幼儿感到吃力或产生压力,影响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喜好。生活化理念则能很好地贴合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元素、生活场景等为切入点引入科学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活动场景,将原本抽象、晦涩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并充满趣味性,让幼儿在熟悉的、有趣味性的科学活动中对科学知识产生初步的感知,并在无形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另外,以生活化元素为切入点,更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规律,可以很好地拉近幼儿和科学活动间的距离,并且可以为幼儿教师组织、开展科学活动提供更丰富的途径和思路。在实践教学应用过程中,生活化理念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融合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丰富科学活动的形式。将生活化的教育元素融入幼儿园科学活动,能改变传统单一形式的科学活动形式,在多样化的生活教育元素资源中拓展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及实际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合理调整科学活动的开展形式及活动内容,满足幼儿个性化的科学活动需求,促使科学活动真正能服务于幼儿的学习成长发展。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应立足于幼儿的认知能力,依托幼儿熟悉的生活元素组织科学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化科学活动帮助幼儿感知科学的神奇和魅力,促使幼儿对科学知识产生初步认知及好感,逐步在幼儿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从而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有助于拉近幼儿与科学活动之间的距离,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对幼儿来说,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会直接决定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科学活动,就是立足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以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元素、场景、物品等创设科学活动,在丰富幼儿科学活动形式的同时,为幼儿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创设更多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简单了解。所以,在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时,教师必须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幼儿所熟悉资源作为科学活动的切入点,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活动。
三是有助于改善传统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不足。随着现代化教育思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也随之不断提升,对其教学要求及标准也产生了明显改变。故而,在组织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成长发展需求,以贴幼儿实际的方式开展幼儿教学活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幼儿熟知的生活资源、生活事件等方式对科学活动内容进行呈现,从而在科学活动和生活实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自然而然地完成幼儿园科学活动,保证科学活动的开展效果。
二、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策略
(一)引入生活化元素,创设科学探究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幼儿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启蒙阶段,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幼儿的智力和学习思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激活和发展,且自我管理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好奇心重、贪玩爱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特征,如果幼儿园科学活动缺乏趣味、缺乏吸引力,那么自然会降低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甚至会出现幼儿各玩各的的现象,这也就达不到科学活动开展的效果。但如果教师过于严格地要求幼儿,或只是按部就班地告知幼儿科学活动各个环节应该如何操作,然后告诉幼儿科学活动的结论,这样过于刻板的活动形式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实际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进行科学活动设计时,巧妙地融入幼儿熟悉的生活实际,以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开展需求为依据,创设合适的科学探究环境,以充分提升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参与兴趣,保证全体幼儿都能积极参与科学活动。
例如,在幼儿园教室布置时,教师可以将有生活中常见科学现象的海报张贴到活动室的墙面上,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在幼儿园教室内设置科学活动区,将丰富、多样的生活化材料投放到该区域,以增加幼儿日常生活中对各种科学现象的了解,激发其探究欲望,为幼儿观察、探究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创设良好的条件,促使幼儿能在熟悉的生活材料中获得科学知识,提升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参与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以幼儿的科学素养。再如,在为幼儿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觉得乌鸦这种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喝到水呢?”此时有的幼儿说:“可以,因为石头沉下去,瓶子里的水就会浮上来,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也有幼儿说:“这种方法是不对的,石头放到瓶子里后,会挡到水,所以乌鸦喝不到水。”在幼儿给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应注意不能直接告诉幼儿正确答案是什么,而是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生活材料,如矿泉水瓶子、小石子、水,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幼儿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小石子投入到装了一半水的矿泉水瓶中后,水会不会升高,证实一下乌鸦的方法是不是真的能喝到水。这样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幼儿对这一问题实际结果有很强的探究欲望,故而都能积极参与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寻求结果。这样借助生活化的元素开展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让抽象的科学探究活动变得充满趣味性,并且可以讓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积极帮助;此外,通过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并进行探究实践,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与探索意识,对幼儿成长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帮助。
(二)融入生活化内容,活动材料接近生活,挖掘幼儿科学探究潜能
在幼儿科学科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立足于日常幼儿生活学习经验,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科学活动的学习经验,从而在生活中所熟悉和喜欢的事物引导下构建积极愉悦的学习态度,真正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探究“哈哈镜”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幼儿用午餐时,引导幼儿将吃饭用的钢勺子放到自己面前,并让幼儿观察一下在勺子上可以看到什么?幼儿在拿起勺子观察时就会发现,从勺子上可以看到自己,此时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可以在勺子上看到自己,此时教师可以再引导幼儿观察一下,勺子上的自己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教师的追问,幼儿会发现勺子中的自己和平时中镜子中的自己有些不同。这样,在后续上课时,教师可以再引导幼儿观察“哈哈镜”,从而渗透“哈哈镜”的原理,加深幼儿对这一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认识镜子的平面反射成像”这一科学活动中,教师则可以鼓励幼儿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小镜子,然后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镜子的形状特点,并利用不同图片进行反射成像,然后引导幼儿对镜子中呈现的左右颠倒的趣味现象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带到户外,让幼儿感受阳光在镜子中的反射现象。再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花花草草和小动物,很多幼儿对花草及小动物都比较感兴趣,而且很多家庭也会养一些花草植物,或小动物,可以说它们是幼儿生活中非常亲密的伙伴。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熟悉的植物花草作为活动素材,在幼儿园内专门设立相关的活動区,以供科学活动使用。
比如,可以在幼儿园的活动区中种植花草,让幼儿观察不同时期花草的生长情况;不同花草生长期间的不同等;也可以在活动区饲养小兔子、小鸡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情况,如小鸡和小兔子分别有几条腿,小鸡和小兔子吃的食物有什么不一样,小兔子喜欢吃什么,小鸡喜欢吃什么等,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这样通过在科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化内容,并借助接近生活的活动材料开展科学活动,既符合幼儿实际学习成长的需要,也能从生活化角度出发指引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活动,进而可保证科学活动既源于生活内容,又能服务于幼儿实际生活。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多样化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改变和完善,幼儿教育的方法方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科学体验,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过程。因此,想要有效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实现科学活动教育目标,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时充分挖掘生活化元素、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幼儿在贴近生活的学习情景中主动观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从而逐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挖掘幼儿的科学潜能及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开展“灯亮了”这一科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创建舞台情境,在教室内为幼儿搭建表演舞台,然后指导幼儿动手进行舞台灯光布置,在幼儿动手操作过程中为其渗透“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促使幼儿充分了解灯泡亮起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灯泡、电池、电线),并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判断“电池是否有电”“如何测试灯泡是不是好的”等科学知识,将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效融合,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显著提升科学活动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工具、设备等开展科学活动。比如,我园大班教师利用幼儿园的园树——凤凰树,引导幼儿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幼儿观察探究凤凰树的树干年轮、树叶、树冠、果实、花等,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效果。总之,通过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活动情境,不仅可以促使幼儿走进生活,充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与问题,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进行问题思考与探究,从而达到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效果。
三、结语
对幼儿园科学活动实践而言,生活化理念的融入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科学活动教学的途径,也为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从生活教育理念出发,融入各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和教学资源,在寓教于乐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意识及探究能力,为幼儿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注:本文为丰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课题“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下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Pzjk21-152)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