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长春现代农业城建设关键环节

2022-06-30 22:10常新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春市科技创新

摘要:长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农业强市,建设现代农业城,是立足新发展理念,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发展新引擎的重大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城建设,需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关键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强化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供给水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大力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夯实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增强产业竞争力,在“双循环”中不断扩大长春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长春市;现代农业城;科技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2.02.012

打造农业强市,建设现代农业城,是长春市结合长春发展实际,立足新发展理念,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发展新引擎的重大战略,是贯彻吉林省委“一主六双”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认真分析有利条件和差距短板,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才能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城建设取得新进展,迈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步伐。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奋发有为推进现代农业城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城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省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省“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近年来,在吉林视察时均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吉林处于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队,要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要“保护好黑土地”,“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这为长春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春市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城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载体。长春作为产粮大市,要扛起“国之大者”的使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就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快现代农业城建设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发生深刻演变,疫情、极端天气、地缘纷争等因素导致粮食供应链不稳。

从长春市实际看,粮食产量不断创出新高,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近年来地租、种子、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轮番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种植户利润空间,粮食稳产高产任务依然较重。因此,农业工作对长春市来说仍然极端重要,必须牢牢抓在手上,须臾不可放松。作为粮食主产区,必须担当作为,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真正实现中国人民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吉林粮、长春粮。

加快现代农业城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长春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怎样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突破、怎样才能在省委提出的“打造新农业”中起到排头作用、怎样才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怎样才能“打好种业翻身仗”“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怎样才能把长春市打造成东北农业创新高地,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而加快“现代农业城建设”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通过现代农业城建设可以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现代农业城建设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创新路径

党中央提出,“十四五”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实现新突破。东北主要城市中,只有长春市具备“工业强市”和“农业强市”双重资源、双重优势。立足工业基础,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实现工业和农业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两大主业”产业共振,可以探索一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创新路径,为其它城市提供借鉴,打造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长春模式”“长春样板”。

二、推进现代农业城建设的有利条件

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长春市粮食产量稳步提升。2021年产量和增量均居全省首位,榆树、农安、公主岭稳居全国产量大县前三名。榆树市成为首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

生产体系加速完善。2018年前,共建高标准农田91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2019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76.2万亩;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70.9万亩;2021年,长春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是119.13万亩,其中黑土地保护项目50.3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68.72万亩;2022年,全市计划完成推广保护地耕作1124萬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9万亩。

农机化水平快速提升

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104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6.6万台,配套机具56.4万台(套)。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750万亩。

经营活力更加充沛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培育壮大并取得新突破。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2.4321万个,新增市级示范社375家,省级百强社37家,示范家庭农场236个,土地规模经营达56%。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5户,其中国家级18户、省级144户、市级173户,皓月、华正、德大、博瑞等4户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列。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工作对农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以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长春市农科院为依托,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成并不断发挥作用。公主岭现代种业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38698C84-FB71-4D14-9709-9E53DE65E42C

双创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长春市双阳区和九台区获得“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称号。长春国信科技公司被评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德翔集团、荣发公司、奢爱农业公司获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陈家店村、东鳌鹿业、晟华合作社等6家单位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三、推进现代农业城建设的困难和挑战

黑土地保护亟待加强

长春市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黑土逐渐“变硬、变瘦、变薄”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药使用过量、有质含量下降等问题依然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方面达不到技术标准,加上常年缺乏维护和管护,许多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粮食生产带来许多隐患。

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尚未形成

二三产业产值规模明显偏小,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处于较低水平。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没有得到提高,品牌效应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全国农业龙头企业百强中长春市只有皓月榜上有名,和长春市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脱节

科技成果转化较难,每年也都有大量的国家、省、市主推技术,有些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科技资源较为分散,农业创新企业较少,突破性创新成果不多。

数字化转型刚刚起步

农业数字化转型处于初级阶段,政策支撑体系尚未建立。数据资源整合乏力,应用场景缺乏深度。数字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各类数字化人才短缺,相关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备。

专业化人才缺乏

乡镇空心化和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许多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中基本形成以“中坚农民”+老年人的社会结构。从农村到城市读书的年轻人很少回到农村,即使正规农学院毕业生也设法到大城市就业。尽管近年来粮价稳中有升,但种粮成本居高不下,农业对农民的吸引力不断衰减,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领军带头人尤其缺乏。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新技术、新品种无法得到有效示范和推广。

种业整体实力不强

育种企业多而不优、散而不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较弱。缺乏“育繁推”一体化龙头公司,只有鸿翔种业玉米种子销量进入全国前列。研发投入不足,育种进程缺乏良性循环,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研究不够。关键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前沿相比,育种技术研发应用处于跟跑阶段。

四、牢牢把握加快现代农业城建设关键环节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强化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供给水平

首先,要加强黑土地保护。一是坚决落实国家、省、市黑土地保护条例,真正把黑土地保护摆到“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二是结合长春市地质、地貌、地段,在推广“梨树模式”的同时,采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提供多条技术路线供广大农民选择。三是深入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利用中科院系统的科技资源、科技力量解决一批长期困扰的技术难题。四是建立健全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机制,动员吸引种粮大户和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五是对已建的高标准农田和各类农业设施加强管护。明确县市、乡镇和村民的责任、技术标准、资金来源、使用办法,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发挥长久作用。六是出台《长春市农田建设管理条例》,通过法律法规完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强化耕地保护法治保障。

其次,要推动种业发展提档升级。一是出台《长春市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公主岭种业创新产业园为核心,学习海南、四川、甘肃等地的经验做法,把长春市打造成东北地区种业高地。二是努力打造菌物种业原创地。充分利用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的影响力和团队力量,创办国家级菌物种业中心,突破一系列食药用菌产业核心技术,增强种业创新中的“长春力量”。三是依托吉林农大、吉林农科院、长春农科院等本土科研团队,联合中科院、中化等国家级科技力量,加强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选种等前沿领域研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系”新品种。四是支持鸿翔种业、吉农高新等企业做强做大,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型、成长型种子企业,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再次,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推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扩大补贴范围,提高粮食种植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补贴,增加绿色防治、保护性耕地、土壤改良等技术补贴。二是出台类似“医药集采”模式的相关措施,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组织各类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经营商参与,减少农民支出,降低种粮成本。三是衔接落实“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快推进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提高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农产品价格波动时的抗风险能力。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大力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

首先,应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一是建立健全长春市推广“主推技术”机制,结合国家、吉林省公布的“主推技术”,每年由长春市农科院公布本年度长春市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并由农科院组织相关专家宣讲和推介。二是加强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建设,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机衔接。三是出台“长春市农业数字化发展规划”,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谋划实施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尤其要加快农业大数据平台、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电商直播基地、跨境电商园区、物流快递园区等硬件载体建设。四是组织有条件的县(市)积极参与农业部的“国家数字农产品流通创新中心”、科技部的“粮食丰产增效技术创新”以及“智能农技装备”等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五是依托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农业未来技术学院,开展未来生产技术研究,争取在植物工厂、细胞工厂、生物智造等方面有所突破。38698C84-FB71-4D14-9709-9E53DE65E42C

其次,应增强科技投入强度。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更优先发展投入机制,将农业科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投入强度不低于国家科技投入强度。二是整合现有各类各级涉农资金,向“科技创新项目”倾斜,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实行稳定性投入。三是成立长春农业科技创新基金,以政府出资为主,吸引国内外各类农业投资机构、农业投资基金来长落户,提高农业科研市场化程度,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四是鼓励和支持各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

再次,应扩充、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实施“公费农科生”政策,学习山东、山西、四川等省的经验做法,借鉴“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加强新农科建设,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为长春市定向培养农村所需各类技术人才。同时,明确农科生毕业后入编入岗优惠待遇、履约服务年限及履约管理规定,并在晋级、职称评定、生活福利、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鼓励和支持长春市各类大中专院校开展涉农实践和交流活动,并对相关农业技能进行认证。三是依托吉林农业大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对中青年务农群体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组织具备相应条件的优秀农民参与腾讯与农业部合办的“耕耘者”计划等专项学习活动。四是抢抓海外科技人才回流机遇,依托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科院等单位各类涉农实验室、科技项目,以聘任制、年薪制、项目制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五是完善相关政策、破除法律和制度层面的阻碍,学习合肥等城市的做法,选派优秀退休干部和专业人员担任驻村书记。

夯实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

首先,应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一是制定“长春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从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实施路径、保障条件等方面作出顶层设计。二是制定长春市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推出一批示范县(区)和示范项目。三是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激励约束、评价考核等机制,将“绿色发展”列为各级领导“三农工作” 考核的重要指标。四是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防控制度,全市范围内禁止新设立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污染的各类企业。

其次,应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一是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减少投入品对土地等资源的污染,组织好农用包装废弃物以及塑料地膜回收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实施畜禽类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秸秆应用研究。二是加快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依托长春农科院组建真正懂技术的动植物专业“医生”队伍,精准用药施肥,为广大农户推荐优良的投入品配套使用方案。三是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吉林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支持污染防治、清洁能源、节水生态保护等领域。

再次,应扎实开展“双碳”工作。一是将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和全市开展“双碳示范城”建设一同规划、一同设计、一同推进,尽快摸清农业农村“双碳”工作底数,制定好“双碳”路线图、时间表。二是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成立“东北平原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搭建“肥药双减”和“秸粪双增”的研发格局,探索解决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关键科技问题和技术瓶颈,开展“禽畜排泄物利用”“优化水稻种植技术”等重点领域项目攻关。三是建立长春市农业生态补偿基金,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减排激励机制,鼓励农户、农企主动减排,鼓励和支持农民不断探索绿色生产技术。四是探索建立长春市“农产品碳足迹”等信息化管理平台。

增强产业竞争力,在“双循环”中不断扩大长春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首先,要打造国家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一是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为抓手,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积极参与“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全域全面推行“三品一标”技术标准,将长春市打造成优质玉米、稻米、雜粮、肉类加工基地。二是抢占“预制菜风口”,发展“预制菜”产业,依托产地优势将长春市打造成东北地区“预制菜”生产中心。三是建设餐饮供应链平台,大力发展“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新业态。四是用好黑土地“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三张金字招牌,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借助国内外主流媒体、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推广,扩大“长字号”农产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五是严格农产品产地准发和市场准入管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完善可追溯系统。

其次,要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一是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领军企业。壮大企业群体规模,支持具备条件企业通过资金运营、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品牌联盟等形式做大做强。二是加强与中化、中粮、金龙鱼以及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创办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或企业。三是组织具备综合实力较强、联农带农作用突出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四是鼓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农发院等在长生成项目或转化成果。

再次,要做强现代畜牧业。一是出台《长春市“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做好产业指导。二是比照“支持一汽”政策举措,支持皓月成为国际国内更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突出地域特色,全力打造“皓月牛”“双阳鹿”“德大鸡”,使之成为知名品牌。四是在技术、资金、市场营销等方面出台措施,支持中小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五是加强与伊利、蒙牛、温氏等企业合作,提升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品牌。

最后,要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是定期举办农业合作国际发展论坛,加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快农产品国际贸易步伐,争取出口更多的“长春玉米”“长春大米”“长春杂粮”,探索为日韩客户订制产品的可行性,借助拼多多等电商力量以及华润、中粮等央企渠道拓宽市场。三是放大“延边为宁波市民订制大米”的做法,为长三角、珠三角和国内其他市场生产专属“长春农产品”。四是与嘉里中国、亨氏集团、百事食品等知名企业合作,争取有更多产品成为供应商,塑造长春农产品国际形象。

作者简介

常新,长春市政协农业委,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 王宝珍38698C84-FB71-4D14-9709-9E53DE65E42C

猜你喜欢
长春市科技创新
奔跑的小浪花
蒲公英和毛毛虫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颜料打翻了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德惠农商行政务大厅支行荣获长春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和“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状”
长春市吉航汽车维修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