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道明
读写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难点重点,读写结合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常用教学方法,群文读写结合教学是语文教学方法革新和发展。群文读写有效结合策略以发现文本“意、物、形”要素之同异为实施起点,以同意异物异形、同物异意异形、同形异意异物三种具体策略为实施措施,体现出学习角色平等、学习过程参与、学习群体构建等合作学习的特质。
群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实施起点在于教学文本要素的认知。文本主要由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等要素构成,概括起来表现为“意、物、形”三个方面。
文本之“意”即为文本的主题。主题一词源于德国,后经日本传入我国,《辞海》解为音乐术语,定位为乐曲的核心和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功能在于表现一种完整或相对完整的音乐思想。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如《易·系辟上》《庄子》《文心雕龙》《艺概》等,将“意”解为“义”“旨”“理”“神”“志”“主旨”“主脑”等。如《庄子·天道》篇中“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和《庄子·秋水》篇中“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及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等语,或凭借哲理思辨或基于以文化人之基调,对“意”之本源意义展开探讨,予人启示。
主题引入写作理论,指导作文实践后,主题即为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意图和基本思想。基于近代写作理论语境,中学生常见文本之“意”,有具体所指。记叙文乃至抒情文,其“意”为“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中心意思、主要情感。”而议论文之“意”为“中心论点、基本观点。”
“意”是作文的灵魂和统帅,展现的是小作者对主客观世界的看法态度及情理倾向,其统帅着文本之材料选择、表达选用、语言基调、结构安排和思想所指,实现作文“言之有理”功效,或为群文读写中之议题之一。只有清晰认知文本“意”之要素,方能实施群文读写结合策略。群文读写结合策略实施,阅读再先,写作于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教学之目的。而群文阅读的过程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群文之“群”的本意为“三个以上群兽相聚而形成的群体。”作为基数词为“多”,与“一”相对,此必要求阅读形式不再是单篇文章而是“多文本”组合阅读,“群文”即以某一相关甚至相同要素为基点将一组文本“群”在一起。“意”或可成为“群文”组合的关键参照之一。认知文本“意”之要素内涵功能,可为群文读写有效结合策略实施奠定基础。
文本之“物”即为文本材料,源于拉丁语materialis(物质的),意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用来体现艺术作品内容的东西,基于作文写作,是指小作者从社会生活中收集的能构成作文内容的事物和事理,文本之“物”类型涵盖人、事、情、理等,演绎出素材、资料等别称。中学生作文中涉及的题材即归此类,即适合某一主题的材料。材料使文本“言之有物”。《论文偶记》有“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的手段,何处设施?”之语,强调材料对于作文质量提升的重要性。详而言之,材料对于作文的意义有二,一是材料是作文主题形成的基础。《文心雕龙·明诗》篇“人秉七情,应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及《文心雕龙.物色》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语,均强调,只有占有丰富材料,才能形成作文思想观点,方能塑造作文鲜活形象,方可激发作者作文激情,抒发作者浓情意志。二为材料是表现作文主题载体和支柱。作文主题总是借助载体蕴含于其内方可得以展现。《论文偶记》篇“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之语,此与中学生常见之“借景抒情、以事阐理、以理明志。”等作文技法一致,点明材料对于作文主题表现的载体乃至支柱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由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组合而成能更好服务于主题呈现。
以题材来组合群文可为群文读写有效结合策略实施再一关键点。如《语文》(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中《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一组课文,以“书”为题材,分别展现出“择书理念、读书行为、勤读倡导”之主题深意。以题材为线索进行群文组合时,要注意:“首先应符合相对应的议题的设计意图;其次是在文本的选择与组合的过程中,应要注意文本间的整合效果,选择有差异性、互补性的文本进行组合,有利于提升组文的整合效果。”[2]在深入认知文本“物”之要素基础上,基于差异与互补设计并有效组合“同物”群文,方可实现群文读写有效组合进而利于其策略实施。
文本之“形”即除主题、材料要素以外的文本外在形式统称,如文本结构布局、语言表达、体裁等。结构是文本内容材料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文本形式要素之一,从组成内容看,包括了文本的开头就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和详写略写;从布局技巧讲,常见有虚实、抑扬、铺陈、张弛等,实现文本“言之有序”之功效。语言是工具,从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而其风格又有浪漫与婉约、朴实与华丽、严谨与散漫等等之别。文本体裁是文本的体制样式。《文心雕龙》有“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文笔说”二分法,现代写作将文本体裁大多分为文学、实用和杂交三种,中学生常见的文本体裁是以其语言表达主要方式来区分的,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在充分认知文本“形”之要素并以其为线索设计组合群文,亦有利于实现群文读写有效组合进而利于其策略实施。
科学认知文本“意、物、形”要素,是群文设计组合的基础,更是群文读写有效结合策略实施的基础。基于阅读层面,“群书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自主选择、加工、创造后,再由个体进行意义建构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好印证由“群读”到“群写”策略实施过程之需要。基于文本要素“意、物、形”同异,群文读写有效结合策略实施措施主要有三,即同意异物异形、同物异意异形、同形异意异物,此措施实施过程正是发现文本要素同异“意义构建的动态过程。”
“同意异物异形”即群文文本主题相同或相近,材料、结构(语言表达、体裁)等形式相异。基此,群文读写有效结合,以主题为线设计组合群文文本,在其措施实施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概括群文文本相同主题,引导学生发现群文文本材料、形式之不同,帮助学生分析群文文本的创作艺术和美学意蕴技巧,倡导学生将之运用到作文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群文阅读”之“议题”与“主题阅读”之“主题”存在差异,如窦桂梅认为:“‘主题阅读’中的‘主题’是指围绕学生阶段性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3]而群文阅读之“议题”为设计选择组合群文文本之线索,若以“主题”为线索来设计选择组合群文,二者就统一起来了,问题的根本在于发现同“主题”群文之“物与形”要素之异,进而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主题相同或相近的中学语文课文不难寻找。如关于“倡导通过读书明理,劝学上进”一组课文,学习时,老师指导学生先概括出群文的主题思想,然后比较个文本“物”“形”要素不同之处及表达技巧,来实现群文读写结合之目的。如下表:
表1:
表2:
由上表分析得知,阅读“意”之相同或相近群文,比较发现群文之“物”“形”等要素之异,并指导作文实践,可实现读写完美结合。《忆读书》《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黄生借书说》四文,“意”相近,其“物”“形”却各不相同,群阅后对于作文实践的启示有,一为作文素材即“物”之选取有讲究,可用寄情、组合、象征、印证等技巧取“物”,如《忆读书》一文作者儿时读书经历情趣的展现,《读书杂谈》一文职业读书与嗜好读书组合之对比,《读书的三种姿势》一文躺、坐、站读书姿势与休闲、静思、批判读书理念进行象征匹配,《黄生借书说》一文用历史例证与作者经历结合之印证论述等。二为作文语言、表达、结构展现技巧多样。上表一组群文中,语言上有白话,有文言文,或风趣幽默,或严谨推理;表达上,或叙抒结合,或叙议结合,做到理例结合;结构上有开门见山,有篇末点题。基此,方可践行群文阅读“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形成共识,使之系统化、内在化,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4]
“同物异意异形”即群文文本材料相同或相近,主题和形式相异。此举措实施时,教师以文本书写对象材料为线索设计组合群文,启发学生阅读群文文本,找出其相同或相近表达对象材料,比较辨析出其主题、形式相异之处,并借鉴实践到作文中,以期实现读写有效结合。且看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维的《使至塞上》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一组边塞唐诗,其“物”之要素相同或相近,然其主题和形式却又不同。
上表四首边塞诗,其“物”之要素相同或相近,均借边塞风光抒发情感,然其“意”“形”等要素又略微不同。从其“意”要素来看,《凉州词》抒发的是思乡的豪迈之情,《从军行》抒发的是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复杂之情,《使至塞上》抒发的是抑郁、孤寂之情,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的是送别时的豪迈、惜别和惆怅之情。从“形”要素来看,更是各有侧重。《凉州词》心理描写细腻,其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从军行》环境描写突出,场面描写悲壮开阔;《使至塞上》描写塞外秀丽风光,抒发抑郁心情,情景交融,对比鲜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景变化为线,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细腻,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同物异意异形”读写结合策略实施,基于文本相同或相近之“物”,比较提炼出看似相同或相近之“意”“形”然却迥然不同之本质,关键在于读写结合点之判定,如《凉州词》的抒情的心理结合点,以远及近,豪迈尽显;《从军行》抒情的环境结合点,思乡与报国,复杂立见;《使至塞上》抒情的对比结合点,风光秀丽,心情抑郁,情景冰火两重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情的雪景渐变结合点,情随景变,开阔缜密。把握了读写结合点,方能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因为其是:“阅读与写作在知识上和能力上的契合点。”[5]
“同形异意异物”即群文文本结构布局、语言表达、体裁等形式相同或相近,主题和材料相异。此举措实施时,教师以文本形式为线设计组合群文,启发学生阅读群文文本,找出其相同或相近形式,比较提炼出其相异主题和材料,进而以读促写实现读写有效结合。
表3:
上表三文,均为诗化写景抒情散文,“形”同或“形”近之处在于,体裁上均为抒情散文,语言上充满诗情画意,多种修辞综合应用,抓住景之特色,结构上纵向展开,表达技法更是叙述描写抒情立体结合,其“形”之要素极为相同。然其“意”却不同,《春》抒发的是对未来之向往,《济南的冬天》抒发的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而《故都的秋》表达的是对故国之爱。其“物”更是迥然。
基于文本“意”“物”“形”三要素形成的同意异形异物、同物异意异形、同形异意异物等策略是群文读写有效结合主要策略,按照逻辑,尚有同意同物异形、同意同形异物、同物同形异意等情形,鉴于中学生接受能力基础,暂不展开。
基于文本要素认知为基础和文本要素异同为措施的读写结合策略实施,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特色。日本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是通过与对象世界的对话(创造世界)、与他人的对话(交到朋友)、与自己的对话(重构自我)这三种对话实践综合的产物。”[6]基于群文文本要素异同发现的群文读写结合策略实施中,演绎着师生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师生学习角色平等,学习过程全员全程参与,实践师生与群文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个体自我对话自我学习提高,进而构建学习共同体。
群文读写结合策略实施,教师尽量淡化身份,淡化“教”的行为成分,而应与学生一起,以“学生”角色,引导着学习活动开始。整个“对话”过程中,没有老师,只有学生,只有学习活动的发起者,教师顶多扮演着课程代表或学习委员角色,扮演学生角色,从而实现“对话”群体人人平等,实现通畅的人人自由对话渠道,实现人人心田的隔阂和情感的真实碰撞。
群文读写结合策略实施,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在设计群文读写之群文组合线索或议题时,可多设计几个议题线索,如以文本要素“意”(中心思想、主要情感、核心观点)“物”(写作材料、写作对象)“形”(结构、语言、体裁),让大家一起选择,教师自己也参与选择,少数服从多数进而确定议题。在比较文本要素相异时,教师亦应积极参与对话,尤以倾听他人发言和他人之间对话为侧重,不着痕迹的把控对话活动的有效推进。
群文读写结合策略实施,教师应注重学习群体的构建。有效学习群体应是合作学习群体。一是教师善于倾听,倾听每个学习个体,尤其是那些不太积极的个体,对于群文文本要素同异见解,不忽视任何一个对话细节。二是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树立学习群体的中心,或对话活动的精彩场景,高潮氛围等。三是注重学习群体整体语言表达、思维认知、情感积淀、文化接受等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以期实现合作学习成效。
基于文本要素同异的群文读写有效结合策略,认知文本要素是基此,发现文本要素之异同是措施,体现出合作学习特质。以读为前提,以写为目的;以读为源头,以写为流向,基此可实现读写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