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峰
退行性脊柱侧弯是脊柱老化性疾病,指的是人体椎间盘在老化、脱水、凸出、小关节紊乱或骨关节炎等因素的影响下,脊柱的矢状面失去平衡,进而引起的脊柱向一侧弯曲[1]。退行性脊柱侧弯会引起背痛,合并椎管狭窄会产生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严重情况下导致脊柱的支撑功能衰退,患者无法维持长期的站立或坐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对于退行性脊柱侧弯程度较轻患者的治疗方法有理疗、支具等非手术治疗方式,但若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加重或存在神经压迫症状,则需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2]。椎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广泛,通过扩大狭窄的椎管,以减轻神经压迫、疼痛症状,但该术式需破坏部分骨性组织,会影响患者的脊柱稳定性[3]。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因创伤小、稳定性好、不易移位等优点受到各大医院重视。本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其中40例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旨在深入探讨该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回顾性选择2019年6月-2021年4月于建瓯市立医院行择期手术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观察对象,(1)纳入标准:①意识清醒;②MRI检查发现椎间盘突出;③X线片检查发现脊柱侧弯。(2)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疾病;②近6个月内有手术史。按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考组(n=40)、观察组(n=40)。参考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0~75岁,平均(64.12±3.62)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26±1.66)年。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0~76岁,平均(63.16±3.33)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4.56±1.7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参考组予以椎管减压术治疗:固定C型臂X线机于患者脊柱侧弯区域,在患者侧弯节段棘突上使用注射针针头进行精确定位,移除注射针头并围绕该处做纵向切口,长4~5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腰背部筋膜组织、棘上韧带,分离椎旁肌;将患侧的上关节突上内侧、下关节突、椎板下侧、上位椎体棘突进行切除,观察椎管狭窄程度,若压迫症状明显则向对侧扩大减压范围,部分切除对侧下位椎板、下关节突、棘突,彻底松解对侧神经根;注意保护神经根,充分暴露椎间隙,沿硬膜囊外缘做一切口,切除椎间盘;探查硬脊膜、神经根,确认无压迫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无血液渗出后留置负压引流球,逐层闭合切口,术毕。
观察组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手术采用后入路方式,在患者腰背部正中处做一切口,充分暴露发生侧弯的节段,经C型臂X线机定位,将4枚椎弓根螺钉精确置入压迫症状最明显处的上、下节段及椎体;对椎管狭窄节段、突出节段进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咬除椎板、棘突软组织并将其完整保留(以备椎间隙植入),最大程度将软骨终板全部刮除,减压神经根管狭窄处及侧隐窝,完全松解患者受压的神经根;在钉槽内安装已依据患者腰椎生理弧度预弯的连接杆,采用加压装置对凸侧进行加压矫正,若矫正效果未达预期效果则适当借助连接杆所预弯的弧度旋棒进行纠正旋转畸形;在患侧椎间盘摘除间隙植入咬除的碎骨(去除骼骨);全面探查神经根,置入引流管,逐层闭合切口,术毕。
两组术后均予以抗骨质疏松与抗感染药物治疗,术后5~7 d带腰围下床走动,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1)分别于术后6 h、术后3 d及术后7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越轻。(2)分别于手术前、术后7 d运用站立位脊柱全长片测量Cobb角;运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定两组的腰椎功能障碍,该量表含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及膀胱功能共4项,总分范围为0~29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越明显。(3)分别于术后7、28 d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5 ml,经离心后取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参考区间<5 pg/ml)、白细胞介素-6(IL-6,参考区间0.37~0.46 ng/L),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参考区间0.74~1.54 ng/ml)。(4)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如下:JOA改善率>60%,腰背疼痛基本消失,视为显效;JOA改善率25%~60%,腰背疼痛改善明显,视为有效;JOA改善率<25%,腰背疼痛无改善或加重,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6 h、术后3 d及术后7 d的VAS分值均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VAS分值对比[分,(±s)]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VAS分值对比[分,(±s)]
*与同组术后6 h对比,P<0.05。
组别 术后6 h 术后3 d 术后7 d参考组(n=40) 5.63±0.65 4.82±1.07* 3.33±1.02*观察组(n=40) 4.94±0.62 3.64±1.05* 2.03±0.54*t值 4.858 4.978 7.124 P值 0.000 0.000 0.000
两组手术前的Cobb角与JOA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Cobb角小于参考组,JOA分数高于参考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的Cobb角度与JOA分数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的Cobb角度与JOA分数对比(±s)
*与同组手术前对比,P<0.05。
组别 Cobb角(°)JOA(分)手术前 术后7 d 手术前 术后7 d参考组(n=40) 33.76±1.60 26.75±1.28* 10.91±1.24 17.23±1.71*观察组(n=40) 34.04±1.70 23.30±1.25* 10.52±1.33 21.26±1.58*t值 0.759 12.196 1.357 10.948 P值 0.450 0.000 0.179 0.000
术后7、28 d,观察组的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 IL-1β(pg/ml)IL-6(ng/L)TNF-α(ng/ml)术后7 d 术后28 d 术后7 d 术后28 d 术后7 d 术后28 d参考组(n=40) 4.05±0.50 2.44±0.52 0.75±0.17 0.48±0.15 2.76±0.34 1.87±0.30观察组(n=40) 3.51±0.46 1.75±0.41 0.53±0.14 0.39±0.11 2.25±0.31 1.15±0.26 t值 5.027 6.590 2.497 3.060 7.010 11.471 P值 0.000 0.000 0.029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参考组的85.00%(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退行性脊柱侧弯是指患者脊柱椎体、椎间盘、小关节及肌肉韧带出现退行性改变,造成椎间两侧及其小关节之间的失衡,最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侧弯畸形。除畸形外,退行性脊柱侧弯还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背痛,疼痛感会在患者活动时加剧,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4-5]。过去常用的椎管减压术具有明显的短期复位效果,患者术后的神经压迫症状减轻,疼痛得以缓解,但此术式所运用的内固定式在患者后期康复过程中有移位的可能,远期疗效较差[6]。故临床需要探究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有效治疗方式,为改善患者预后做出持续性努力。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术后6 h、术后3 d及术后7 d的VAS分值均低于参考组(P<0.05),这表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缓解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更具优势。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脊柱畸形后,肌肉劳损加重,故而引发腰背痛。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保持脊柱稳定性、缓解腰背疼痛为首要治疗目标,重视减压操作后的稳定性重建。术中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酌情切除椎板骨质,以避免椎板完全切除后的脊柱失稳情况发生。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C型臂X线机引导后精确定位,植入椎弓根螺钉,创伤较小,对组织牵扯和损伤比椎管减压术少,故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7]。
本研究数据显示,术后7 d,观察组Cobb角小于参考组,JOA分数高于参考组(P<0.05),这表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脊柱侧弯角度,减轻功能障碍。其原因分析如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先置入椎弓根螺钉,再摘除椎间盘,能减小椎体与椎间盘间的牵拉力,以此保证患者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术中保留已去除的碎骨进行椎间隙植入,可保证组织间的良好相容性,避免术后移位现象出现,改善神经根及脊柱损伤,促进功能恢复[8-9]。
本研究数据显示,术后7、28 d,观察组的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这说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的炎症反应较轻。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运用C型臂X线机辅助,能准确掌握病变程度及范围,一方面能彻底松解神经根压力,另一方面能减少手术视野影响下对内部神经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10]。此术式纠正了脊柱功能的力线分布,促使患者脊柱抵抗载荷恢复,拆线后的腰背部锻炼能增强肌力,减少肌肉劳损,故可减轻肌肉劳损性疼痛引发的炎症反应[11]。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P<0.05),这证实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运用于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中的效果优异。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缓解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脊柱压力的基础上,将被清除的骨性组织再次植入减压椎间隙处,避免骨质密度差异影响手术效果。椎间盘关节的角度、椎间盘高度、椎体的纠正,均可保护患者韧带,能有效缓解患者关节退变[12]。另外,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还能有效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诱导成骨前体细胞变为成骨细胞,增加成骨细胞数量,进而增加患侧的骨密度,维持骨吸收与骨形成平衡,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有利于缓解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脊柱侧弯症状,减少脊柱功能障碍,还有利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该术式疗效颇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