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兴 何志忠 纪春敏
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为消渴病,患者尿中伴有微量蛋白则提示其有肾功能早期损害,如不治疗,早期肾损伤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临床西药治疗的方向是在降血糖药物、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扩血管药物)延缓肾功能损害,但对于已存在损伤的肾脏组织无作用,导致患者的肾功能未有效恢复,以及长期应用西药可能会出现耐药,导致药效降低等情况[1]。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消渴肾病的发生是因为糖尿病迁延日久、耗气致阴阳两伤,从而伤及脾肾,常见肾阴阳两虚证,中医治疗可从温肾助阳、益气滋阴着手[2]。坤草芪莲汤方剂中含有黄芪、坤草、半边莲等多味中药,具有滋阴补阳、健脾补肾之效,其辅助治疗消渴病并发尿微量蛋白可能会有助于改善肾功能[3]。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坤草芪莲汤辅助治疗消渴病并发尿微量蛋白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泉州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4例消渴病并发尿微量蛋白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文献[4]:有确切的糖尿病史,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在6个月内连续2次>20 μg/min或>30 mg/24 h。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文献[5]:主症尿液浑浊,小便频数,倦怠乏力,咽干口燥;次症多食易饥,面目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肾阴阳两虚证。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耐受本研究所用药物。排除标准:(1)肝功能障碍;(2)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疾病;(3)合并尿路系统感染;(4)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尿蛋白增高。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32例,女15例;年龄48~67岁,平均(58.26±6.93)岁;糖尿病病程5~8年,平均(6.62±1.04)年。观察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46~67岁,平均(59.02±7.12)岁;糖尿病病程5~8年,平均(6.71±1.15)年。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给予降血糖、调血脂、抗凝等对症治疗,实行低脂、无糖、少量优质蛋白的饮食方案,并进行适量的运动,可选择步行、蹬车、慢跑等运动方式。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上海现代制药;国药准字H31021938;10 mg/片),口服,10 mg/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坤草芪莲汤。方剂组成为甘草6 g,山茱萸、牡丹皮、泽泻、生地黄、桂枝、牛膝、山药、茯苓、制附子各10 g,黄芪15 g,坤草、白花蛇舌草、半边莲、车前子、半枝莲各20 g。并根据其证型变化适当调整方剂组成。对于伴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加莪术、地龙各10 g,水蛭6 g;蛋白尿加重者,加益母草24 g,冬葵10 g;伴有气虚多汗者,加麦冬15 g,党参12 g;对于大便稀泻者,加云苓30 g,炒白术15 g;伴有显著水肿者,加猪苓20 g,车前草 15 g,诸药合为1副。方剂煎煮方式,药物在水中浸泡0.5 h后加600 ml水煎煮至药液约剩400 ml,早晚各服1次,1剂 /d。
两组均1周随访1次,连续治疗3个月。
(1)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观察患者的尿液浑浊、小便频数、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轻症为2分,中症为4分,重症为6分;多食易饥、面目浮肿,轻症为1分,中症为2分,重症为3分,计算症状积分[6]。(2)肾功能: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的血液,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060)测定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3)24 h尿蛋白定量及24 h尿微蛋白排泄量:收集患者的24 h尿液,采用自动尿液分析仪(宝威BQ901)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及24 h尿微蛋白排泄量的变化。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的症状积分为(20.16±5.40)分、(21.43±4.87)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34)。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积分为(9.26±2.21)分,低于对照组的(12.34±3.22)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7,P<0.001)。
治疗前,两组Scr、Cys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cr、Cys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对比(±s)
组别 Scr(μmol/L)CysC(mg/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n=47) 150.42±20.13 81.65±8.34 21.637 <0.001 12.45±3.50 3.96±1.07 15.903 <0.001观察组(n=47) 150.93±22.45 73.95±8.10 22.112 <0.001 12.19±3.61 2.16±0.64 18.755 <0.001 t值 -0.116 4.541 0.354 9.898 P值 0.908 <0.001 0.724 <0.001
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与24 h尿微蛋白排泄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24 h尿微蛋白排泄量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24 h尿微蛋白排泄量对比(±s)
组别 24 h尿蛋白定量(g)24 h尿微蛋白排泄量(mg)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n=47) 2.65±0.49 1.48±0.27 14.337 <0.001 210.43±15.56 105.49±16.93 31.287 <0.001观察组(n=47) 2.58±0.53 1.12±0.21 17.557 <0.001 208.31±15.69 84.07±10.34 45.328 <0.001 t值 0.665 7.215 0.658 7.402 P值 0.508 <0.001 0.512 <0.001
消渴肾病即为糖尿病肾病,现临床无治愈消渴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主要的方向是通过药物延缓肾损伤进展,因肾病的西医机制是由于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过高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基底膜通透性升高,使得血液中的蛋白质经尿液排泄出,故西医的药物选择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通过降低血清AngⅡ水平,减轻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对于减少尿中蛋白质的排泄有一定效果,但其仅能延缓进一步损伤,对已发生损伤的肾组织无修复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肾功能改善欠佳[7]。中医认为伴尿微量蛋白的发生是因消渴病病情迁延引起患者肾虚,肾之阴阳不足而失气化,使精微物质下泄,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尿浊、水肿,常见证型为肾阴阳两虚,故治疗以温补肾阳、滋阴益气。坤草芪莲汤中含有坤草、半边莲等多味中药,可补肾滋阴、行气助阳,其辅助治疗消渴病伴尿微量蛋白,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积分、Scr、CysC、24 h尿蛋白定量与24 h尿微蛋白排泄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坤草芪莲汤有助于改善消渴病并发尿微量蛋白患者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缓解疾病症状,疗效佳。正常生理情况下,白蛋白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近曲小管附近被重吸收,而消渴肾病患者因长期处于高血糖、高代谢状态,肾脏出现纤维化,涉及膜细胞、足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张,肾小球滤过膜表面的电荷屏障受到损害,导致白蛋白滤出,而尿蛋白及尿肌酐不能被完全吸收而排除,从而出现尿蛋白,其发生与肾脏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失衡、脂代谢紊乱均相关。
坤草芪莲汤方剂中的黄芪味甘性温,归脾、肾经,为君药,有升阳补气、固表益胃、利水消肿之效;坤草、半枝莲作为臣药,可化瘀利尿、消除水肿;佐以山茱萸、生地黄,补益肝肾、收敛肾精、益气养阴,诸药合用,共奏利尿清热、滋阴补阳、温补脾肾、收敛固涩之效。其中黄芪富含皂苷、多糖成分,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改善肾脏微炎症状态[8]。同时,黄芪中含有的硒可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合,增加对自由基的清除,提高机体抗脂质氧化作用,可调节机体的氧化应激平衡。另外总黄酮也可清除机体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的损害,降低白蛋白的滤出,同时黄芪还有促进水钠代谢、利尿作用,并能调节内皮素、NO平衡,改善肾脏血液循环。黄芪多糖可增加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增加机体抗氧化的能力。也有研究显示黄芪多糖能通过增加糖尿病大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延缓肾脏病变[9]。方剂中的地黄可清热养血、养阴生津。地黄提取液有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助于改善消渴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地黄含有的多糖、梓醇可通过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TGF)-1及Ang Ⅱ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堆积,缓解肾间质纤维化,有助于保持足细胞的完整性,改善肾脏高滤过及高压状态,从而减少白蛋白的排泄。苏衍进[10]应用水陆地黄胶囊调节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糖脂代谢,减轻炎症,延缓肾纤维化,支持本研究。山药的山药多糖可增加GSH-Px、SOD的活性,减轻氧化损伤[11-12]。多种药物协同作用,减轻肾损伤,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坤草芪莲汤有助于改善消渴病患者的肾功能,减少尿中蛋白的含量,改善症状,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