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园美 张晓熊 梁东妹 钟爱平 李金喜
颈椎病是骨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年轻化的趋势[1]。颈椎病具有反复发作等特点,不仅会对患者的颈椎功能产生影响,且严重者会出现长期卧床、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等情况,导致不同程度负面情绪的发生,还会对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2]。因此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往临床中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但受到患者认知水平不高、依从性差等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在治疗期间应辅以积极的护理干预,焦点解决护理(solution focused nursing,SFN)近年来在临床护理领域应用广泛,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本文就其应用于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患者的康复,详见正文。
选取2019年1-1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颈椎病并符合文献[4]《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认知功能及理解能力正常,可配合完成调查问卷填写;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配合随访。排除标准:存在严重骨质疏松、骨结核等其他骨科疾病;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存在心理疾病、精神异常;沟通交流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34~77岁,平均(54.52±4.67)岁;病程为6个月~6年,平均(3.85±0.67)年;疾病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颈型颈椎病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22例,其他2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35~78岁,平均(54.59±4.73)岁;病程为7个月~7年,平均(3.92±0.71)年;疾病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颈型颈椎病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21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相关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遵医嘱做好各项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焦点解决护理,在进行护理干预前,由护理部安排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焦点解决护理相关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熟悉掌握焦点解决护理的概念、流程、护理重点等内容,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具体内容包括,(1)问题描述(入院后至入院第3天,1~2次,30 min/次):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掌握,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解决问题的优势,并在患者描述为疾病做过哪些努力时,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促进患者治疗信心的增强,如在患者叙述疾病痛苦时,询问患者是如何熬过疾病折磨的?做了哪些努力减轻痛苦?护理人员在肯定患者付出的努力之外,通过了解患者的行为和努力,明确需解决的问题。(2)构建可行性的阶段性目标(入院第4~5天,干预1次,时间为30~45 min):护理人员深入了解患者的具体健康需求以及期望,引导患者进行思考;部分存在消极悲观情绪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努力但病情并未好转,想要放弃治疗也不想完成任何目标,此时护理人员可向患者提问:假设您现在所担心或顾虑的问题已圆满解决,您的家人、医护人员会发现您有什么变化么?护理人员运用沟通技巧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改变,协助患者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念和提高依从性。(3)心理护理及目标实施(入院第6~15天,1次/d,30~45 min/次):住院治疗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与努力后,若是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易出现负面情绪。另外睡前饮茶、进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兴奋大脑皮层,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对临床疗效产生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通过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将如何提高临床疗效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调整枕头高度并指导患者改善睡姿,防止不良用枕习惯和睡姿导致颈椎病病情加重;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人员根据目标计划开展各项操作,引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疾病应对方式,改善其遵医行为,促使其能够积极按照目标计划配合临床工作。(4)效果反馈:在每一次的护理干预结束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努力予以肯定,并根据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患者解决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忽略自身努力的患者,在取得阶段性进步后,护理人员及时将有关进步情况反馈给患者,帮助其提高治疗信心。(5)进步评估(入院第16天至出院前1 d,每隔2天1次,15~30 min/次):护理人员借助提问的方式帮助患者了解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进步,并充分肯定和鼓励患者,在阶段性目标完成后,将为了实现下一阶段目标还需付出哪些努力告知患者,激励患者朝着自身的健康期望目标不断努力;针对缺乏勇气扩大目标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启发患者去尝试新的努力。
两组的院内干预时间均为1个月。
(1)抑郁程度:护理前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两组抑郁程度,共17项,其中分值<7分提示未处于抑郁状态,≥7分表示轻或重度抑郁,≥24分表示可能为重度抑郁,以分值低为优势[5]。(2)疼痛程度:运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将一条直线等分为10段,代表0~10分,患者在能够代表自身疼痛感觉的数字上画圈,其中无痛以0分表示,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6]。(3)颈椎功能:运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两组护理后的颈椎功能,共有10个条目(疼痛强度、提起重物、个人护理、阅读、注意力集中、驾驶、娱乐、头痛、工作、睡觉),采用0~5分的评分范围,总分值为50分,以分值低为优势[7]。(4)颈椎前屈活动度:应用夹角测量法测量两组护理前后的颈椎前屈活动度,具体方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头居正中,两眼平视前。嘱患者用颏部去触胸前,估计颈椎的活动度。正常颈椎可屈曲35°~45°。(5)睡眠质量:两组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运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价,共有7个维度,采用0~3分的评分法,总分值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8]。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HAMD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抑郁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抑郁程度比较[分,(±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对照组(n=4 9) 1 8.4 6±3.0 6 1 3.7 0±2.5 7 8.3 3 8 <0.0 0 1观察组(n=4 9) 1 8.5 0±3.1 1 8.6 3±2.2 0 1 8.1 3 6 <0.0 0 1 t值 0.0 6 4 1 0.4 9 1 P值 0.9 4 9 <0.0 0 1
护理前,两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NR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NR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NR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对照组(n=4 9) 6.5 2±1.1 3 3.7 7±0.9 5 1 3.0 4 0 <0.0 0 1观察组(n=4 9) 6.6 0±1.2 0 1.4 6±0.5 4 2 7.3 4 2 <0.0 0 1 t值 0.3 4 0 1 4.7 9 8 P值 0.7 3 5 <0.0 0 1
护理后,观察组疼痛强度、提起重物、个人护理、阅读、注意力集中、驾驶、娱乐、头痛、工作、睡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分,(±s)]
表3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分,(±s)]
组别 疼痛强度 提起重物 个人护理 阅读 注意力集中 驾驶 娱乐 头痛 工作 睡觉对照组(n=49) 1.18±0.57 1.60±0.51 1.11±0.25 1.42±0.31 1.04±0.13 0.94±0.22 1.32±0.25 0.87±0.17 1.42±0.36 1.21±0.42观察组(n=49) 0.46±0.12 0.63±0.22 0.24±0.03 0.52±0.13 0.30±0.02 0.35±0.10 0.36±0.04 0.31±0.05 0.46±0.12 0.18±0.03 t值 8.652 12.225 24.186 18.741 39.382 7.090 26.542 22.122 17.709 17.123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护理前,两组颈椎前屈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颈椎前屈活动度均大于护理前,观察组颈椎前屈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颈椎前屈活动度比较[°,(±s)]
表4 两组颈椎前屈活动度比较[°,(±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对照组(n=4 9) 2 0.4 5±3.0 5 3 5.6 6±4.2 1 2 0.4 8 0 <0.0 0 1观察组(n=4 9) 2 0.5 1±3.1 1 4 0.2 7±4.3 3 2 5.9 4 6 <0.0 0 1 t值 0.0 9 6 5.3 4 3 P值 0.9 2 3 <0.0 0 1
护理前,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SQI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表5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分,(±s)]
表5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分,(±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对照组(n=49) 14.93±2.65 11.42±1.89 7.549 <0.001观察组(n=49) 14.99±2.70 7.58±1.02 17.971 <0.001 t值 0.111 12.516 P值 0.912 <0.001
颈椎病的发生主要与颈椎退行性改变、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慢性劳损等有关[9]。在中老年群体、长期坐姿不当者、睡姿不良者中高发,以手指发麻、四肢乏力、颈背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睡眠质量[10]。颈椎病容易复发,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治疗态度消极,故需要在治疗期间加强心理方面的干预[11]。
焦点解决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心理护理模式,其能够充分尊重个体,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可使患者的认知水平提高[12]。促使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观,同时能够利用个体潜能及自身优势构建护理目标,促使其思维模式转变,并可有效解决问题和达到自身期望,有利于提高治疗信心,能够较好地减轻疼痛程度及抑郁情绪[13-14]。另外焦点解决护理能够改善不良用枕习惯及睡姿,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焦点解决护理能够引导患者解决问题,并不断努力地实现阶段性目标,因此能够较好地促进患者颈椎功能的改善,加快康复速度[15]。
护理后,观察组HAMD、NR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疼痛强度、提起重物、个人护理、阅读、注意力集中、驾驶、娱乐、头痛、工作、睡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颈椎前屈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了焦点解决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16]。分析原因在于,该护理模式通过问题描述能够聚焦患者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情况,有助于后续可行性阶段性目标的构建,能够帮助患者提升治疗配合度。通过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其心理状态,促使患者主动实施能够实现目标的措施,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效果反馈有助于不断调整阶段性目标,促进患者持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进步评估中以鼓励患者为主,能够促使患者不断朝着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努力。焦点解决护理能够通过多种积极心理学技巧促使患者达成既定目标,能够促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配合临床工作,提高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度,因此可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和病情[17]。
综上所述,焦点解决护理能够较好地改善颈椎病患者的抑郁情绪、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及睡眠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