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
后牙牙体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见的病因有龋病、外伤等,极易诱发严重的口腔疾病,对患者的咀嚼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早采取有效的修复方法对于恢复患者的牙齿功能、形态具有积极意义[1-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早期根管治疗及后期修复,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后期的口腔修复,嵌体、全冠、部分冠均是常见的修复体,嵌体修复对于维持牙齿的外形,恢复牙周损伤,促进牙周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争议[3]。铸瓷嵌体是临床上常用的修复体材料,美观、耐磨、生物相容性好,但是脆性高,极易发生折断,聚合瓷嵌体属于树脂材料,也具有耐磨、美观的特点,且脆性低,不易折断[4]。本文旨在对比两种材料修复治疗后牙牙体缺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中国贵航集团三〇二医院收治的120例后牙牙体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口腔摄片及临床检查确诊为后牙牙体缺损;年龄20~50岁;为单牙缺损,根管治疗后牙周状况良好,左右相邻牙无缺损。排除标准:病损的牙体周围存在脓性分泌物;根尖异常、根部折断及不适合高嵌体修复;严重牙周炎、牙龈炎;面部手术史;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精神障碍;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表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均给予后牙牙体修复治疗,首先进行常规检查对患者牙体缺损情况进行简单的了解,并根据缺损情况进行牙体制备。常规清洗患牙并将腐质及相关填充材料去除,患者各轴臂外展约15°,牙体预备后洞深保持 2~2.5 cm,龈壁肩台宽 1.2 mm 以上,洞缘转角光滑,牙颌面洞颊舌壁扩展至自洁区,侧壁厚度维持在2 mm以上,无须预备洞缘的斜面,预备的牙体要确保占牙面的1/2,最后3D比色板(VITA)颜色比对,硅橡胶取模,灌注制备石膏模型。对照组采用铸瓷(IPS Empress Ⅱ型)嵌体修复,观察组采用聚合瓷(ceramage)嵌体修复,嵌体制作完毕后给予抛光处理、试戴,患者满意后使用3M固化树脂粘结固定嵌体。
(1)修复效果评价,修复成功:修复体完整,颜色匹配,边缘无继发龋,无裂隙,未出现食物填塞;修复缺陷:修复体颜色匹配度尚可,边缘处有着色,裂隙,轻微的食物填塞,未暴露牙本质;修复失败:可见继发龋,修复体脱落或损坏,颜色不协调,边缘完全着色,出现明显的裂隙,并暴露牙本质,严重的食物填塞。评估时间:修复后2年[5]。(2)修复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修复体折断发生率及不良事件(颜色匹配度差、修复体完整性差、边缘一致性差、牙齿异常、继发龋)发生率。(3)修复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咀嚼功能,采取称重法评估患者的咀嚼功能,咀嚼0.2 g花生,左右各咀嚼20次,患者吐出咀嚼物,加蒸馏水混合后,200目筛子将其过滤,称重残渣,咀嚼物前后的重量比表示咀嚼率,咀嚼率越高提示患者咀嚼功能越好[6]。(4)修复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牙龈情况,包括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按照国际公认的牙龈情况评估标准进行评价,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均为0~3,指标水平越低,表明患者牙龈情况越好[6]。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修复成功率为95.00%,较对照组的7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修复体折断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8.33%,较对照组的10.00%、21.67%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修复体折断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两组修复前咀嚼功能及牙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2年,两组咀嚼功能、牙龈情况(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修复前后咀嚼功能及牙龈情况(±s)
表4 两组修复前后咀嚼功能及牙龈情况(±s)
*与本组修复前比较,P<0.05。
组别 咀嚼功能(%) 菌斑指数 牙龈指数修复前 修复后2年 修复前 修复后2年 修复前 修复后2年观察组(n=60) 56.24±5.26 85.54±8.20* 1.35±0.34 0.80±0.21* 2.41±0.25 1.40±0.16*对照组(n=60) 56.18±5.11 79.27±8.17* 1.32±0.29 1.15±0.23* 2.39±0.21 1.75±0.15*t值 0.147 8.221 0.254 7.218 0.216 5.204 P值 0.853 0.001 0.746 0.001 0.784 0.001
牙体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与外伤、磨损、腐蚀、龋齿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龋齿最为关键,病菌在牙体上生长,分解牙体组织,情况严重会导致患者牙体变色、发软,出现龋洞,损伤牙冠,进而出现牙体残根及残冠[7]。嵌体修复是临床治疗后牙牙体缺损的主要方法,可通过制作嵌体在放置牙体的洞内,恢复牙体完整的形态,而嵌体的材料是目前临床的研究重点。传统的金属嵌体材料对一些影像检查会造成一定的干扰,与牙体颜色的匹配度极差,目前临床上较少使用[8]。美学嵌体的颜色与牙体颜色接近,因此受到患者的青睐,常见的有瓷嵌体、树脂聚合瓷嵌体等,两者各有优势与缺点,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聚合瓷嵌体修复与铸瓷嵌体修复治疗后牙牙体缺损效果,为临床上选择最佳的修复体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显示:修复2年后,聚合瓷修复体治疗的患者修复成功率为95.00%,较铸瓷嵌体修复的患者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修复后随访2年,聚合瓷修复体治疗的患者未出现修复体折断的情况,而铸瓷修复体治疗的患者修复体折断发生率高达10.00%,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说明聚合瓷修复体治疗后牙牙体缺损效果显著,可降低修复体折断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1)铸瓷嵌体主晶是二硅酸锂长晶体,具有较高的挠曲强度,制作过程包括熔模、蜡型包埋、铸圈预热失蜡、融化、打磨等步骤,聚合瓷嵌体的主要成分是瓷化树脂,是一种新型的修复体材料,与树脂粘结剂结合度高,修复后的边缘密合度高,并且聚合瓷嵌体的耐磨性和硬度均较高,弹性与天然牙质相似,减低断裂、崩裂等发生,促进修复成功率[9-10]。(2)铸瓷嵌体的脆性高,但是抗张力和抗弯曲的强度较低,牙体缺损后咀嚼压力增加,增加修复体折断和崩瓷的发生风险,导致修复体与边缘的密合度、完整性均较差[11]。
后牙牙体缺损的主要病因是龋齿、外伤,对患者的咀嚼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及时进行填充修复可遏制牙周微生物进一步破坏,减少牙齿缺失[12],本研究显示:修复2年后,聚合瓷嵌体修复的患者咀嚼功能较铸瓷嵌体修复的患者显著更高,牙龈情况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后牙牙体缺损患者给予聚合瓷嵌体修复可改善其咀嚼功能及牙龈情况,聚合瓷中70%为纳米级微瓷粒,30%为瓷化树脂,耐磨性与天然的牙齿接近,修复体的稳定性得以保证,其修复后牙齿的咬合、咀嚼功能与正常牙齿接近,并且聚合瓷嵌体中的填充材料接近纳米级,增加基底材料的耐久性、抗染色性,美容效果更优,修复后不易产生缝隙、食物残渣填塞、菌斑生长,促进牙龈健康[11]。
综上所述,聚合瓷修复体治疗后牙牙体缺损效果显著,可降低修复体折断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龈情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