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6-29 08:43成洪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插管急诊科心肺

成洪

临床中,心脏骤停主要是指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脏活动突然中止,大多是由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心室颤动而导致[1]。该疾病属于急诊科中较为常见的危重症类型,另外患者心脏骤停发生时的地点与时间均具备不可预期性,致使其预后较差,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2]。心肺复苏(CPR)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诊抢救的有效方案,且以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系统为主要救治目的[3]。近年来,CPR虽在急诊科中得到有效推广应用,但其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其复苏成功率相对较低[4]。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救治期间,怎样在有效时间内提升其复苏成功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内容。在对患者救治期间,对CPR成功率造成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多,分析危险因素对提升患者复苏成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急诊科心脏骤停CPR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复苏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1-12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接收的11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入选人员均符合心脏骤停的判定标准;(2)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合并终末期恶性肿瘤;(2)拒绝接受心肺复苏;(3)由于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脏骤停。所有患者中男70例,女42例;年龄36~81岁,平均(56.1±4.3)岁。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准许。

1.2 方法

(1)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具体为:首先在5~10 s内对患者的心跳、意识及呼吸等情况进行准确判定,依据C-A-B的顺序开展心肺复苏,主要包含对患者进行心脏胸外按压、气道开放、人工呼吸、电除颤、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对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胸外按压的幅度应>5 cm,且频率>100次/min,尽量避免出现按压中断情况。(2)统计所有患者复苏情况,依据复苏情况进行分组,复苏成功的判定标准:经治疗后患者可恢复自主心律,经心电监护显示室上性心律,并能够触及大动脉博,血压≥120/80 mmHg,且持续 30 min 以上。(3)调查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脏骤停原因、CPR起始时间(心脏停止跳动之后对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CPR连续时间、电除颤次数、气管插管通气及肾上腺素的具体用量情况,并对复苏成功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对复苏成功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骤停原因

在112例患者中,心源性疾病55例,占比49.1%;肺源性疾病24例,占比21.4%;脑源性疾病17例,占比15.2%;失血性休克10例,占比8.9%;其他6例,占比5.4%。

2.2 影响复苏成功的单因素分析

所有患者中复苏成功者20例(复苏成功组),复苏失败者92例(复苏失败组)。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心脏骤停原因、CPR起始时间、CPR连续时间、电除颤次数及气管插管通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复苏成功的单因素分析[例(%)]

表1(续)

2.3 影响复苏成功的多因素分析

合并心源性疾病、CPR起始时间≥21 min、CPR连续时间≥31 min及气管插管通气均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复苏成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心脏骤停的发生原因

心脏骤停主要是指心源性或非心源性疾病患者突然发生心跳停止的情况,属于危重疾病的一种,且具备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据国外资料显示,在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中其心肺复苏成功率仅为20%~30%,且其存活率甚至不足10%。而我国目前的心肺复苏情况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6]。因此,对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对提升其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经本研究显示:在112例患者中心脏骤停的发生主要与心源性、肺源性及脑源性疾病有关。说明,多种疾病均可能导致心脏骤停情况出现,且患者需接受心肺复苏治疗。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部分患者由于合并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疾病,尤其对老年患者而言其脏器功能相对较差,若心脏骤停则会使得各个器官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明显降低,进而影响其预后。

3.2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

在对患者实行心肺复苏期间,时间窗是决定其成功的首要因素,该时间窗主要是指由发生心脏骤停至对患者采取急救治疗的时间[7]。当机体出现心脏骤停后,心脏泵血功能停止使得全身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各个脏器对缺氧的耐受性均较差导致功能受损,复苏开始越晚机体脏器功能受损程度则越严重[8]。据临床调查显示,发生心脏骤停后的5~7 min为开展急救与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当心肺复苏超出该时间后脑部组织则会存在不可逆性损伤,致使患者死亡风险增加[9]。因此,在患者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开始时间越短其成功率则相应较高,反之则患者生存率较低。经本研究显示:两组的心脏骤停原因、CPR起始时间、CPR连续时间、电除颤次数及气管插管通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急诊科心脏骤停CPR患者中,心脏骤停原因、CPR起始与连续时间、电除颤次数及气管插管通气均会对其复苏成功率存在一定影响。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救治时,心肺复苏的及时、有效开展主要依赖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急救网络的建立及降低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半径等,使得患者在心脏骤停后的较短时间内获得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与心肺复苏,从而提高其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预后[10]。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源性疾病、CPR起始时间≥21 min、CPR连续时间≥31 min及气管插管通气均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说明,急诊科心脏骤停CPR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上述各因素均存在密切相关性。CPR的持续时间是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反映,若持续时间延长则表明机体缺氧、缺血情况较为严重,从而引发组织器官出现损伤,进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及生理变化情况出现。经研究显示,CPR连续时间对急诊科CPR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存在重要影响[11]。与此同时,建立人工气道并给予充分的呼吸支持也是对CPR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对院外CPR患者救治时,一般来说气管插管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危重患者,是为其建立通气的主要方法,利于保持患者机体气道的通畅,但往往因客观因素或者人体生理结构的影响,且因气管插管操作难,加上对现场环境及急救医生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限制,促使复苏成功的概率较低[12-13]。由此得出,气管插管通气是复苏成功的危险因素[14]。因此,建议对患者救治时可在短期内采用气囊面罩通气的方法,待具有插管的辅助装置或者具备操作技术熟练的医生后再进行有效的气管插管操作[15]。在进行实际应用期间,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患者自身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通气方法,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及时、序贯性治疗,以便提升其总体的临床救治效果。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通过对本院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救治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进行一定了解。但由于该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加之存在病例数较少及研究时间较短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本文的论证结果有限,其中的部分问题如肾上腺素用量的影响等仍需后期通过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及增加病例数等方法,提升其结论的可靠性与科学性,以便为急诊科心脏骤停CPR患者的救治提供有效参考。

综上所述,心源性疾病对于复苏成功有一定影响、CPR起始时间≥21 min、CPR连续时间≥31 min、气管插管通气均是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插管急诊科心肺
气管插管体位的研究进展*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在急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