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研究

2022-06-29 13:52张小欣颜海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样态建构时代

张小欣, 颜海波, 李 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地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港澳学生报考内地高校人数持续增长。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具备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的内地高校超过400所,在校港澳台学生近4万人,且绝大多数毕业后会选择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他们已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面对数量庞大且基础教育基本在港澳本地完成的港澳学生群体,对其进一步开展国情教育,培养和增进其国家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观培育路径的重中之重是系统构建国情教育模式。目前国内高校缺乏系统的国情教育体系、个性化国情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尤其缺乏成熟的国情教育理论模式指导。厘清国家认同建构路径,阐明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机理,构建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并梳理出模式的应用样态,为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研究综述

国情教育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国情教育。通过整理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问题与经验、策略建议及港澳学生国家认同等研究比较充分,但关于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形势下内地高校国情教育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港澳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征关注不够;目前内地高校港澳学生表现为对国家历史缺乏细微感知、对国家整体认识较为浅显、对个人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不甚清晰;同时,内地高校存在港澳学生国情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全面,港澳学生日常管理与课业管理融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经调研发现,目前已出版面向港澳学生的教材较少,仅有暨南大学编写团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社会发展导论》《大学与人生导论》,以及华侨大学编写团队主编的《当代世界与中国》《法律基础》等少量教材,单独面向港澳学生开设的课程也较为缺乏。有研究提出内地高校开展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包括:一是鼓励学生参加教育部要求内地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二是开展以实地考察为手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教育方式上,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上,坚持历史文化教育、革命党史教育和宪法基本法教育三管齐下;教学方法上,坚持表达方式生活化、时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有调查结果表明,港澳青少年中完全没有国家认同的人数规模较小,呈现出低龄化、非理性化的特征。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深嵌在青年主体性发展、港澳地区本土环境的内圈系统,中国“内地—港澳”地区关系的中圈系统,以及全球格局的外圈系统等多重系统中。香港的课程和教科书有引导香港学生身份认同异化的倾向,教科书的审查制度、生活和社会的压力是重要影响因素。围绕个体认同与国家认同理论,有研究者建议“个体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和“国家认同—个体认同”两种关系向度的社会心理路径,并提出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文化认同强化国家认同,根植中华传统文化蕴涵,引导港澳学生逐步从文化自然认同走向文化理解认同。

从系统论视角看,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外在因素探讨,对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本身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挖掘不够。从教育学角度看,已有研究关于教学实践经验层面论述较多,缺乏对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深入理论探讨,尤其缺乏国情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港澳学生国家认同相关研究相对较为宏观,对国家认同具体的心理过程分析较为缺乏。然而,这些正是指导内地高校有效构建新时代港澳学生国情教育体系,科学开展国情教育实践,提升港澳学生国家认同最为核心的理论指引。诚然,已有研究成果可为国情教育模式研究提供很好的研究素材,如港澳学生国情教育影响因素等,对国情教育模式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国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构与国情教育应是互为促进的关系。研究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需要厘清国情教育模式内涵与要素,探讨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分析国情教育的内在机理。国家认同建构路径与国情教育机理是模式构建的两大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内涵与要素

新时代国情教育是培养坚定爱国者的关键路径。国情,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社会发展状况、历史传统、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也指某一国家某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国情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特征。国情教育,顾名思义,是教育主导者运用一定教育手段促使教育主体深入了解本国国情、强化国情意识和观念,以增进其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的教育活动。我国国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党、全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在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时都能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并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国情教育具体表征形式因国情内容及面向的教育主体不同而不同。国情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国情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国情教育内容存在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内容包括新时代中国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国情,其教育主体是新时代的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其目标是强化港澳学生国家观,将他们培养成为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模式是某特定对象内在机制及其要素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型简约形式。本研究的国情教育模式即为促进国家认同,在一定的国情教育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国情教育各要素之间形成的稳定关系和机理。该内涵强调国情教育模式应体现促进国家认同、环境支持、路径与机理三方面内容。

国情教育要素是构成国情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与单元,分析国情教育要素即分析国情教育系统。要素分析应遵循内在性、单一性与关联性三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四体”说认可度较高,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内容和方法)、教育环体(社会环境)四个要素。结合国情教育内涵及国情教育要素分析原则,“四体”要素说不完全适用于国情教育系统。首先,从“以学生为中心”角度看,国情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港澳学生,教师是教育主导者。其次,环境只是国情教育开展的外部支撑条件,不具内在性。再者,内容与方法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本身具有独立性,不能简单合并。最后,教育目标是整个国情教育的最终指向和效果检验依据,是基本要素之一。基于此,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构成要素应包括:国情教育主体、国情教育主导者、国情教育内容,国情教育方式、国情教育目标五大要素。国情教育主体是国情教育的中心,是国情教育的授受者。国情教育主导者是国情教育的发动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国情教育主体与主导者都应该具有能动性与协作性,只有主体主导者相互促进,国情教育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国情教育内容规定着国情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国情教育方式规定着国情教育的实效,国情教育目标规定着国情教育的方向,三者是连接主体、主导者的中介,但都有其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三、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

(一)国家认同建构路径

国家认同是在一定历史情境中,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认同是社会认同的高级形态,其建构过程与社会认同建构过程有内在联系。有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过程: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积极区分(positive distinctiveness),结合香港发展历史研究及调查访谈,提出建构社会身份的社会认知过程为:类化、认同和比较——社会类别间的关系——社会共识,丰富了身份认同理论体系,为港澳学生国家认同理论建构提供借鉴参考。

国家认同建构于特定历史情境。不同历史情境中不同个体的国家认同存在差异,其建构关系既有建构,也有消解重构。结合建构社会身份的社会认知过程“类化、认同和比较——社会类别间的关系——社会共识”,本研究认为国家认同建构路径包括以下三部分。

1.区分原始认同。区分原始认同即准确判断或定位个体的原始国家认同情况。国家认同的本质是将自我归属于某个群体,遵循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分类——比较——积极区分。区分原始认同有两种结果,国民身份认同感较高群体和国民身份认同感较低群体。

2.建构群体间关系。因分类视角不同,不同社会群体间可能存在不相交(如老年群体与少年群体)、相交(如广州市民与共产党员)和叠合等多种关系。可见,个体可同时存在多种群体身份认同,也可以主观地建构群体间的关系。教育者可多角度、多方式引导国民身份认同感较低群体主观建构与国民身份认同感较高群体之间的关系与联系,逐步将两个群体对身份的关系认知从不相交过渡到叠合,逐渐消解国民身份认同感较低群体的身份认同,为重构国民身份认同奠定基础。

3.建构群体新认同。人们可以借群体拥有的核心价值和特征建立共识。这些核心特征在群体的典型成员(楷模、榜样等)身上得到反映,他们的言行实现了群体崇尚的核心价值。某价值能成为群体的核心价值,可能是因为群体中大多数个体重视该价值,即该价值在群体中具有客观共识(objective consensus);也可能是大多数个体相信其他个体也重视该价值,即该价值在群体中具有交互主观共识(intersubjective consensus)。国家认同的核心是个体对共同体价值的认同,当个体重视的价值与国家的核心价值相符时,个体便进一步强化国民身份认同,可实现新共识与新认同。因而在建构群体间关系的基础上,应重视国家的核心价值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国家认同建构路径有两种运行方式(如图1),一是区分原始认同结果为国民身份认同感低的群体,通过引导建构群体间叠合关系消解其非国民身份认同,再通过建构核心价值等新共识实现新认同重构;二是区分原始认同结果为国民身份认同较高的群体,可通过建构新共识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

图1 国家认同建构路径

(二)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机理

机理指系统中各要素的结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规则与原理。对于国情教育这一系统而言,构成国情教育要素及其关系是其机理的表征之一。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 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本研究借用解释结构模型法,能较好分析国情教育机理,其分析过程分为要素提取、要素间关系分析、矩阵运算和层级分解三个阶段。前文已经确定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要素包括国情教育目标(S)、国情教育内容(S)、国情教育方式(S)、国情教育主导者(S)和国情教育主体(S)。接下来,结合国情教育实践以及专家咨询意见,确定要素间关系。将要素与要素进行逐一比较分析,如果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用符号“1”表示,要素间关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构成要素间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国情教育内容能直接影响国情教育目标与国情教育方式;国情教育方式能直接影响国情教育目标;国情教育主导者能直接影响国情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国情教育主体;国情教育主体能直接影响国情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国情教育主导者。国情教育主导者与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情教育主体是国情教育内容、方式、目标所指向的对象,一方面,国情教育内容、方式、目标为国情教育主体服务,以后者为中心去制定、选取。另一方面,国情教育主体的成长变化、发展又要求不断更新国情教育内容、方式、目标。可见,在整个国情教育过程中,国情教育主体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情教育的本质是国情教育主导者与主体的成长、转化过程。

表2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要素层级

(三)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

在国家认同建构路径分析与国情教育机理分析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实际,本研究提出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主体由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建构路径、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机理和新时代国情教育环境构成。

1.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建构路径。该路径完全遵循区分原始认同、建构群体间关系与群体新认同的国家认同建构路径。对于国民身份认同感较低的港澳学生,引导其消解“中国国民”与“港澳青年”群体之间不相交的关系认知,逐步建立起两个群体相交、叠合的关系认知,在此基础上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浸润、形成客观共识与交互主观共识,进而建构港澳学生国家认同。对于国民身份认同感较高的学生,可通过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强化客观共识与交互主观共识,进而重构港澳学生国家新认同。

2.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机理。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机理结构上分为目标层、方式层、内容层、主体层四层。主体层包含国情教育主体和主导者两个要素,主体即内地高校港澳学生,主导者即开展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教育教学人员及管理人员。依据认知结构理论,国情教育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主体充满思想与理性;主导者围绕如何提高主体的国家认同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和主导者既是国情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国情教育的中心范畴。

内容层包含国情教育内容要素。国情教育主导者设计、制定国情教育内容,并基于国情教育主体的使用反馈,不断生成和改进内容。国情教育内容是国情教育的主要载体,国情教育内容就是国情本身,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根据《中国国情教育全书》,我国国情教育内容包含以下要素:自然国情(包括国土面积、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等)、历史国情(包括历史发展、文化源流、制度变迁、民族传统以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状况等)、社会国情(包括民族状况、社会风尚、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等)、经济国情(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等)、政治国情(包括政治制度、政党、阶级矛盾、武装力量等)、文化国情(包括文化传统、大众心理、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卫生等)、国际环境系统(主要是国家面临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状况)。国家安全是古老而常新的历史课题。新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家安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安全是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加强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方式层包含国情教育方式要素,即教育主导者对主体实施国情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实施国情教育的核心是完成国情教育内容教学,也就是国情教育方式主要由国情教育内容、主导者、主体共同决定和影响。

目标层包含国情教育目标要素。国情教育的目标是内地高校一定时期内面向港澳学生实施国情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结合国家战略与新时代基本国情,我们认为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目标是:将港澳学生培养成为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国情教育目标受国情教育主导者、主体、内容、方式要素共同影响。

3.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环境。国情教育环境是以教育主导者、主体和国情教育活动为中心项,围绕其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虽然国情教育环境不是国情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但国情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国情教育环境的支撑,需要通过国情教育的各个要素与国情教育环境的互动来完成。新时代、新环境对国情教育系统价值和功能的实现所带来的影响和制约不断强化,按照新时代国情教育环境内容构成可将其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等,微观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同侪群体环境等。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认同建构路径是国情教育的内在的、心理的动力引擎。国情教育机理是国情教育活动的基本关系。国家认同建构路径为国情教育机理提供内生动力,国情教育机理为国家认同建构路径提供清晰、具体的关系逻辑,二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国情教育环境是国情教育的支撑,良好的国情教育环境能为国家认同建构路径与国情教育机理提供促进力、感召力与约束力。三者相互协同,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

四、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应用样态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如何应用,最终都会反映并投射到教育教学应用样态上。多维的“主导者—主体”关系、多样的国情教育方式等衍化出丰富的国情教育机理样态。机理样态结合多元的国情教育环境支持,尤其是同侪群体环境的影响与支持,演绎出系列国情教育模式应用样态。结合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融合逻辑与国情教育机理自身逻辑,本研究提出三种典型的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应用样态。

图3 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应用样态

(一)“加”“和”:与内地学生无差别的趋同化国情教育

近年来,内地高校中港澳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全国高校在校生3285.29万人,相较于内地高校学生总量,内地高校港澳学生依然只占很小比例,具体到每所高校,港澳学生所占比例寥寥无几,仅个别高校如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港澳学生较多,其中暨南大学港澳台侨本科学生约占全日制本科生总量的1/3。高校和相关部门应当坚持“保证质量、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按照内地(祖国大陆)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招收、培养、管理和服务港澳台学生。基于港澳学生占比小、教育教学管理成本高、政策指引等现实依据,目前大部分内地高校将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两个群体“加”“和”在一起,采取与内地学生无差别化的国情教育,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与内地学生趋同化、一视同仁,以确保教学质量。此为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融合的初始状态。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即隐性教育。隐性国情教育是一类国情教育方式,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国情教育方式。教育主导者以隐性国情教育内容(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和国情教育环境等为载体,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方法,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体悟等,使主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全面发展、提升国家认同。

国情教育主体与环境(同侪环境等)、主导者之间的“加”“和”关系、趋同化的教学内容、隐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第一种典型应用样态——“加”“和”:与内地学生无差别的趋同化国情教育。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国情教育目标相近、课程设置相同、同班上课、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与视听说多模态浸润及实践体悟等多形式相结合、相同的考核形式与标准等是该样态的具体表现形式,该样态为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的初级应用样态。

(二)分类:多层次多类别个性化国情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手段,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生命体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化国情教育是运用适切的方式,充分挖掘、激发独特个体内在的爱国潜能,强化个体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个性化国情教育具有民主性、针对性、多样性、和谐性、社会性、主体性等特征,是整齐划一、隐蔽性与浸润性的无差别化的趋同化国情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多层次、多类别个性化国情教育强调在此基础上,根据港澳学生个体独特的学习与认知基础、个性和特点等,营造多元、良好、舒适的国情教育环境,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用更具针对性、多样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高校应根据港澳学生学力情况和心理、文化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教学。针对港澳学生集中且规模较大的内地高校,如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加”“和”:与内地学生无差别的趋同化国情教育样态并不能完全满足提升港澳学生国情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因此催生第二种典型应用样态——分类:多层次多类别个性化国情教育。暨南大学作为国内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在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并实施“两融三浸”型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模式。“两融”即重点聚焦国情教育的第一、二课堂,将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与文化活动(第二课堂)融合聚力。课堂教学形成“全面浸润—分类浸润—精准浸润” 三层次教学浸润体系,即通过对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选修与专业必修课程和教材的浸润,实现港澳台侨学生精准化、全覆盖的国情教育。文化活动形成“传统文化浸润—红色文化浸润—学术文化浸润”三类别活动浸润体系,即通过个性化开展中华文化系列活动、红色暨忆系列活动、学术创新系列活动提升港澳台侨学生文化自信、构建红色精神谱系、提升学术水平。

该样态核心表征为:学校制定与内地学生有差别的个性化国情教育目标,单独制定符合港、澳学生特点的国情教育方案,建构个性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活动体系等,开展与内地学生分流的多层次多类别个性化国情教育,如内地学生国情教育内容侧重思想政治教育,港澳学生则侧重传统文化、港澳基本法、国家安全等教育;内地学生教学方式侧重理论教育,港澳学生则更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地考察、体验等。该样态为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的进阶应用样态。

(三)和合:以“文化”为纽带的共生式国情教育

强化国家认同是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的本质目标。国家认同是国民社会归属、文化身份、政治信念等复杂互动的关系选择和价值表征。由于港澳历史与现实原因,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本质是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对政治、经济及文化纯洁性的个性化诉求与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差异。港澳学生群体认同的实质是文化认同,其认同与内地学生国家认同调谐的纽带是文化。调谐的基本原则应是追求进步的文化共生。共生既是一种自然进化的事实,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亦是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吸力,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间的营养互给,文化的交互促进了文化形成的各要素之间的相融共生。共生式国情教育将文化作为国家认同的核心价值,以促进文化的共生增强文化认同群体的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衍化出“和合:以‘文化’为纽带的共生式国情教育”模式的应用样态。

该样态的深层逻辑是通过文化共生建立港澳学生文化身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身份的叠合,通过文化认同建构富有凝聚力的国情教育体系,以促成港澳学生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与生命力。该样态的核心表征为:一是在维护和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创设文化对话交往的共生环境,营造共生氛围,助力建构主体共生合作关系,在师生、生生间建立起平等、和谐、自由、互助的共生关系,让港澳学生能够充分地从自身最本真的立场出发去观悟事物,表达观点。二是开发阐述中外文明互鉴、中华优秀文化与港澳特色文化相融的课程与教材。通过中外文明互鉴,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外比较中建立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化港澳学生,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港澳特色文化的叠合关系,在文化交融的教学过程中,教育主导者应注意保护港澳文化,使港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 “共生”。三是培养港澳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教育主导者应关注港澳文化变迁动向,引导港澳学生积极融入内地的生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强化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正确看待文化间的叠合与存异。在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国家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港澳学生是中国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二者不应有冲突的存在。国情教育要以“文化”为纽带的共生式教育,将港澳身份认同纳入到国家认同中来,使二者成为有机整体。文化共生应成为且须成为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选择的目标和道路。

结合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融合逻辑与国情教育机理自身逻辑,我们发现,港澳发展的客观历史及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等复杂的国际国内现实挑战,使得显性的、灌输式国情教育方式陷入僵化和无力的局面。具有教育目标和内容隐蔽性、教育过程愉悦性、教育途径开放性、教育主体自主性等特点的隐性国情教育是强化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加’‘和’:与内地学生无差别的趋同化国情教育”是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机理的逻辑起点,是第一样态。相较于内地学生,港澳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均有所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方式方法区别较大,使用方言/语言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对于港澳学生规模较大的高校,如果忽视这些差异,简单地将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糅合在一起,机械套用同一套国情教育方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与考核标准,简单实施与内地学生无差别的趋同化国情教育,其教育教学效果会差强人意。在该瓶颈下,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分类教育教学与管理,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分流”的国情教育教学与管理形态逐渐衍化形成——“分类:多层次多类别个性化国情教育”,这是第二样态。和合者,方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合在承认事物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把落脚点放在不同事物彼此共存、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上。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走向和合共生逐渐成为族群本身由自在到自觉的应然趋向,可见“和合”是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融合的终极形态,“和合:以‘文化’为纽带的共生式国情教育”是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应用的第三样态,也是高级样态。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在辨析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内涵与要素基础上,厘清国家认同建构路径,分析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机理,结合国情教育环境的支撑提出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同时,根据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融合逻辑与国情教育机理自身逻辑,提出三种典型的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应用样态。新时代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对内地高校开展港澳学生国情教育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应用样态对国情教育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加快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家观的树立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将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未来,如何进一步创新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国情教育模式?其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组成要素的内涵建设,尤其是国情教育内容要素中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是国情教育的骨架,教材体系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铸牢港澳学生思想防线的闸门。其二是创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加快推进教育主导者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生共长,使港澳学生与内地教师、学生融合在一起。其三是加强国家认同路径与国情教育机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国情教育过程应遵循国家认同建构路径,创新国情教育的组织,以推动国家认同路径的实施。其四是充分发挥国情教育环境的支撑与促进作用,推动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多与国情教育宏观、微观环境的交互,通过环境浸润,加速国情教育进程。

猜你喜欢
样态建构时代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