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理念、塑造中国形象、传递中国智慧时,要始终不忘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古今中国文化的概貌是对外汉语教学双方的动机交集,应当成为对外汉语教育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将其生动地融入教学中,灵活表现,使之易懂好学,是秉持文化自信,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使者的必备技能。
关键词 文化自信;对外汉语教学;中级汉语综合课程;发展汉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7-0060-03
1 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播的首要前提
担负中华语言文字与文化传播职责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面对文化差异极大的世界各国学生时,要在教学过程中“站得住讲台”,在精湛的业务和教学能力的背后,还需要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意味着对已有的历史文化成就、当下的文化状况及创新、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有一个整体、较为全面的准确把握。对外汉语教师应生动、灵活地将中国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学、品格智慧、人文伦理、民族风情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实际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切勿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或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注:文化自信,是教师内部交流时使用的专业词汇,是不针对留学生提出的。)
然而,秉持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文化自负,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世界文明的演进不是某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所主导的,它是多元文明共同发展融合、交流互鉴的结果。要想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更好地促进自身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广泛传播,必须对其他民族文明给予充分尊重与理解。正如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系牢世界和平纽带、夯实各国发展根基不断贡献中国力量。
2 将文化自信融入中级汉语综合课程:教案示例
在中级汉语综合课程教学阶段,教师需要重点突出基础语言技能的扩展学习和文化教学。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文化,对外汉语学习的目标是使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想使得交际内容合乎文化语境,必定要对相应的文化要素有恰当的理解。文化的教学包括物质层面、知识层面和观念层面。
如《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第8课《天使之笔》,讲述一个年轻英国人与中国古典诗歌结下不解之缘,并且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汉语的故事。课程教学中当教师提问学生喜爱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时,学生积极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春夜喜雨》等。教师播放音频、视频朗诵范本,与学生共赏作品的优美与典雅,最后用古琴伴奏,让学生诵读这些古典诗词作品或唱出诗词改编歌曲。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第9课《生物钟》主要介绍人体生物钟的运行情况以及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以保持身体健康。在本课教学中,结合“生物钟”主题,向学生补充介绍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中十二时辰与人体五脏六腑健康的关系。例如:23点至1点、1点至3点分别为胆排毒、肝排毒的时间,需在睡眠中进行,因此要在此时间熟睡;3点到5点对应肺经,有肺病的人此时刻咳嗽厉害,要去就医;5点到7点大肠经活动,人们在此时想排便;7点到9点为胃经活动时间,此时段要吃早餐;11点至13点对应心经,中国人午休,是为了让心得到休养;等等。这样的解说通俗易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十分感兴趣。
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学治病救人,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许多中国医药企业的中医药产品海外订单激增,乌兹别克斯坦开设首家中乌传统医学中心,上海合作组织举办首届传统医学论坛视频会议。通过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引导学生践行更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实上,学生的确对这个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
在聚焦中华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适当引入古代中国为世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之外,还应该体现当今中国文化为世界发展贡献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在延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当今中国人的生活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属于应当秉承的广义文化信念的范畴。
如《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第12课《让拇指说话》主要介绍现在的人们很多时候都用手机收发信息来实现沟通交流,成为“拇指一族”的现象。从“拇指一族”这一现象可以阐述手机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当今信息科技社会的生活状况,手机就几乎可以完成生活中所有的衣食住行活动。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I)》第6课《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介绍了义乌从一个小小的县城,发展成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小商品批发超市的历程。本文按照复习旧课—生词讲解—课文语法讲解—学生练习—布置作业的传统教法,其中各个环节皆可插入“文化自信”的信息。如在生词讲解“优势”一词时,可以举例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这是中国的发展优势。”在讲解“奇迹”一词时,可以通过词语提示,引导学生造句:“中国的奇迹有哪些?”(长城、高铁、卫星、微信)在讲解“普及”一词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句:“手机支付已经在中国全面普及。”讲解“流动”一词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过去,中国的农村很落后,很多农村家庭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学习、工作。而现在,随着农村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村的各种政策越来越好,很多高校学生、退伍军人都愿意回到农村创业、工作,人口双向流动为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发展活力。”讲解“信念”一词时,结合当下社会情况,举出例句:“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也动摇不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还可以补充介绍中国的抗疫题材电视剧《在一起》在伊朗国家电视台播出,让伊朗的民众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必胜信念。讲解“随着”一词的用法时,可以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句:“随着来中国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汉语也越说越好了。”还可以举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的例句:“随着中国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很多人都愿意回到农村创业、工作。”
通过举出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生词意义及用法的准确理解,也可以达到增进学生对中国社会生活认识的目的。
在课文讲解中,第1段:
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每天有30万中外商人在这里谈生意,10万吨商品从这里流向215个国家和地区,义乌被人们称为“世界超市”。但是,让很多经济学家不明白的是,义乌既不靠江海,也无资源优势,更没享受国家特殊政策,却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小小的县城,发展成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小商品批发超市。
很显然,这一段课文包含着文化自信的元素。
讲到老金——一个义乌的农民,他一心想让家里过个好年,在寒冬腊月,奋不顾身挑着担子,翻山过河,到外地用红糖去换鸡毛、可以卖钱的旧杂货。在回程路上,即使赤脚在雪地里从江西走回家,忍受疲劳、寒冷、饿肚子,他也只有一个信念:“不管走到几时,总要回去过年的!”三天后,老金回到义乌,终于赶在大年三十和一家人团聚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义乌人聪明勤奋、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缩影。同时,老金这种“回家团圆”“过年”“过好年”的信念令人揪心、动容,这也说明了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是“家”“年”“团圆”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当代的生动体现。说到“家”“年”“团圆”时,还可以向学生扩展介绍每年中国壮观的、特有的“春运”现象,全国上亿人通过飞机、高铁、公路等方式流动,只为能在春节和一大家子人团圆。
不论是课文中老金的故事,还是每年一次的“春运”现象,如果不从文化根源出发为外国学生解读,恐怕他们很难理解这样的故事和社会现象。
又如课文的第13自然段:
义乌的领导明确表示:“天下的事再大,也大不过老百姓要吃饱饭。我们没有工业,也没有资源,市场是义乌唯一的优势。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优势,为义乌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呢?”
这里也体现了各级领导一心为老百姓着想,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同时,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克服艰苦的条件,在困难中不断努力奋斗、寻求出路的坚韧品质。
课后练习部分,在讲解语素“户”时,可以在课本基础上补充“贫困户”“困难户”等词语。同时,介绍我国政府帮助农户、困难户、贫困户摆脱贫困,在2020年底完成全面脱贫。在关于“中国是个大家庭”这篇短文的语言改写训练之后,可基于此话题展开一些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如此“大”的家庭,如此众多的人口,正因为每一个公民都坚守这一份责任、坚定信念,才能取得胜利。
3 对外汉语教师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3.1 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放眼望去,古今中华优秀物质与精神文化,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实在数不胜数。很多教师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或教材编写上,会较为单一地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而笔者认为,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古今兼顾、以今为主的理念更应值得关注。文化教学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应尽可能从中国人的当今生活中去找寻延续至今的古代优秀文化,甚至包括吸收借鉴的优秀外来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新理念、新形式,学习者所在地的中国地域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等等,并从中提炼以恰当、适度地呈现,使得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汉语,增进世界人民对当今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一个平等、互鉴、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
3.2 呈现方式
对外汉语教师要学会更多地站在跨文化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中国文化。在教材编写或者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做到多角度、多元化、中外对比、古今联系、不炫耀不贬低地去呈现和诠释文化内容。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中,要力求做到真实自然、平等务实、生动灵活、新颖别致,多从外国学习者、世界人民的视角,而不仅是从中国人的视角来评估文化内容及表述方式。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展示”“弘扬”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符号性,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外国学习者产生抵触和防范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者,肩负教好汉语、传播好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这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外汉语教师唯有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汲取古今中华优秀文化所给予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管永前.在文明互鉴中树立文化自信[J].前线,2017(1):51-54.
[2] 谭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构的两大转变[J].对外传播,2015(4):34-35.
[3]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 武惠华.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I)[M].2版.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75-88.
[5] 王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建构[J].教育学报,2012(3):24-29,61.
[6] 徐桂梅,崔娜,牟云峰.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87-99,100-113,140-151.
[7] 颜泽钰.论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18(2):148-149,153.
[8] 张洁.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102-105.
作者:刘薇,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语法(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