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角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以“金融学”课程为例

2022-06-28 03:11穆玉堂吴尚燃王运卓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知识思政

穆玉堂,吴尚燃,王运卓

(1.长春人文学院 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7; 2.广东财经大学 国际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一、引言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作为经济学类专业课程的“金融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专业学习有着重大作用。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从现有的专业知识内容中,适时、适量、适度地从内部挖掘出或从外部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并与文化理论层次逻辑结构相对接,从初级层次的有形实物所产生的感性认知出发,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组织方式等中间层次的组织方法,实现将初级的感性认知,转化为高级层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整体价值观等思维定式。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金融学”课程思政的融合深度,不仅让学生穿插游弋于知识点中学习,同时还可以将其推送到思想认识的高处,居高临下,整体高定位地看待“金融学”专业内容,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课程思政内容的双升华。

然而,“金融学”课程思政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表现出一定问题。一是存在教师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不够。感觉找不到专业知识中暗含或已嵌入的思政元素,或者讲授理论知识原理等没有问题,但是难以与现实政策方针等相对接,难以将外部的相关思政元素融入到理论知识点中去,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二是找不到正确合适的融入方法。在思政元素融入时,过于生硬僵化不自然,感觉是为了思政而思政,难以做到“润物细无声”。三是融入后的效果不佳。存在教师融入思政元素后,不再进行总结或总结高度不够,不能迅速将具体内容升华为思想、价值观等,难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所以,极有必要对“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金融学”课程思政研究综述

历年来,学术界针对有关“金融学”课程思政①教学方法、教学体验、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等方面教改研究较多。

姬晓婷,胡君晖(2021)[1]从新时代背景和金融学课程思政内涵出发,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搭建课程思政平台、创新教学设计、构建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维度,构建了新时代高校“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王伟,黄颖(2021)[2]以专业知识内容为载体,以讲好“中国金融故事”为线索,就如何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平台建设等内容,从线上、线下、校内与校外等互动融入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并提出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赵泽鑫,谢静,李靖(2021)[3]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出发,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间学习、课后复习三个层面,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对提高思政教学实效路径方法进行了探索,并提出加强专业教师思政意识领悟能力,将有助于“金融学”课程思政学习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周弘,颜廷峰,欧鲲(2020)[4]以“金融学”课程为基础参照,围绕并建立相应金融课程群,对课程群内涵及范围进行了界定基础上,从课程群相互关系角度出发,构建了课程群内部体系,对课程群如何利用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学习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了分析。同时,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融合机制进行了比对分析,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对融合路径展开了探索,强调了优化课程结构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在金融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孙波(2019)[5]以“金融基础”专业课程为例,从现代课程思政教学存在问题入手,重点分析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在不同的知识节点上,如何从专业知识链条外部自然地融入“爱国情怀、诚实守信、民族自信、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思政元素。从教学方法组织方式出发,如何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培养有德有才的新时代优质生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林妍梅,李雅宁,赵睿(2021)[6]在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一文中,以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从金融学专业思政总要求出发,以“价值引领”的金融学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思政统领下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内容,以着力入脑入心、践行知行合一、营造育人氛围为基点,设计了OBE理念的金融学专业思政实施路径,从找准立足点、融入专业知识、结合社会大课堂、采用多维学习几个维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并对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思政学习中所起铸魂育人作用进行了论证。

上述相关及相近研究,对于金融学思政教学方法、融入方式、融入目标、思政内涵解读、能力培养、平台建设、内容设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对于如何结合文化理论层次逻辑,逐步分层对接性分析与螺旋式提高还没有进行相关研究。为此,文章就在“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如何从专业知识内容中挖掘出思政元素或是如何从外部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并通过科学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融后的思维、理念等价值观等路径方面,结合文化理论进行研究。

三、文化理论层次逻辑概述

文化理论内容存在诸多解释,在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定义解释中,[7]将文化划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的有机组合,是三个层次整体力量的社会外在展现。初级层次表现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器物;中级层次表现为制度、理论和组织等;高级层次表现为思想政治、精神、伦理、价值取向等,是人生中最高境界和价值定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最有影响力的整体实力核心理念部分[8],详见图1。

图1 文化层次性有机分析图

从图1文化层次性理论来分析“金融学”思政层次,初级层次表现为学习中对货币、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等实物以及具体实例的感性认知;中级层次表现为对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组织方式、方法等组织形式;最高层次表现为通过金融专业理论知识与相对应的思政内容相结合,最后在学生大脑中固化为一定的思维范式、行为逻辑、价值取向、家国认识等思想层面价值观念及指导行为,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四、金融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入方式

从金融思政元素教学路径探索过程来看,无非就是两种:一是从现有的专业知识内容中,将已经融入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用以感观方式引导学生思维;二是在专业知识内容的相关节点,将生活中的相应思政元素融入到学到的专业知识中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详见图2。

图2a 内部挖掘式思政元素方式 图2b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图2a描述了教师在教授教材内正常金融专业知识时,如何用思政的视角从原有教材内容中,挖掘出相关思政元素,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传授,实现内部原有思政内容与外部现实相融合。图2b描述教师在教授正常金融专业知识时,当讲到相关教材内容知识点时,如何将当前形势政策与教材内容理论相结合,将外部政策形势等融入到教材相关内容中,实现外部思政元素与内部知识相融合。如讲到法定存款准备率时,可以联想到,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活力,多次降准,目的就是通过降准增大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从而实现需求侧改革及扩大内需的目的。再如,我国通过给农商行等涉农贷款定向降准方式,加大对“三农”的扶持、金融扶贫及乡村振兴等。

不管是从原有专业知识内容中挖掘出嵌入的思政内容元素,还是在专业知识某个节点通过外部融入相关思政内容,都是课程思政内容,在文章研究过程中统称为“思政元素的融入”。

五、金融思政元素与文化理论层次性对接分析

文章主要是分析第一种情形,即从“金融学”专业知识内容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从感观产生认知,通过一定有效的组织手段和引导方式,最终实现教与学双方深度融合,并升华为文化最高层次价值观、固化思维等价值观念认知,具体表现为:

(一)思政元素与文化理论初级层次对接,产生感观认知

学生学习过程中,金融专业知识内容及内容组成知识点仍然不变,已经实现了专业内容同思政元素的融合,关键是看教师如何用思政眼光和视角从专业知识内容中深度挖掘出嵌入并融入本专业知识载体中的思政元素,亮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升华为文化思想的一种融合性思考,这是需要考验教师的思政水平的。如在“金融学”货币制度货币设计内容中,可从现有的货币设计中挖掘出早已融入其中的思政元素内容,详见表1。

表1 货币设计中的思政元素

在金融学专业内容设计中,处处都体现着思政元素,关键是看教师如何从专业知识中挖掘出来,放于学生面前,用直接感观的方式,让他们产生初步认知,这个阶段是思政元素与文化理论层次对接的初级层次,用有形的真实的货币实物设计,调动感观的认知。

(二)中层教学方法的科学组织,精准适时、适量、适度融入

上面阶段已经从专业知识内容中挖掘出了思政元素内容,但是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同步认知,并产生共鸣,这些属于教师教学方法组织问题,是文化理论层次中的中级层次内容,组织与设计。

整个思政内容如何才能实现整个过程的合理组织与设计,从线性角度来看,融入方式可分为三步:挖掘——思考与展现——点睛与升华,详见图3。

图3 思政元素融入升华过程

图3中,教师首先从“金融学”专业知识内容中挖掘出相关的思政元素,作为文化初级层次内容抛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感观认知,如让学生观摩人民币实物等,其次让学生通过感观认知,进一步思索专业内容中所含有的体现国家民族情怀的思政元素,经过一段时间沉默与思考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讲出所观察到的体会内容,学生回答的结果无非就是与教师原有的教学内容设计期望切合与否、超出或不足,不管如何回答,都是通过自己大脑思考后的结果,思考过程是深刻回味,最后,教师把学生回答的思路收回来,进行画龙点睛式点评,迅速提升到另一水平高度。

(三)融和思政元素与思想认知,形成文化整体核心力

在思政内容组织过程中的最后环节,就是画龙点睛升华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将对学生回答的思政体会认知进行点评收口。如果学生的理解尚未达到教学设计目标,那么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在自己原来思考的基础上能迅速提高认知,提升到教师认知水平。如果学生理解超出教学设计预期目标,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收获,是一种师生共鸣融入的结果,使教师也能有所提高,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思政内容高层次的共鸣,迅速升华自己家国情怀的认识观,实现教学目标。这个环节过程一定要有,如果没有,学生对于自己思考对错与否、深入与否等都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将会使前期所有努力前功尽弃,可能还会出现“点燃一引信,放了个哑炮”的虎头蛇尾现象。

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目的就是提升与固化学生在专业知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文化内容,在自己思想深处固化这种价值观思维。用“金融学”专业内容充实自己的知识能力,用一体化融合后的思想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动,不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用自己所学为国家与民族发展作出贡献,实现文化层次最高层次的价值目标,让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维观点占据思想高地,形成一种整体核心实力。

六、结语

“金融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了解、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用思政的眼光挖掘出早已嵌入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或是从外部适时、适量、适度地融入相应思政元素,并结合文化理论,利用文化理论的层次性逻辑,由初级、中级到高级,对于思政元素分步对接处理,进一步深度融合,以升华的价值观形成文化的整体核心实力。

为此,针对“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文化理论,在教学路径方面:首先,借用专业知识载体形态等可感观性,挖掘或融入相关思政元素,从初级认知层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运用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将思政载体给予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认知的能动性。最后,对于学生思考后的认知给予画龙点睛式点评,提高学生思想的认知高度,实现师生共鸣或双赢,在学生思想深处,完成最高层价值形态的深度融入与转化,并指导自己行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注释]

①课程思政:是以学科课程为本位,教师发掘、揭示学科课程内在的德育要求,并以学科课程为载体,通过整个学科教育过程实施的教育活动。详见:姬晓婷,胡君晖.新时代高校”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4.

猜你喜欢
金融学专业知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