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松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天津 300350)
三全育人是指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办学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具体路径。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办法,课题组开展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面向天津市四所机械行业高职院校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的在校生中,其中大一学生共400人,大二学生共600人。通过网络发放问卷1 000份,除去无效问卷66份,回收有效问卷份934份,有效率为93.4%。问卷数据经核查后,通过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调查设置了20个题目,涵盖了调查对象的年级、专业方向、课程科目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的访谈意见,将问卷的题目分为课程思政认知程度、课程思政实施认可程度、对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情况的评价以及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建议等四个维度,保证了该问卷的可信度。
如表1所示,大多数学生知道课程思政,并对其有一定了解,对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的重要作用有较高认识。但是,对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情况认识还比较模糊,有四成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单独列出一部分课时进行思政教育,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偏差,也侧面表明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有部分教师没有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本质。
表1 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情况分析表
如表2所示,反映出当前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建设要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不满意的占比较高,原因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这与调查中发现的学生对课程思政认识偏差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了当前专业课教师如何将思政理论知识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如何将思政教育内容高水平地融入专业课程是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关键。
表2 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满意度分析表
如表3所示,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专业课教师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如何把相关理论学懂吃透。其次,实施课程思政还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情特点: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专业课教师不但要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还要充分利用实践实训课程;高职学生更倾向于接受鲜活生动的案例,专业课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表3 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情况分析表
如表4所示,在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回答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分别占到八成和七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匠精神的入选则具有高职特色,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的必然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实施中思政教育的侧重点,既符合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宗旨,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致。
表4 课程思政实施中思政教育侧重点分析表
三全育人背景下,每位教职员工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专业课教师主要是以课程思政建设主体的角色履行育人责任,因此,其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愿望和素质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但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把专业课教授好,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把课程思政仅当作是上级交派的任务,为应付督导或领导的检查消极应付。以此心态对待课程思政建设,自然没有自觉主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缺乏提高建设水平的动力,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有关知识。所以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有的专业课教师引用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时容易以偏概全、照本宣科,甚至向学生传导错误信息,造成不良后果。有的教师没有领会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而是在教学中“分段上课”,先讲专业课,再拿出一部分时间专门上思政教育课,导致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割裂的情况。
三全育人不仅强调全体教职工、各个部门都有育人职责,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协同育人体系,使各育人要素在全过程、全方位通畅运行,整个学校形成育人合力,整体上提升育人实效。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某一位教师或某一个部门单独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但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其中突出的问题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缺少合作机制,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思政课教师则应起到推动和指导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缩短适应期。
思政教育具体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一个突出困难就是在庞大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面前,无法快速明晰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切入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通常容易出现文不对题、牵强附会的现象,影响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因此,需要找到能普遍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结合点。这个具备思政元素的“结合点”既要与专业课内容相契合,又要能被全体师生普遍接受、认同,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推进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要转变观念,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承担“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首先,专业课教师应主动、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中,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品德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和平时与学生交往中谨言慎行,高标准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好榜样,践行崇高师德师风,作“学为人师,身为世范”的表率。
首先,从现实学情出发。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学习热情相对较弱,但思维活跃的特点,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在回顾我国工业某门类发展史时,穿插老一辈科学家、技术人员如何克服困难、白手起家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分析我国目前该领域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肩负起今后为国科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行业发展最新情况有所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其次,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实训课程比重较大,部分教师偏重于在理论课中实施课程思政,而忽略了实训课程这个育人渠道。结合实训课程内容,可以在实训过程中融入对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技能培训的同时实现价值传递。
建立科学高效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机制,既是体现三全育人的要求,也是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必然途径。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是思政课教师的学科优势,同时也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短板。因此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建立完善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机制:第一,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教研、共同备课。思政课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资源中的思政要素,并提出融入路径、案例选择方面的建议。第二,由思政课教师承担意识形态审核的责任。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一些政治理论、基本原则理解不透彻,在案例选择或解读敏感话题时极易出现误解、误读,造成不良后果。思政教师要帮助专业课教师“把方向”,避免出现导向性错误。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和突出重点是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关键。主线和重点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体现在自始至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对全体大学生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意义;特殊性体现在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与高职院校的学情和特点更契合,对高职学生更具有针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工匠精神培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师生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后备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导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现实需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专业课程中可以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一致或相近的课程资源,例如:“富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当教师讲到某项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时,可以讲述我国目前仍面临富而不强的问题,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担负起科技强国的时代责任。“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起到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2) 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只有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不断提升,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水平,实现建成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工匠精神既包括精益求精、永不停止对高超技艺的追求,也包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大学阶段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实训课程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师在实训课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程序规范进行操作,穿实训服,实验仪器、工具要摆放整齐等。
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高职院校相关部门教师的密切合作,在树立典型优秀案例,制订考核评价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方案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实现将德育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3],必然能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要求的贯彻实施,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