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刘伟涛
一出精彩的电影,能够让观众随着引人入胜的内容,而沉浸其中,并在电影结束后,有所思考与收获。
一个好的课程同样如是,通过合理的环环相扣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程当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并在课程的学习过后,收获新的知识与认识。
在一些经典的剧本里,会运用一种被称作“麦格芬”(Macguffin)的手法。这一手法因悬疑电影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而闻名,他创作的《惊魂记》《西北偏北》等悬疑电影都是围绕“麦格芬”展开讲述的经典电影。“麦格芬”是在剧情中设置某个载体作为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动力,由载体来牵动整个剧情的脉络。同时,“麦格芬”又不是电影的终点,与中文里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把课程开发类比为剧本创作,那么在这个特殊的“剧本”中又该如何设置“麦格芬”,又将如何围绕这一载体展开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呢?
这得从课程的特性开始说起,其一,脉络、线索对于课程非常重要,而对于劳动技术课程,尤其是以“送教”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来说,在时间和空间都所限制的情况下,脉络和线索的作用更是尤为凸显。只有清晰的脉络,才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并且准确理解每个阶段的重点。其二,一个横跨三四个课时的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一个持续的推动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以在《巧解帆布鞋》这一课程开发为例,“帆布鞋”是否适合“扮演”一个劳动技术课程中的“麦格芬”呢?
这个问题要从帆布鞋的发展历史说起:虽然发展到今天,帆布鞋以其简介大方,易于穿搭的特性成了普罗大众最喜欢的日常穿着选择之一,但帆布鞋诞生的历史却与生产劳动息息相关。
首先,作为帆布鞋的主要制作材料之一,帆布的大规模生产得益于生产力的一次大幅度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是因为当时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帆布得以大规模量产,价格不断下探,并以其坚固耐磨,低廉的价格而被广泛应用。
其次,帆布鞋的诞生,与劳工阶层的崛起紧密相连,当时人们迫切的需要能应对劳动场景的鞋履,于是造价低廉,牢固耐用的帆布鞋应运而生。所以现代帆布鞋的雏形,其诞生并不是因为造型美观,而是为了满足当时劳动者们的生产劳动的实际需求。
可以说帆布鞋的诞生史就是生产劳动发展史的缩影,因此,帆布鞋作为选题,与劳动技术课程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作为劳动技术课程的载体,帆布鞋也有着不小的天然优势。
然而选择合适的载体只是第一步,又将如何搭建课程的脉络与线索呢?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课程要体现综合性,改变旧课程结构单一的问题。因此要成为一门课程中的载体,必须能够连结不同的侧重点,并通过合理的架构将其展示出来。我们可以把一个合格合理的载体想象成一颗充满智慧的种子,它不仅会长大,而且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长大,以什么样的方式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从帆布鞋的角度,我们既可以以时间节点进行串联,从工艺材料的改变,用途的变迁,造型的科学与美学等不同方面进行探讨。也可以把帆布鞋的发展独立成章,与工艺技术、材料改革、功能、美学、制作以及思想教育并行,进行横向的梳理。
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只着眼于技能本身,对事物本体的了解和认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只停留在事物的本体,而无法挖掘课程背后的潜在价值,将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相结合,那课程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在《巧解帆布鞋》一课中,笔者是这样体现“帆布鞋”的延伸价值的:
从帆布鞋的历史溯源,可追溯近代劳动者的步伐,也可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了解工业革命对生产劳动的影响。
帆布鞋从生产工具发展成为日常穿着的一部分,其角色发生巨大变化。而角色转换的背后,是工艺和材料的进步,有的使用了新式的防水材料取代传统的帆布,把防溅泼作为其最主要的卖点;有的则从鞋子的缓震材料入手,把传统软木鞋垫改成更环保舒适的复合材料。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平日被忽略的变革,去体会科技进步的魅力以及技术进步对生活的影响。
帆布鞋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因此了解帆布鞋的造型变迁,可了解各国的人文历史。如帆布鞋在欧美的流行,源于上世纪70 年代,当时风靡全球的披头士乐队在一部叫《黄色潜水艇》的电影中穿着帆布鞋,迅速成为了当时青年人争相效仿的打扮。我国也有自己老字号帆布鞋品牌,如回力、飞跃等,其诞生以及独特的造型也与当时的特殊的历史条件息息相关。
但为何到了几十年后,当外国帆布鞋普遍售价都稳定在数百元甚至更高的价格时,国内帆布鞋却依然相当便宜。笔者不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更不认为民族品牌的帆布鞋比国际品牌差,但二者售价的差距,确实反映了发展上的差距。
为何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其一大原因就是创新能力的不足,当国际一线品牌不断在设计用料推陈出新,国内自主品牌却裹足不前,在市场受到挤压后,只能通过降价仿冒维持销量,这就对品牌美誉度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的其中一大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了解帆布鞋的历史,对比国内外帆布鞋的发展轨迹,从中窥探创新与原创的重要性。
课程中很难让学生体验一双帆布鞋完整的制作流程。但挑选一些有代表性可操作的环节,在课堂上让学生去体验制作帆布鞋的魅力是可行的。
笔者选择了组装黏合+ 鞋身涂鸦,作为由学生亲自制作的环节。
通过组装,学生才能够了解看似简约的帆布鞋结构,如何在实用功能与美学上进行考量,这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而通过涂鸦创作的过程,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创意,激发创想,创作一双独一无二的帆布鞋。
通过亲自动手,让学生明白看似平凡的帆布鞋,也蕴含了劳动的智慧,从而珍惜劳动的成果。
虽然帆布鞋已经成为了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售价更高、款式更新颖的鞋子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然而这些鞋子售价不菲,难免会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这与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消费观是背道而驰的。这时,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帆布鞋搭配技巧,不仅是在传递一种回归简朴的美感,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铺张攀比的消费习惯。
以上就是围绕帆布鞋这一载体所进行的延伸,利用帆布鞋串联延伸了包含近代劳动的发展历程(历史),帆布鞋工艺的发展(技术),创新思维的塑造(创新),民族品牌的崛起(精神),对生产劳动的珍惜(思想),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简约的搭配(美育)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个合格的载体对课程的拓展潜力是巨大的。对于凸显课程的综合性,从而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促创的教学目的。
同时,帆布鞋不仅是课程的种子,也是课程中推动和联系每个章节的纽带。比如第三环节谈设计与制造的创新,是承接第二环节回顾帆布鞋工艺的发展的,而第四环节的动手操作,对于帆布鞋结构的拼装,又是对第三环节的回应,通过亲自动手,加深对设计与造型的理解,体会劳动的不易。课程的内在逻辑更紧密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越发提高,兴趣也会更浓,而这些积极的因素汇聚在一起,将有力地推进课堂。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持续更新,不断改进的过程,我们在钻研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故步自封,大可放开眼界,在广阔的世界中悦纳灵感。知识的宝库是无穷无尽的,面对日新月异教学者探索新课程的脚步,也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