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汇系统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专有词汇——地名,它是人类用来识别不同地区的语言符号,是地区和时代文化双重选择的产物,更是珍贵的文化宝藏。地名与文化息息相关,一个地区的地名也必定承载着这个地区的文化。文章从文化语言学出发,以翼城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翼城县地名的构词方式、命名缘由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探求影响地区命名的因素。
关键词:翼城县;地名;文化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4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隶属山西省临汾市,地处中条山、太岳山之间,县境东临沁水县,西接曲沃县,北面和浮山县、襄汾县相邻,南部与绛县、垣曲县相连。不仅地处临汾、晋城、运城三市交界处,且正好位于秦、晋、豫“大三角”的核心地带,境内平川、丘陵、山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县域总面积1 170平方千米。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0时,翼城县常住人口26万左右。翼城是唐尧故地、晋国源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全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12个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0个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1项,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15个中国传统村落。有翼城古城、佛爷山2个国家3A级景区,翼城县被国家文化部授子“中国花鼓之乡”称号,翼城历山先后被国家气象部门授予“历法之源”“天然氧吧”称号。在翼城这个物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的小城里,每个村镇的地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地域特色。
目前学界对于地名的研究成果丰硕,地名作为专有词汇中的一类,可以从方言、地理、文化、历史等多重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局限于比较大的行政区划,往往停留在市一级的层面,对县、镇等关注较少。另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些有着深厚文化的小村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故探究地名背后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翼城县地名的语言特征
地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特定符号,它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专有名词,既有着与词汇系统中其他专名相同的特点,又有着自己独特性。目前,翼城县共辖有7个镇、2个乡,分别是唐兴镇、南梁镇、里砦镇、隆化镇、桥上镇、西阎镇、王庄镇、中卫乡、南唐乡。这些乡镇下又拥有众多社区和村。下文对翼城县行政区划地名进行数据统计和分类整理,重点从语音特征、构词形式这两个方面,尽可能对这些地名进行全面的分析。
1.1 翼城县地名的语音特征
1.1.1 翼城县地名的音节构成
如果单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情况来看,地名这种专有词汇与其他类型的词汇无异,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翼城县地名的音节发展规律和其他词汇基本一致,即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甚至多音节词转化。翼城县的地名在音节构成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双音节地名:曹村、浇底、油庄、北续、感军、唐城、西沟、上韩、神沟、冯史、合福、涧峡、北坡、东王、马册、南梁、南常、城内、樊店、范牛、符册、云唐、晓史等。
因现在的人们往往不会单称一个字作为地名,而经常把单字加上行政区划合称,所以把“曹村”这一类地名也划入双音节地名中。
三音节地名:金古垛、裴家垣、东午寄、西午寄、北张庄、李家垣、辽寨河、西白驹、田家河、凤架坡、西贺水、东白驹、大阳院、南官庄、老官庄、西浮图、玉石鄢等。
多音节地名:武子官庄。
从上面的列举中发现,在翼城县的地名中,无单音节地名,双音节地名最多,三音节地名稍少,多音节地名只有一个。这虽为专有词汇,却深刻反映出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又体现出现代地名的基本语音结构和语言的经济原则。
1.1.2 翼城县地名的平仄搭配
一个地名,最先给人们留下印象的就是它的语音形式。“一个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方便易记的地名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美的感受,人们乐于接受它,使用它;反之,一个拗口的、难听难记的地名会给人们的交际带来不便,它的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1]平仄组织,是四个声调在诗词或者词汇中的变换规律。美妙的平仄变换给人以音乐美的感受,语音优美的地名能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受,往往也更容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翼城县地名的平仄配合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双音节地名的平仄配合情况分类。
双平声地名:曹村、青城、油庄、翟庄、感军、神沟、唐城、西沟、闫强、高乔、尧都、南吴、垣头等。
双仄声地名:郑壁、北续、北捍、北卫、广适、马册等。
平仄相间的地名:浇底、北石、东汉、东续、吉壁、开化、上韩、北张、牢寨、隆化、南捍、南卫、史伯、枣园、紫琴等。
由此可以发现,翼城县双音节地名的用字平仄搭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双平声、双仄声和平仄相间。进一步整理发现,双平声地名或者平仄相间的地名占比更大,而双仄声在地名中占比较小。双平声地名读起来平和亲切,饱受人们喜爱。平仄相间的地名读起来声调和谐,音乐性明显,而双仄声的地名连续发音时比较困难,进而数量上相对较少。
其次是三音节和多音节地名的平仄配合情况分类。
平声相连的地名:裴家垣、安家垣、西白驹、田家河、杨家河、刘王沟、南官庄、中石桥等。
平仄相间的地名:金古垛、东午寄、西午寄、老官庄、北张庄、大河口、黄家铺、上吴东、上吴西、下石门、燕家庄、上白马、西贺水、张言社、大阳院、北寿城、凤架坡、世家庄、武子官庄等。
三音节的地名在平仄搭配情况上只有两类,即平声相连的地名和平仄相间的地名,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仄声字连续出现的情况。三个平声相连读起来舒缓轻松,平仄交替的地名读起来起伏跌宕,音乐性很强,容易受到翼城人民的喜爱。
1.2 翼城縣地名的构词形式
1.2.1 翼城县地名中包含的地域类通名
一个地名往往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结合而成。专名指自然语言现象中的专有名词,而通名则指的是地名中指示地理实体类型的词。在地名中,行政区划通名无处不在,如“县”“乡”“镇”“村”等。在这里不谈及此类通名,而将重心放在地名中的专名部分,并把专名中的通名用字再次筛选出来而作为研究内容。
翼城县北、东、南三面群山环绕,地处临汾盆地的南端。地形构造可分为东南部山岳,北部山地隆起区和中西部平原凹陷区。东南部山岳地区和北部的山地隆起区的地面遭受长期的侵蚀、剥蚀,冲沟和河谷均衡发育。中西部平原地区则呈现出平原的地貌特征。总的来说,翼城县地貌形态较为复杂多样,地势起伏较大,反映在地名上,即自然地域类通名非常丰富。此外,翼城县上古称唐,尧始封地,一直有唐尧故地、晋国源头的称号,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又因为其曾作首都,位置关键,反映军事文化的人文地域类通名数量丰富。接下来重点介绍翼城县的地域类通名。
第一,翼城县地名中包含的自然地域类通名。
坂:山坡、斜坡,如两坂、木坂等。
沟:流水道,如西沟、刘王沟、苇沟等。
洼:地形中凹陷的地方,如西洼、董家洼、青树洼、庙洼、后洼、青洼等。
坪:平坦的场地,如东下坪、西下坪等。
河:河流,如田家河、辽寨河等。
坡:地形倾斜的地方,如南坡、牛家坡、凤架坡、曹家坡等。
此外还有“河口”“峡”“水”等自然地域类通名。
第二,翼城县地名中包含的人文地域类通名。
官庄:官府管辖的田庄,如南官庄、老官庄、武子官庄等。
垣:墙或矮墙,如安家垣、李家垣、垣头、黄家垣等。
寨:旧时的军营,如牢寨、里砦(同寨)、寨上、吴寨。
壁:用作防御的墙,如郑壁、吉壁、梁壁等。
关:关口,往往是城市外围有重兵把守的地带,如西关、东关、北关等。
堡:用土石构筑的坚固小城或阵地,如西堡、堡子、贯上堡等。
正如牛汝辰所言,“各个方言区都有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这些特殊的方言词的产生是由地方社会生活特点决定的”[2]。上文所提到的“官庄”“寨”“堡”等,都和当地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此外,还存在“城”“铺”“院”“社”等人文地域类通名。
1.2.2 翼城县地名的构词法
对地名构词法的研究是从语法角度对地名词语的关系进行分析。翼城县地名中没有单纯词出现,故重点研究合成词地名里的复合式。
偏正型:裴家垣、青城、油庄、翟庄、东午寄、神沟、唐城、牢寨、大河口、小河口、辽寨河、田家河、枣园、牛家坡、大阳院、北关、北寿城、李庄、古桃园、岳庄、郑庄等。
动宾型:感军、合福、晓史等。
联合型:开化。
主谓型:人望。
由此可见,复合词的五种基本结构中,除了中补型合成词没有以外,别的类型均有涉及。偏正型地名最多,动宾型、联合型、主谓型地名虽都有涉及,却寥寥无几,占比很小。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翼城县地名无法分入这些类型,希望日后可以有进一步研究。此外,还有一些附加型的地名词语,如“垣头”“堡子”等。
2 翼城县地区的命名及其文化内涵
首先,地区的命名不是毫无根据的,命名的结果也体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迹,会综合考虑这个地区的社会状况、自然地理、时代特点等一系列因素。也就是说地名的存在是有原因,更是有意义的。“人文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性质,与文化之间有着种种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载现关系。”[3]地名作为语言的一种呈现,也是如此。地名是一个地域整体形象中非常重要的识别元素,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另外,它不仅仅表现着行政区划,是一种人文记忆,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因此,必须着眼于研究翼城县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2.1 受山水文化影响的翼城县地名
中国地大物博,山水或雄伟壮阔,或蜿蜒秀丽,蕴藏着无穷的美感。同时山水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产物。中国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意思是人们会根据现有的情况因地制宜。山水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玩乐的机会,更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这样的山水文化也必然反映在地名文化上。翼城县东、北、南三面群山环绕,境内又有汾河的较大支流浍河经过。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翼城县的地名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山水作为自然因素,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施加影响,而文化又以各种方式反映在地名里。
涧峡:位于翼城县南梁镇,因滦水(据传古时称这股水为晋水)与翔山后头沟流下来的水共同汇入河流穿村而过,流经古晋国国都故城注入浍河,有学者认为“晋”的上部为两只箭,“涧”与“箭”同音,后逐渐演变为“涧峡”。
浇底:地处翼城县东北部,因河道“浇底河”流过而得名。
山底:位于翼城县王庄乡的北侧,因其东依河上公德山脚下,北靠浮山县二峰山而得名。
中贺水:中贺水村东依翔山,西临浍河,与西贺水村及绛县的东贺水村相邻。据记载,北宋时此地涌出了“林泉”,村庄因此得名。“林泉献珠”为翼城县古八景之一,中贺水地势低洼,过去在村南村北两处水道里,有数股清泉散步,先民们傍水而居,繁衍生息。
此外,“柏峪”“甘泉”“浍史”“大/小河口”“杨家河”等地名也都能看出山水文化对于地名的影响。
2.2 受名人文化影响的翼城县地名
名人,顾名思义就是有名气的人,有所成就的人,他们在某一领域崭露头角,或者在某一方面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文化名人对当地人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其自身必定有着突出的地方和非凡的能力。以名人文化来给地区命名可以让当地居民在学习他们先进事迹的同时,也能被他们的精神所影响。翼城县作为唐尧故地、晋国源头,历史名人众多,也必然对翼城儿女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翼城县有不少地名就是以歷史名人的名字命名的。
紫琴村:地处翼城县隆化镇,原称沟北村,因这里出了翼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阎紫琴,后人为纪念他而改名紫琴村。
阎村:位于翼城县里砦镇,晋成公的儿子姬懿食采于今运城市安邑一带的阎地,后被晋国所灭,其子孙大多数散居于今河南一带,唯有一支未曾远离避居翼城,因不忘祖先食采之地,而称阎氏。后来阎氏又出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阎没,是晋顷公时的大夫,曾留下“一食三叹”的著名典故。后人为纪念阎氏一族和阎没大夫将定居之地改称阎村。
廉家村:位于翼城县中卫乡,据《翼城县志》记载,廉家村以前叫“廉家沟”,旧志有“廉颇避暑处”的记载,“廉王者,疑俗崇廉将军故尊之耳,今地多廉氏或其后裔,未可知也”。后人为纪念廉颇,将村子命名为廉家村。
史伯村:本属于翼城县王庄镇,现属于隆化镇,2017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史伯原名伯阳父,别名史伯,西周末期的思想家,中华文化的先驱,关于史伯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国语》《史记》等书中,后人为纪念史伯,将村名改为史伯村。
2.3 受姓氏文化影響的翼城县地名
中国有句古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一向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溯源。自古以来,炎黄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国村庄的命名,大多与姓氏有所关联。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与中国古代特色政治文化制度——宗法制度相关联,是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翼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姓氏文化反映出翼城县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安家垣”“李家垣”“史村”“田家河”“燕家庄”“杨家河”“牛家坡”“杨家庄”“李庄”“郑庄”“曹家坡”“董家洼”“续家庄”“史庄”“吴寨”等。这些村庄的命名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姓氏+家+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田家河”“杨家河”“牛家坡”“董家洼”等;二是“姓氏+家+古代或现代的行政区划(如庄、寨等)”,如“燕家庄”“续家庄”“杨家庄”等;三是“姓氏+古代或现代的行政区划”,如“李庄”“郑庄”“吴寨”“史庄”等。但是不管哪一种,都可以看出翼城儿女对姓氏文化的认同。
3 结语
地名驻留在大地上,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一方百姓的记忆。地名的诞生,无不深深烙着所处时代的印迹,它的衍变又承载着地理和历史的双重变迁,饱含文化的汁水。可以说,地名是文化的镜像,与文化共生,也与文化共变。翼城县的地名及其背后的文化,尤其值得关注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永勃.略论地名的修辞[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
[2] 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187.
[3]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63.
作者简介:胡旭(1998—),男,安徽池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译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