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艳丽
摘要:高校肩负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为避免学生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高校一定要对意识形态工作格外重视,从而让学生在坚守政治立场的前提下,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但是聚焦于实际情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局面依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主要问题,从三个向度出发,讨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完善对策,希望对高校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三个向度;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57
高校是社会未来人才储备的大本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积极开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是不同思想交流和碰撞的重要阵地,对于未来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不仅和学生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息息相关,思想的导向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树立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才能在投身建设中,保证思想的纯洁性,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教学任务的重要性等量齐观,两手都要抓,树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观,摆正自身立场,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1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难题
1.1多元化思想冲击力较强
“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也不能故步自封,需要正视自身优势,加强和世界不同国家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使思想更加开放,兼收并蓄,将不同思想化为己用,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民众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当前社会环境下,关于社会舆论导向,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过去由大众传媒完全掌控的话语权,逐渐向普通民众过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类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和他人充分交流不同意见,但任何一个社交媒体上,都依然难免意见领袖的存在,完全平等的交流模式,依然属于理想状态。一些学生可能觉得自身人微言轻,更倾向于沉默,从而陷入沉默的螺旋的怪圈,这也值得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
除此之外,世界上并非所有国家的媒体,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媒体的私立属性十分明显,舆论的引导和言论的发布,更倾向于为资本发生,并通过各种手段,使我国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为其思想张本发声,这也导致一些公共平台,充斥了各种不同的声音,真假难辨,很容易让尚未步入社会,形成健全“三观”的高校学生,陷入迷惘,甚至怀疑自身所受教育的价值,走向全盘否定自身,崇拜西方的极端。
1.2科技手段存在负面影响
飞速发展的科技,同样不只有硬币的一面,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拓展高校学生视野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同样会为学生思想言论的纯洁性,带来较大影响。高校学生每天接触移动互联网时间,往往超过书籍阅读时间,甚至在各类短视频、图片等传播方式的影响下,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在各种“标题党”大行其道的融媒體时代,海量的信息,同样会形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乱象,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很容易被舆论所影响,失去思想之舵的稳定性。
1.3高校不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
高校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这不仅需要对相关课程的开展,引起必要的重视,还需要调动各项资源,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现实条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一些高校明显不具备这个条件,不仅未能重视自身品牌建设,而且一些高校在校史修订方面不够全面,更没有经常创造条件,使学生可以外出实践,学以致用。凡此种种,都表明当前高校无法达到意识形态教学要求,因此开展时往往举步维艰,不知从何下手。
1.4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需要重视教师引导者的价值,只有保证教师的专业性,才能令学生感到较强说服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要求高校重视教师团队素质的提升,打造真正一流的师资队伍。但是聚焦于实际教学层面,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相对传统,很多教师缺乏基层实践的经验,因此所讲的内容往往相对理论,不能让学生感到醍醐灌顶,耳目一新,学生的信服程度不高。再加上很多学生自身阅读量较大,教师讲的内容,学生从其他信息渠道或书籍中略有耳闻,这也会直接削减教师授课的价值,导致教学整体趋于空洞。同时一些教师属于兼职工作,教而不得其法,也直接降低了学生停课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质量不佳。
2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观的三个向度
2.1历史逻辑
如今是一个意识形态工作极具挑战的新时代,党中央要求高校中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需站在历史角度,保证高校大学生在坚守意识信念不动摇的前提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并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领导的重要工作内容。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校长负责制,保证党委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紧紧抓在手中,话语权不旁落,坚守政治地位,避免边缘化意识形态工作。
2.2理论逻辑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践行马列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各项理论成果。具体而言,首先是立德树人,这和教育工作的目标不谋而合,应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点方向,建立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认知。另外,需要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思想建树,同时加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关注学生德育教育水平,实现学生获得感的强化,基于理论要求,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2.3实践逻辑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工作成果,加强思想工作的宣传,加深师生对意识形态的思考深度,在高校日常工作和品牌建设阶段,涵盖各个领域,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论。因此,高校需要重视日常思政课的重要性,遵循党中央的号召,贯彻的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要求。
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完善对策
3.1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对于一件事情,没有最基本的判断,便很容易被信息洪流所淹没,从而陷入胡思乱想的局面中,影响思想纯洁性。基于此,高校应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对学生平时浏览信息习惯的调查,统计出学生接收信息主要渠道,如果学生平时主要接触碎片信息或短视频等,应当基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使学生靠自身提取观点,完成深度思考的过程。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会,结合学生平时关注的社会热点,从更专业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避免被碎片化的舆论误导。为了加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应充分发挥社团力量,致力于马克思主義相关理论的研究,从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
3.2重视高校软硬实力的提升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软实力,更多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体现,这其中包含了教师和辅导员两个部分。当前教育模式下,众多高校的教师和辅导员,在工作上交集并不多,虽不能说各自为战,但是并未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起到有效的联动效果,因此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强化,起到了明显的限制作用。基于此,教师应当和学生主动交流,明确学生思想上波动情况,针对性调整意识形态教学方式,从而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除此之外,对高校而言,还需要重视培训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水准,从而在树立教师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思想纯洁性。最后,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思政课教学模式可以常励常新,高校应重视教师待遇的提升,通过激励制度的积极影响,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3.3加强思想政治课堂的多元化发展
思想政治课堂的多元化开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若教学方式一味因循守旧,自然无法调动学生听课兴趣,导致学生听课效果较差,而且学生对于纯理论内容的信服程度也不高,自然就导致教师授课的说服力每况愈下。因此,教师应重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和灌输。另外,即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依然要和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地位,不能居高临下说教,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应当对学生的思想,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如果条件允许,应当多创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到本地的红色博物馆参观,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这种实地感受的教育方式,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值得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推广。
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学方式的改变,不等于抛弃理论教学,如果只追求新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理论教学的基础作用,也很容易陷入教学怪圈。因此,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电影、音乐,这样既能让学生摆脱单纯听课的无聊情绪,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最后,教师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基层工作者,通过为学生做报告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和现实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律。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显然具备较强说服力,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也能加深学生对于党相关政策的认知,树立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身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基层工作者授课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教学方向的探索,可以令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依然面临一些困境,制约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这不仅和学生接收海量信息相关,还和高校重视程度、教学开展的软硬实力息息相关。高校一定要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地位上,从新时代视角出发,勇于改变当前僵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基层工作人员讲课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意识,从而把稳思想之舵,摆脱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不利局面,助力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亚男,黄秋雨,周扬,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策略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76-80.
[2]张淑林,王智垚.运用SWOT模式分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9(4):42-47.
[3]刘晓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辅导员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有效性提升的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20,3(10):39-40.
[4]刘璐,马强,尹卓君,等.新时代加强南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19):201-203.
[5]马爱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安全建设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1):65-66.
[6]刘文林,李庆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25-28.
[7]刘晓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8):11-13.
[8]王雅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浙江1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6).
[9]覃秋桃.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