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玲
一、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共选录苏轼作品5篇,按苏轼写作时间先后排列,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课内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上课内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下课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九下课外词)《记承天寺夜游》(八上课外文)。苏轼面对苦难困顿,总能寻出一份意味或趣味。这种泰然处之,乐观以对的生活态度,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二、学情分析
到了九年级,要学习的古诗词、文言文非常多。学生们在记忆和理解上难免会出现混乱。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借助一条主线(作者、主旨、写法……),将零散的诗篇串联起来,应该会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好这些诗词。
三、教法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笔者选择了苏轼同在黄州所写的三篇诗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下课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九下课外词)《记承天寺夜游》(八上课外文)串联起来。从对苏轼形象的理解入手,来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本文的教学上,笔者借助知人论世和咬文嚼字法,来提高学生对苏轼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也力求通过梳理苏轼心路历程,使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诗文。
四、教学目标
1.借助知人论世和咬文嚼字法,来提高学生对苏轼及其诗文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重点)
2.梳理苏轼心路历程,使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诗文内容以及苏轼的形象。(难点)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借助预习案(注释、翻译、作品鉴赏),一方面扫除学生的阅读《定风波》时的障碍,让学生初步理解;另一方面温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并归纳曾经学过的能表现作者旷达乐观胸襟的诗文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位文人,他活了64岁,一生任过30个官职,被贬17次,下过130天牢狱。晚年还被贬谪到荒无人烟,瘴疠遍地的海南,但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愤世嫉俗,更没有消极堕落,而是随遇所安,平静地面对所有的不公,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这个人是谁?——没错,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屏显1: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年少成名,皇帝宋仁宗称他有“太平宰相”之才。
受新舊党排挤,一生仕途坎坷。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 。”
“为什么说‘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一下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探寻苏轼化茧成蝶的心路变化
1.孤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屏显2: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放。他写了二十多首诗以嘲讽新法扰民,表达心中的不满。新党被激怒,择取其诗中的只言片语,构陷苏轼,将其捕押下狱一百多天。此案牵连甚广,苏轼的故旧友朋多被连累处罚。
后来,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到黄州之初,亦因遭受了冤诬凌辱的生死大难,他时常惴栗不安,谢绝交往。
我们八年级下学过的一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屏显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文
请一生朗读,借助本词的写作背景,以及划线词语“幽人”“孤鸿”“惊起”“有恨”“不肯栖”“寂寞”,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苏轼当时的心理状况。
(屏显:托物言志:月夜孤鸿——孤寂、惊恐、幽恨,但仍然坚守高洁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此诗反映了劫后余生的苏轼,虽惶惶不安,但坚持不苟合于世的寂寞孤傲的人格境界。
板书:孤寂——缥缈孤鸿
(三)彻悟:《定风波》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但这种恐怖的乌云是否会一直笼罩在苏轼的心头,永不消散呢?
屏显4:
初到黄州,生活艰难。元丰四年,他在黄州东门外的一片山坡上开荒种地筑屋。以“东坡”为题,写了一首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自称东坡居士。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途中一场大雨,让苏轼顿悟,就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屏显5:《定风波》全文
齐声朗读,然后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思考3分钟,边分析边朗读体会)
1.泰然从容/淡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疾风骤雨、不慌不忙、随遇而安)
2.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一句:心轻,远离官场,笑傲人生、搏击风雨的轻松、豪迈之情。后一句:我行我素、无所畏惧、不为现实生活束缚)
3.旷达乐观——“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语义双关,指所遇自然界的风雨,同时暗指政治“风雨”和各种人生险途)
(屏显:语意双关,既指途中所遇的自然界的“风雨”与“晴”,又指政治上的风雨、人生的逆境与顺境,表达了词人超旷达观、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就在风起雨涌,继而雨停日出这大自然变化的一瞬间,苏轼顿悟: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就如同大自然的风雨、晴空,既属寻常,又何足挂齿?
板书:彻悟——“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容、洒脱、旷达
正因为苏轼乐天旷达、胸襟开阔,所以他常常能从纷繁的尘世中化解人生的痛苦。之前我们学过的《水调歌头》他刚还怨恨着月亮——“何事长向别时圆”,转眼又顿悟了一个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紧接着就将对七年未见面的弟弟的挂念,转为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六、超越:《记承天寺夜游》
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屏显6:
“生活不止眼前的,还有”
↑ ↑
各种无奈、各种屈从 对美好世界的想象,内心精神世界的满足
当你守住了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你就能看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
在黄州,除了种地吃美食,苏轼还常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我们来回顾一下八年级上册他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屏显7:《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请同学说说,苏轼看到了什么景?朗读出来。
请同学赏析一下,这景美在哪里?什么特点?
(屏显:庭中月色——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影子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普通的庭中月色,在苏轼的眼中竟然如此美妙。那是因为只有空明澄澈的心才能看到空明澄澈的景。
板書:超越——月光澄澈
屏显8:
对于苏轼而言,“乌台诗案”带来的抹黑诬陷,俨然一场恶梦。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受到深刻的影响。有人说:“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案前,诗人主要是深刻地反省仕宦人生;其后,他痛苦的心灵在自然的天地里找到了归宿,发现了新的人生境界。”
贬谪黄州的生活里,苏轼从政治伤痛中走出来,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评价。可以说,无论精神上还是艺术上,苏轼都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
板书:苏东坡——化茧成蝶
七、畅所欲言
除了苏轼,还有不少古仁人都有着旷达乐观的品质,他们都是谁?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
屏显9:
畅所欲言
谈谈你了解的那些旷达乐观的古仁人。
提示:我从(作品名)中的(具体句子),看出了(人物)的旷达乐观,因为(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对诗句的理解来分析)
示例:我从《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看出了李白的旷达乐观,因为尽管他因被赐金返乡,食不下咽,但他依然坚信理想终究会实现。
仿照示例来说话,同学们交流、分享,畅所欲言。
八、教师小结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就是这么一个人,乐天豁达,胸襟开阔,可以接纳尘世纷扰,化解人生苦痛,并在结痂处开出一朵绚烂的花来。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希望我们都能像苏轼这些古仁人一样,乐观旷达过一生。
附板书:
参考文献:
[1]王令.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及教学[D].湖南科技大学,2019.
责任编辑 陈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