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2022-06-27 09:23杨婷婷何林娟
决策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林盘核算公园

◆杨婷婷 何林娟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

生态产品主要是指在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造成损害的前提之下,生态系统为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和服务。按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可划分为生态自然产品、生态权益产品、生态服务产品和生态物质产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通过市场交易或者机制设计,使得生态产品价值的显性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遵循“转化”和“保护”两种逻辑,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消费方式决定了交易方式。

——以清新空气、干净水源等为代表的生态自然产品,属于公用性生态产品,强调的是“保护”,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在生态资产核算的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或跨区域的生态补偿等手段,遵循受益者付费的原则,由生态保护受益的区域向实施生态保护的区域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得生态保护的外部价值转化成货币化的现实价值。

——生态服务产品与生态物质产品等经济性生态产品,强调的是“转化”,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路径构建生态产品链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链,推动形成生态产业,使隐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显性化,并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针对生态权益产品,这种把“保护”和“转化”结合起来的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一般采取政府与企业混合路径,以“核算—配额—交易”形成生态资本实现路径,其过程既通过政府对排污、用水、用能等总体限额实现“保护”,又通过个体配额和市场化交易实现权益的价值“转化”。

图1 生态产品与价值实现路径

二、国内外先发区域的相关经验借鉴

(一)聚焦“可量化”,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

摸清生态“家底”,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实现生态产品可量化、可计价,是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的关键基础。目前,内蒙古、深圳、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福建厦门等省市已经完成了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并构建了标准化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其中,深圳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GEP 核算,首次提出并建立了GDP 和GEP 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工作机制,构建了全国首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厦门每年开展生态系统生产价值核算并发布核算白皮书,以价值量衡量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打造了具有厦门特色的生态系统生产价值核算“沿海样本”。

(二)聚焦“可增值”,推动生态权益转化为生态资本

聚焦生态“权”与“益”的运营管理,加快具有明确权属、可评估计价的资源资产进入市场交易,促进生态权益在不同主体、部门或地区之间进行高效配置,实现生态产品可交易、可增值,是推动生态产品资本化的运行路径。国内外积极探索生态权益市场化交易,除了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权益产品市场化交易,资源产权融资、资源配额交易等方式也成为推动生态产品资本变现的重要举措。其中,澳大利亚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引入“生态银行”,通过资源收储、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实现生态价值保护和增值,并衍生出了如生态担保、信贷等金融产品及服务;重庆在全国首次探索建立了基于森林覆盖率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森林覆盖率设置为各个区县的统一约束性考核指标,形成了交易需求,让保护生态的地区得到资本补偿。

(三)聚焦“可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体现生态效益,在生态保护中注重产出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产品可发展、经济发展可持续,是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的重要目的。“使生态赋能产业,让产业反哺生态”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各地纷纷开启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之路。新加坡滨海花园致力于规划设计能源和水的可持续循环系统,通过“擎天树”新能源体系、“蜻蜓湖”和“翠鸟湖”两大湖泊系统,展现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果,被评为亚太地区最佳景点,并通过收费项目,凸显了区域生态调节、文化服务等效益。2014 年波士顿提出了“sea change”城市规划方案,通过长期韧性策略为海岸线区域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强化绿化公园、海洋生态建设,缓解未来环境变化而可能引起的风险,打造了美丽海洋公园、滨海音乐节、绿色广场,聚集了近1500 家科技公司42000 多名员工。浙江丽水着力培育“山”系品牌,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有效促进了优质农产品销售增加、价值提升。

三、成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特色实践

(一)以典型生态区域价值核算探索生态资源资产化

聚焦让公园城市的“绿水青山”有价可依,成都加快启动生态“摸底”,率先以川西林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城公园等典型生态区域为突破口,开展生态价值核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以点带面探索构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典型区域核算体系加快构建。以川西林盘为例,选择崇州进行破题,研究发布了《川西林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川西林盘生态价值转化模型及核算体系》等成果,率先形成了可操作、可比较、可推广的川西林盘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标准和技术体系,为构建全市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核算评估试点正在有序推进。以锦城公园为例,对标国际,以“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为依据,探索构建了锦城公园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并根据评估体系对锦城公园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投入产出比处于“世界先进并行,全国同级领先”的较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公园城市的魅力。

(二)以低碳城市先试先行推动生态权益转化为生态资本

把握低碳城市建设机遇,成都市积极推进生态权益“品类直接交易”,创新模式赋能“区域溢价增值”,创新机制实现“生态效益共享”,着力畅通生态价值实现市场化路径,推动生态权益实实在在转化成生态资本。

以生态权益交易实现产品“直接变现”。加快具有明确权属且可评估计价的生态权益在不同主体、部门或地区之间进行高效流通配置,设立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推动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参与全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率先完成全省首笔用能权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交易金额位居全国前列。

以EOD 项目导入实现区域“溢价增值”。创新提出“土地增值,商业反哺”的投入产出“双平衡”机制,积极推动EOD 模式在片区综合开发的运用,以杨溪湖湿地公园、麓湖生态城、天府怡心湖、中法生态园“未来水生态城”等EOD 重大项目为载体,EOD 综合发展正在公园城市落地生根,“生态投入—环境改善—品质提升—价值反哺”的良性循环效应正在持续释放。

(三)以文商农旅体融合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成都市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把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作为加快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重要实践路径。重点突出“农”的生态赋能、“商”的价值逻辑、“文”的品质浸润、“旅”的聚人引流、“体”的品牌集聚作用,推动厚积的生态优势赋能产业发展。

创新开发运营模式。以川西林盘为例,秉持“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催生出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的理念,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运营,推动林盘商业综合体、文旅综合体等运营模式创新。

探索多元融合模式。发挥生态资源引流聚人的优势,聚焦户外消费、品质消费需求,积极推动生态型产业、休闲型消费在绿道、公园、林盘内及其周边布局,探索创新“绿道+”“蓝网+”“公园+”“林盘+”等模式,夜游锦江、沸腾小镇、江家艺苑等“绿道+”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市场认可。

形成品牌产品体系。依托天府绿道、天府蓝网、川西林盘等特色生态载体,以“农”为底,深度链接本地及周边特色农业资源,融合商、文、旅、体元素,形成了品牌化多元产品体系,其中建成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1000 余个,农家乐发展模式堪称全国典范。

四、对成都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几点思考

(一)塑造典型区域生态品牌,展示公园城市价值精髓

新加坡和波士顿的经验表明,通过将彰显生态作为片区总体规划设计理念,集中展现城市生态产品,能够达到更好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果。因此,建议成都依托川西林盘、天府绿道、锦城公园等成都特色生态资源,健全“价值发现—产品开发—确权估值—市场交易”全链条,形成“绿道+”“林盘+”“公园+”成都生态赋能模式,争创国家生态价值转化基地。一方面,依托这些典型区域前期已经开展的生态价值核算转化研究,借鉴深圳、厦门GEP 核算经验,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点。另一方面,聚力低碳零碳产业植入、文商农旅体多元融合,塑造绿色高端新兴业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二)突出生态产业特色性开发,营造公园城市消费场景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发展与生态资源特色相匹配的生态产业是实现价值转化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基于此,建议成都依托星罗棋布、全民共享的城市公园,以绿道、景观水系等串联城市楼宇、生态厂房,加快屋顶绿化、社区花园等城市微景观营造及微绿地改造,植入酒吧、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业态,塑造立体化、高品质的城市绿色休闲消费场景。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灵秀峻美、密林苍翠的山水公园,强化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功能,营造“四季有景,步移景异”特色景观,强化生态观光、康养旅游、趣味游览等功能植入,塑造具有景区特色的生态旅游消费场景。依托成都特色人文景观、湖泊湿地、农林产业等资源,构建田林交错、变幻多彩的乡村公园,强化休闲游憩功能与农耕文化传承,打造道法自然的田园体验消费场景。

(三)推进EOD 网络化布局,形成公园城市开发模式

EOD 模式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生态效益带动区域整体溢价增值,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EOD 模式将生态引领贯穿于片区综合开发的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与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不谋而合。建议成都把握国家鼓励EOD 模式的良好契机,结合城市有机更新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EOD 战略性规划与网络化布局,以“宜居品质,价值开发”为导向,健全“土地增值,商业反哺”的投入产出“双平衡”机制,推动生态价值在片区综合开发中资本化,形成“生态投入—环境改善—品质提升—价值反哺”良性循环。

(四)突破绿色金融关键环节,完善生态价值实现生境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撑,面对由生态产品的特质所引起的资本约束,势必需要积极引入科学合理的配置机制,可见,发展绿色金融势在必行。结合成都实际,借鉴澳大利亚、重庆等国家或地区经验,建议成都:推动资本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集中,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能效信贷、碳配额质押融资等特色化服务;探索设立生态价值转化引导基金,吸引专业化风险投资机构设立定向风险投资板块;探索与生态产品供给、交易相关的保险机制;健全生态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初始分配和市场化交易机制,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和用能权交易市场建设,扩大生态多样性、碳汇等交易范围,围绕生态产权创新开发金融衍生品,争设西部环境资源交易所;创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布生态产品投资机会清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运营以及生态产品开发。

猜你喜欢
林盘核算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大邑开启乡村振兴“林盘+”模式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夏季林盘对周围环境微气象的影响研究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回到会计主体 谈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兼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核算
在公园里玩
论林盘
川西林盘文化的乡土美学意境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