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华
曹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菏泽 274400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临床常见手术类型,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保证胸腔镜手术的顺利开展,做好患者麻醉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医学研究中,对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全麻技术实施,主要有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与连续硬膜外麻醉技术等。但胸腔镜手术技术应用到肺叶切除治疗手术当中,患者术后通常要承受较为剧烈的疼痛刺激,因而如何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是为一项值得探讨的医学课题[1-2]。目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被广泛应用,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该次研究选取2020 年6 月—2021 年5月该院收治的60 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期探讨出上述两种不同麻醉技术运用到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临床实际效果,现报道如下。
纳入6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所有患者自愿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有手术禁忌证、手术中断的患者。根据麻醉方法分组,研究1组中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37~72岁,平均(49.52±3.71)岁;身 高153.6~179.7 cm,平 均(165.61±7.73)cm;体质量47.3~75.2 kg,平均(61.82±5.39)kg。研究2 组中的患者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6~74 岁,平均(49.63±3.75)岁;身高151.9~179.5 cm,平均(164.57±11.33)cm;体质量47.1~76.5 kg,平均(62.75±5.73)kg。纳入的所有患者均具备自主行为能力,患者无精神系统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的胸腔镜肺叶切除基础手术操作一致,在行麻醉前的30 min对患者采用0.1 g的苯巴比妥钠(国药准字H31020502)与0.5 mg 的阿托品(国药准字H41024307)进行肌内注射。入手术室后检测HR、ECG、SpO2、BIS 等。研究1 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具体操作为:患者患侧朝上侧卧,以无菌薄膜包裹超声探头,平行状态下置于脊中线旁边2.5 cm的手术切口肋的间隙位置。超声的显示为由浅到深,由横突、肋横突韧带到壁层胸膜处。于穿刺点处以3 mg/kg,1%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50020860)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再以平面内技术,朝头侧方向进针,将针尖引导至肋横突韧带和壁层胸膜处的中间位置,待回抽没有血气之后,将2 mg/kg 的0.5%盐酸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52666)注入。确认阻滞成功后行麻醉诱导,诱导药物选择咪达唑仑(国药准字H20113387)0.05 mg/kg,2%的丙泊酚(国药准字H20120308)与按0.5~1.0 ug/kg 的输注速率持续静滴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43314)。研究2组给予麻醉方式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技术,穿刺后以3 mL 的1%利多卡因行导管注入,等待15 min之后进行测试再行麻醉诱导,诱导方式与研究1组相同。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结束之前的30 min,全部采用10 mg 的地佐辛(国药准字H20080329)对患者行肌内注射,自控镇痛的用量为2 mL,以15 min作为锁定时间。
记录患者麻醉不同时间MAP 与HR 的指标水平,不同时间包括有:T0(实施麻醉前)、T1(麻醉诱导前)、T2(气管托管时)、T3(手术开始的10 min)、T4(手术进行1 h 时)、T5(手术结束之后)、T6(气管拔除时)[3-4]。记录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手术进行时间以及术后至拔管时间[5-6]。采用视觉疼痛模拟法(VAS)对患者术后2、6 h 与24 h 疼痛情况进行评估,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 分为重度疼痛[7-8]。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T3时MAP均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但是研究1 组患者,T3、T4、T6时MAP 波动范围低于研究2 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3时HR 均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研究1组T3、T4、T4、T6时刻HR波动范围低于研究2 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不同时间的MAP与HR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map and HR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s of operation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不同时间的MAP与HR指标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map and HR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s of operation (±s)
?
研究1 组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至拔管时间低于研究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进行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情况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various oper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情况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various oper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续表1Continued table 1
研究1组的术后2、6 h与24 h疼痛评分数据,与研 究2 组对比,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SA疼痛数据对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SA pain data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SA疼痛数据对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SA pain data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
胸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具备上述优点的同时,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感受会因刺激点而有所增加,故而在手术结束之后的镇痛方面,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麻醉时就需要考量镇痛方面的问题[9-10]。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能够帮助患者实现有效全麻的同时,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的一项麻醉技术。手术通过超声引导的方式,以极细致的手法进行麻醉操作,麻醉过程中需要麻醉医师严格按照步骤实施,以保障在患者安全的前提之下完成麻醉,同时对患者的术后镇痛同样要起到一定的效果[11-12]。另外,在手术结束之后对患者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估,对处于静息状态下疼痛程度依然较高的患者,可以再以10 mg的地佐辛进行肌内注射。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10 min后,MAP和HR均发生一定变化,但是研究1组患者T3、T4、T6时段的MAP 波动范围分别为(83.58±7.61)、(83.79±6.36)、(89.58±7.52)mmHg,低于研究2 组(94.43±11.63)、(90.51±13.92)、(96.41±11.85)mmHg,且T3、T4、T5、T6 时段HR 波动范围低于研究2 组。穆彦等[13]研究发现,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手术10 min 后,患者MAP 值为(84.62±6.71)mmHg,而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手术10 min 后MAP 值为(95.45±10.52)mmHg,这与该研究所得结果一致。上述情况表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全麻能够稳定患者术中MAP、HR水平。与此同时,研究1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837.63±91.52)μg、术后至拔管时间(9.57±5.61)min 均低于研究2 组(1156.75±101.65)μg、(16.07±7.79)min。冯晓月等[14]报道认为,与连续硬膜外麻醉技术相比,为开胸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操作,能够降低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26.82±6.79)μg,这与该研究中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降低瑞芬太尼用量结果相同,进一步证实此种麻醉方式可降低麻醉药物用量,从而降低对患者的影响,充分证实其优越性,而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麻在超声的正确引导下,采用椎板平面扫描技术,穿刺过程中能够清晰显示针尖位置,从而保证椎旁间隙穿刺的准确性,从而降低术中麻醉药物用量[15]。在术后镇痛方面,该研究研究1 组患者术后2、6 h 与24 h 疼痛评分分别为(2.15±0.77)分、(2.03±0.68)分、(2.43±0.71)分,明显低于研究2组(4.23±0.79)分、(3.95±1.12)分、(3.31±0.73)分。张俊燕等[16]研究认为,采用超声引导下阻滞全麻,患者术后6 h 疼痛评分为(2.32±0.51)分,与该研究所得结果相一致,说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有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在术后安静及咳嗽状态下,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VAS疼痛水平要更低,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此种麻醉方式可降低术后疼痛,其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一定帮助[17-18]。
综上所述,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