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生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000)
黄褐斑即肝斑,是女性较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由面部黄褐色色素沉着所致,多对称蝶形分布于脸颊部[1],不仅影响女性外貌,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黑色素增多是引起女性黄褐斑的关键因素,因此,临床一般给予患者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C 可分解黑色素,预防色素沉着,从而改善患者病情[2]。但是,单一用药效果欠佳,治疗时间较长,因此,临床提出联合用药方案。谷胱甘肽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有效维持机体DNA 的生物合成,防止皮肤色素沉积,进而改善皮肤光泽[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对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本院皮肤科收治的8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红蓝数字抽签法分为单一组和双重组,每组40例。单一组年龄32~78 岁,平均(46.17±5.33)岁;病程4~50个月,平均(20.11±10.52)个月;色斑形状:蝶形型20例,面上部型13 例,泛发型5 例,其他2 例。双重组年龄33~77 岁,平均(46.16±5.32)岁;病程5~50 个月,平均(20.12±10.53)个月;色斑形状:蝶形型19例,面上部型13 例,泛发型5 例,其他3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黄褐斑的相关诊断标准[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或对谷胱甘肽、维生素C过敏者;不愿配合治疗或中途退出研究者;存在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者;合并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单一组给予常规维生素C咀嚼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853,规格:50 mg)口服治疗,每次1 g,每天1次。双重组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谷胱甘肽(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98,规格:1.2 g×1支)静脉滴注治疗,于无菌操作下取谷胱甘肽600 mg,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色斑面积、色斑颜色、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临床疗效。康复:治疗后,患者色斑面积缩小>90.00%,且色斑颜色完全消失,E2与P水平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好转:治疗后,患者色斑面积缩小60.00%~90.00%,且色斑颜色逐渐淡化,E2与P水平逐渐恢复正常,仅出现少数不良反应;无效:治疗后,患者色斑面积与颜色、E2与P水平等均无明显变化,且不良反应频发[5-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色斑面积、颜色、DLQI 评分:通过标尺测量患者面部黄褐斑面积;颜色评分标准为正常肤色记0 分,淡褐色记1分,褐色记2分,深褐色记3分,颜色越深表明患者面部黄褐斑越严重;DLQI评估内容包括症状、日常活动、休闲娱乐、工作学习、个人关系、治疗等6个维度,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采用4级计分法,即0、1、2、3分,分值0~3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③雌孕激素水平:于治疗前后月经来潮第2~5天清晨,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以35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E2、P 水平。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双重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单一组的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治疗前后色斑面积、颜色及DLQ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色斑面积、颜色及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色斑面积均小于治疗前,色斑颜色淡于治疗前,DLQI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双重组色斑面积明显小于单一组,色斑颜色明显淡于单一组,DLQI评分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色斑面积、颜色及DLQI评分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tain area,color and DLQI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色斑面积、颜色及DLQI评分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tain area,color and DLQI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组别单一组(n=40)双重组(n=40)t值P值色斑面积(cm2)治疗前2.46±0.352.45±0.360.87>0.05治疗后1.61±0.260.82±0.142.58<0.05 t值3.113.87 P值<0.05<0.05色斑颜色(分)治疗前2.14±0.452.15±0.461.08>0.05治疗后1.42±0.300.75±0.193.85<0.05 t值2.933.67 P值<0.05<0.05 DLQI评分(分)治疗前13.45±2.0313.46±2.010.69>0.05治疗后6.88±0.673.63±0.733.79<0.05 t值4.325.42 P值<0.05<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E2与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E2、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E2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双重组E2水平低于前单一组,P水平高于单一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2与P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E2 and P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2与P水平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E2 and P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E2,雌二醇;P,孕酮
组别单一组(n=40)双重组(n=40)t值P值E2(ng/L)治疗前185.28±41.45185.26±41.431.21>0.05治疗后160.15±34.05148.10±24.432.75<0.05 t值3.144.23 P值<0.05<0.05 P(nmol/L)治疗前8.58±1.758.60±1.730.97>0.05治疗后9.35±1.9411.46±1.153.54<0.05 t值3.894.11 P值<0.05<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双重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低于单一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相关研究[7-8]报道,女性黄褐斑多以中青年已婚、已育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通常情况下,患者雌激素水平较高,孕激素水平较低,且发病因素与妊娠、月经紊乱、饮食作息不规律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物等有关[9]。由于女性黄褐斑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理较复杂,临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临床治疗女性黄褐斑通常给予患者适量维生素C 治疗,虽能暂时延缓色斑面积扩大及颜色加深,但治标不治本,综合疗效并不理想[10]。谷胱甘肽属于一种临床最新研发的三肽物质,主要成分包括人体细胞中的重要代谢物质甘氨酸、谷氨酸及半胱氨酸,静脉给药后,不仅能充分发挥3种代谢物质的活疏基作用,促进细胞分化,还可与各类代谢产物结合,清除氧自由基并确保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有效调节E2与P等激素水平,维持机体良好的内分泌新陈代谢环境,利于快速淡化色斑颜色,消减色斑面积,改善患者外貌,提高患者自信心[11-12]。另外,该药还能有效抑制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预后效果良好,更易被广大女性患者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双重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双重组色斑面积明显小于单一组,色斑颜色明显淡于单一组,DLQI评分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双重组E2水平明显低于单一组,P水平高于单一组(P<0.05);双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一组(P<0.05)。提示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女性黄褐斑效果显著,可促进E2与P水平恢复,有效消减脸部色斑面积与颜色,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凌小红[13]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 治疗女性黄褐斑效果显著,能快速促进雌孕激素水平恢复,有效消减脸部色斑面积与颜色,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